•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深大校长李清泉:高校排行榜“既要看也不要太在意”

优化学科布局 服务“双区”建设

2020-06-05 07:10 来源:南方网 孙颖 刘越亚

李清泉

  日前,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更新了从2010年1月1日到2020年2月29日的统计数据。深圳大学(下称“深大”)全国排名升至第64位,全球排名前进了118位,成为全国进步最快高校。而在目前公认的QS、THE、USNews、ARWU四大权威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深大也已进入主榜。按照深大规划,到2035年,深大综合实力将稳居全球高校前200名,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在担任深大校长一职8年的李清泉看来,各大排行榜既要看,也不要太在意,继续前进,需要进一步积蓄力量。他透露,深大将主动调整科研布局,使科研与产业更紧密契合,人才培养更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筹建若干个前沿性战略性大学科平台,提升学校服务“双区”战略能力。

  对于外界对深大“双一流”的期盼,李清泉呼吁大家多关注“一流”的背后:改革创新,以及大学自身实力的提升。

  人才队伍建设转向重“质”

  南方日报:您提出,对重指标、重规模、重速度的学校发展路径进行调整,这种转变对深大意味着什么?

  李清泉:和一些优秀的大学相比,深大在教学、科研、人才队伍等方面还有差距,所以这些年我们首先在“量”上寻求突破,比如引进很多优秀的老师;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等。可以看到深大的科研指标保持良好的增长,招生录取分数线也在不断提升。

  但如果仅仅注重指标、数量的增长,到一定程度、规模后会面临增长乏力等瓶颈,要想保持、建立新的增长态势,就需要重新思考学校的发展目标、对发展路径进行重新构建。

  所以,结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目标,以及学校发展实际,我们提出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跨越发展的一流大学创建之路,加快推动学校整体实力和办学层次的更高跃升,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南方日报:您理想中,世界一流大学是什么样子?有怎样的对标?

  李清泉:我认为斯坦福大学是很好的学习榜样,它对创新有着不懈的追求,并能很好地服务经济、产业发展。当然因为具体情况不同,我们既要学习别人,也不能完全复制别人,而应追求自己的特色发展。

  我们设立了三个目标,到2025年,是深大以质量内涵为导向的跨越发展阶段,综合实力将稳居全球高校前300名;到2035年,是深大以追求卓越为导向的层次跃升阶段,综合实力将稳居全球高校前200名,达到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的门槛;到本世纪中叶,深大将建设成为引领城市文化发展、引领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

  按照世界上有2万多所大学,国内有2000多所大学算,我们如果能分别进入前1%的比例,那我们的综合实力就能和深圳这个城市的地位更相匹配,能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认为按照当前发展基础和态势,这个新目标完全有可能实现。

  南方日报:那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李清泉:我们在发展路径上进行了新的调整和规划,将推动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力量、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发展、治理能力等领域“从高原攀上高峰”。比如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以前是以引进为主,且重视“量”,现在要更强调“质”,而且要把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更重视一流师资的培养;在本科教育上,我们会结合深圳以及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有前瞻性地主动调整专业,打造特色。

  提升水平重于扩大规模

  南方日报:外界认为,要补上深圳源头创新短板,大学需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您如何看?深大又有何举措?

  李清泉:基础研究的主体是多元化的,除了大学、研究院所外,一些企业也正在发力。总体来说,大学做的肯定要多一些,大学也更适合做基础研究。因为基础研究更多的是一种自由探索,且要有宽松的、允许失败的环境鼓励这种探索。

  我希望深大能够产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在“双区”建设中发挥作用。我们在科研方面会进行调整,在社会经济产业发展急需的一些领域,主动建实验室、引进高层次人才,使科研能够与产业有更紧密的契合度,培养的人才能够更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主动调整并不是要完全打破高校科研的基本规律,而是要在基本规律基础上有所作为、有所倾斜,这样就能在若干个方向上形成优势,服务经济、产业发展。

  南方日报:在创新平台上深大有何布局?会为深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带来什么?

