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文明实践】定时收集、源头分类……珠海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2020-04-09 10:02 来源:南方网

  3月30日下午,珠海市召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会议决定,2020年珠海将按照《珠海市城乡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确保横琴新区、金湾区、高新区、万山区、保税区、香洲区梅华街道和斗门区莲洲镇,2020年年底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示范镇(街);到2021年年底,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省地级市前列,为建设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粤港澳大湾区魅力之城贡献新的力量。

  2019年8月,在珠海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的组织、指导、支持下,斗门区莲洲镇率先在全市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分别在莲江、石龙、东湾、红星、南青、光明等6个村,摸索施行“定时收集、源头分类、积分奖励、就近处置”莲洲运行模式,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取得初步成效。

  村民拎着在家里分类好的生活垃圾,投放到每天“定时收集”的垃圾车中。

  村景现场

  拎着分类好的生活垃圾等候收集

  4月5日下午,春雨绵绵、空气清新。走进莲洲镇莲江村,感觉只有两个字:干净。全村看不到一个公共垃圾桶,让这个干净的村庄更显得异常整洁。

  莲江村位于莲洲镇北部,建村已有250多年历史。村民住宅依五指山脚蜿蜒而建、错落有致,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正是清明前后,村委会对面的5棵细叶榕枝繁叶茂。

  村景1:小朋友拉着家长投放垃圾

  当天下午4点,冯锦起开着垃圾分类三轮车,播放着《垃圾分类大家来》这首歌曲,开始挨家挨户收集垃圾。沿途的村民听到歌声后,拎着在家里分好的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走出门,等候垃圾车的到来。

  “我自己来放垃圾,自己来。”家住莲江村129号-130号的阿姨表示,“我已经学会垃圾分类了”,阿姨的话引来大家一阵开心笑声。

  “叔叔快点来,我这里有垃圾。”3岁的余梓瑜老远就站在家门口,一边随着歌曲音乐起舞,一边招呼冯锦起。“她呀,可喜欢和大人一起倒垃圾了,一听到音乐就主动跑出来。”旁边的家长表示。

  村景2:90岁盲人婆婆学会分垃圾

  类似的场景同样出现在莲洲镇石龙村。

  村内,任银欢开着垃圾分类三轮车,一路播放着歌曲,也在挨家挨户收集垃圾。任银欢和冯锦起都是通过培训之后上岗的,他们的工作不仅是定时收集垃圾,还需要在收集过程中“现身说法”,指导村民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每一次收集垃圾的过程,都是一次村民接受教育和督导的过程。

  “一开始难,真的不知道怎么分垃圾,通过几轮学习,分多几次才知道。”石龙村村民周群好表示。现在,村里的老人、小孩,对生活垃圾分类都有了清楚的认识。90岁的周仲仙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她在石龙村生活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工作人员和村民的帮助下,慢慢学会并适应了生活垃圾分类。“其他垃圾都放在身边的这个桶里,那些菜和肉的就放在另一个垃圾桶里,天天这样分,不要把所有垃圾都堆在一起,这样会把老鼠、害虫招惹过来。”周仲仙显然已经成为生活垃圾分类的“老手”。

  村景3:看不到一个公共垃圾桶

  “除莲江村、石龙村这样定时收集垃圾外,目前莲洲镇还有东湾、红星、南青、光明等4个村,率先在全市摸索并施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珠海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莲洲镇6个村的村民,目前都可以做到精细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四分类之后的垃圾,按照收集的比例,厨余垃圾占20%-30%,其他垃圾占70%左右,有害垃圾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莲洲镇副镇长梁怡表示,6个村富有特色的一个做法是:之前村里的公共垃圾桶全部被撤销,走进村里看不到一个公共垃圾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全村公共环境,另一方面垃圾公共投放点少了,村民会在收集垃圾时主动投放,既有疏又有导,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莲江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积分卡。

  运行模式

  因地制宜调整增加“四个环节”

  “在珠海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打造分类工作特色是主要内容之一。”珠海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即横琴新区要结合辖区建设项目众多实际,打造工地分类工作亮点;高新区要结合高校众多优势,打造高校分类工作特色;万山区要打造海岛分类工作品牌;香洲区要打造社区分类工作亮点;金湾区要打造公司分类工作品牌;斗门区要结合农村实际,打造农村分类工作品牌。