  李清泉:我们将优化学科布局、深化学科融合、培植学科生态,在服务“双区”建设等方面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例如,我们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一流湾区创新创业平台。筹建深圳大学十大湾区研究院,深度参与“双区”建设进程。在河源、香港、澳门、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等建设新型研究院,对于大湾区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发挥创新引擎功能;在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著名湾区筹建深圳大学湾区研究院,将其打造为深圳建设世界科创中心不可或缺的创新载体。

  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我们将筹建若干个前沿性战略性大学科平台,比如,拟争取立项或加快推进微纳光子学与光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实验室、深圳市未来城市研究院、深圳大学海洋研究院、深圳大学湾区研究院等,提升学校服务“双区”战略能力。

  如果说我们的人才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的科研能有一部分对接产业发展需要,那我相信若干年后,深大对于深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贡献度会有更明显的提升。

  南方日报:未来会向外辐射,在外建校区吗?

  李清泉:不会,扩大规模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提升水平才是最重要的。

  “双一流”建设需要耐心信心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各种高校排行榜?

  李清泉:既要看也不要太在意。所谓要看,是因为不同的排行榜有不同的指标体系、角度,且很多学校一起横向比较,可以为大学管理提供参考。但也不能太在意,因为它是从外部角度来评价,你认为很优秀的地方它不一定能看到,它看到的地方也不一定是你最有优势的,所以对于排行榜我们会用平常心看待。

  深大在国际公认的四大排行榜里表现比较均衡,这反映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深大这几年的发展,外界还是比较认可。这几年,深大保持平均每年在国际排名中进步100名左右,在国内排名中进步10名左右的速度,我们也在思考,在这些排行榜上深大还能往前走多远?我预感,深大进入国内高校前50名后,前进的速度会明显降下来。我们现在已进入“打横”的阶段,这时就需要进一步积蓄力量。

  南方日报:深圳建设的本土高校,目前还没有一所“双一流”大学。深大在“双一流”上被外界寄予厚望,您如何看待?

  李清泉:社会、政府都很关注“双一流”,这很正常。我对这件事比较平常心看待。因为从根本上讲,大学自身实力的提升最重要,如果做不到这点,拿几个“一流”也没有用。

  办大学一定要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去思考深大的发展靠什么,首先靠的就是改革创新。是否坚持改革创新,决定了你能走多远,以及能发展到什么水平。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外界的期待?

  李清泉:既要知道政府、社会的期望,也要把握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同时要有点耐心,因为大学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地方,还要有信心,有了信心才会有耐心。

  就像我来深大前3年,做了很多事,但没什么大动静。如果没信心,就会怀疑工作是否做得不对。但只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并坚持,很多成果会水到渠成。深大这两三年没有什么大的改革,因为大学的改革有惯性。目前的深大就好比跑上高速公路的汽车,只要不踩刹车,它会惯性向前。希望社会、政府要对大学有耐心和信心,给予持续的支持,并相信其可以发展好。大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欢迎全球高校到深圳来

  南方日报:对于深圳引进国内外名校合作热,您如何看待?

  李清泉:深圳高等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水平上讲,还不足以支撑“双区”战略顺利实施。深圳通过大力发展本土高校和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相结合,加快高等教育建设步伐,是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

  我们是以非常开放的心态,欢迎世界各地的高校到深圳来。因为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难以成长。高校间的竞争有时候不客气、很激烈,但实际上是既互相学习借鉴,又互相竞争提高,形成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满足“双区”建设中人才和科研的需要。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是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

  同时深圳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我觉得在深圳这样空间极度紧张的城市,高等教育不该追求数量,而该追求“精”。如果深圳有5—8个世界一流大学,可能就够了。

  南方日报:您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该如何发展,助力大湾区建设?

  李清泉:“双区”建设,说到底是人才的比拼,而人才竞争最终是要靠教育。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世界级湾区,必须要有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体系。广州和香港都是我国高等教育重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并不差,最大的问题就是发展不均衡,创新合作不充分。

  我期望粤港澳三地能够进一步打破相关壁垒,在学生交流、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等人才培养方面展开更深入的合作。比如香港高校的学生能来广深学习一段时间,或者广深学生能去香港高校交换学习,这对湾区青年发展、未来在湾区就业以及服务湾区建设,都非常有意义。

  南方日报记者 孙颖 刘越亚

  摄影:朱洪波

  策划:何雪峰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