  斗门区莲洲镇要打造农村分类工作品牌,创新成为关键之举。

  结合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农民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以及产生的生活垃圾种类等因素,莲洲镇在原有“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市区处理”的基础上,增加“定时收集、源头分类、积分奖励、就近处置”四个环节,探索并扎实展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定时收集,这个是生活垃圾分类中的关键。”梁怡认为。

  据悉,莲洲镇在制订相关《实施方案》时,参考了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经验和做法,认为传统方式的生活垃圾分类,比如说,像以前那样在大街小巷摆放几个垃圾桶,让村民自己去投放生活垃圾……这些做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改变这种被动型的生活垃圾分类方式,在于“定时收集”。工作方式的变化,要求工作重心发生变化,要求政府部门主动向前走多一步,主动“走”到村民的家门口定时收集垃圾。

  源头分类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收集垃圾的时候要在源头上做好生活垃圾分类,不能再让保洁员费心费力做二次分解,增加工作量。

  数据显示,斗门区有101个行政村,农村总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的近9成。由于种种原因,村民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一些环保、生活垃圾分类的大道理,无法在短时间内真正弄懂弄通。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积分奖励是个很好的方式,生活垃圾分类做好了,投放垃圾时就可以得到1分,天长日久积累积分。这些积累的积分,一方面通过“红黑榜”公示,每家每户的分数都会张贴出来,生活垃圾分类做得好不好一目了然;另一方面通过积分兑换得到实物奖励,推动村民自觉形成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举手之劳分垃圾,积分兑换有实物,村民当然愿意做。“讲一大堆道理,不如奖励村民一桶油、一瓶洗发水。”莲洲镇生活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工作人员冯连丹,对此深有感触。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建国教授常年从事垃圾分类研究。刘建国认为,在垃圾分类过程中,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到最后的分类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做好,这样就构建了一个体系。

  如专家所言,如果分类处理这个环节缺失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就没有了意义。

  在莲洲镇各个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尤其是就近处理,已经初见雏形,具有立竿见影的示范效果。莲洲镇以厨余垃圾处理为切入点,经过就近处理将其转为有机肥。据悉,目前这些“来之不易”的有机肥已经作为莲洲镇生态公益手信,在莲洲镇各景区供游客免费领取,成为种花种草的好肥料,供不应求,宣传效果很好。此外,生活垃圾经过就近处理,分类运输的垃圾量减少了,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也相应减少,环保的价值一下子体现出来。

  “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全镇成熟一个村就推广一个,成熟两个村推广两个,以此类推,六个村之后还可以继续推广到全镇和全区。”梁怡介绍说,这是适合斗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一个模式,也是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莲洲经验,希望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处理厨余垃圾的厨余机。

  思路探寻

  延伸教育和督导 注重实践和数据

  家住红星村的周海燕,最近总到红星村生活垃圾分类促进中心来。在这里,有专业的督导员给她和其他村民上课,学习如何正确鉴别和分类生活垃圾。“我是莲洲镇学前中心的一名幼师,可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教给小朋友,让孩子们学会怎样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很有用。”周海燕表示。

  红星村生活垃圾分类促进中心从今年3月投入使用以来,俨然已经成为村民们的新“据点”。闲暇时,不少村民都和周海燕一样,自觉带小孩子过来上课。在这里,小孩子可以翻阅垃圾分类的图书、玩垃圾分类的游戏,村民们则能学到更多相关知识。

  在斗门区市政园林管理处的支持下,投入办公设备、家具、垃圾分类体感游戏、宣导物料等,莲洲镇建成6个村级生活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宣教中心)。其中,红星村生活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同时也是镇级促进中心,拥有一线督导员9人,可以满足全镇和各村工作人员的垃圾分类培训、现场教学、青少年宣教培训等。

  “一些长期做不好生活垃圾分类的或者长期做得很好的,也常常来这里进行交流。”该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村民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语言沟通,效果非常好,有助于取长补短做好生活垃圾分类。

  投群众所好,延伸宣传效果,成为莲洲镇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的思路之一。

  为更好地践行省、市部署,因地制宜、符合实情,成为莲洲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必须把握的要点。为此,莲洲镇对全市和斗门区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调整,更方便实施和推广。调整的思路主要包括:四分类不强求,更注意养成习惯;投群众所好,变被动为主动;广泛争取资源,形成合力推进;点面共同建设,延伸宣传效果;全过程跟踪,有实践有数据。

  在分类效果上,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村民(超过一个月的)正确分类率达到70%以上;收到的厨余垃圾利用率在20%左右(主要是厨余机容量不够,下阶段将扩容),有害垃圾存储率100%。

  来源:广东学习平台

编辑:李润芳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