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说起志愿参与建设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初衷,深圳人张翼一句话脱口而出,思绪又回到了2月中旬时,参与雷神山医院建设的热火朝天的场面。
张翼是广东深圳人。2月8日起,在雷神山医院建设最为吃紧的时候,他召集起留在武汉的一支11人小分队,自愿参加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负责联通调试3个病区的智能医疗系统。他们没日没夜地赶进度,“与死神赛跑”,9天时间完成了原本1个月才能完成的建设任务。
1小时内集结起11人小分队
雷神山医院由1.5万名建设者经历10余天时间建设完成,创造了奇迹。张翼带领的“安圣小分队”就是其中的一支志愿者组建的建设者队伍。安圣是张翼在武汉的一家电子科技公司的名字。武汉“封城”时,公司留在武汉的只有张翼一个人。
中建三局二公司智能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陈应说,按原计划,当时再过几天医院就要全部交工,但不少病区还有大量智能建设的工作未完成。中建三局自有的工人数量有限,她只能在武汉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的微信群内广发“英雄帖”,寻找能前来支援的建设者。
当天早上7时,张翼看到了“英雄帖”,立即打电话给还留在武汉的同行朋友们,商量“一起去做点事”。1个小时内,一支11人的志愿小分队就组建完毕,9点钟到达雷神山医院集结。
11人的队伍中,基本上是“80后”,1974年出生的张翼年纪最大,担任队长。在雷神山医院,这一支小分队负责10、11、12区3个病区的网络机房、安防监控、背景音乐、无线WIFI、临床呼叫等系统智能设备的联通调试工作。
“他们的到来,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陈应说。
完成任务后他睡了三天三夜
雷神山医院的病房里的智能化系统达到了目前医院的最高水平,是一座“云上的智慧医院”。陈应说,现场的智能联通工作很复杂。
小分队的任务很重。3个病区共有近80间病房,每个病房有9个终端设备需要安装调试,有两三千个点位需调试调通。“大家都在与死神赛跑,病人都在等着进来,我们必须抢时间。”张翼说。每天早上,张翼五六点钟就出门,一直到凌晨回到宿舍,冲个热水澡,睡两个小时,收拾一下,就又出门赶去工地。实在太困了,中午就裹着大衣靠着墙眯一会儿。
完成任务后隔离期间,除了起来吃饭,他睡了三天三夜,才把自己调整过来。“每个职业都要有职业精神,既然能够来战场的话,就必须要承担这个责任。”张翼说。
在雷神山医院,监控、电话、无线AP、网络、电视、呼叫系统等综合集成系统质量要求和规格要求比平时都要高。每间病房都有着备用线缆,线径比一般医院使用的要粗。“线径大一些,电阻就小一些,传输稳定性更强,设备稳定,方便维护。”张翼说。除了材料设备过硬,大家干起活来也格外认真。虽然有设计图纸,但到了现场无法完全按照图纸来去做,必须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在医院走廊上安装监控点时,张翼判断,按照图纸的角度来安装,会产生很多盲区,经过与建设单位沟通,最终调整了摄像头的安装位置。
在9天时间内,小分队完成了往常要一个月左右的工作量。2月15日,所有的网络接通、调试完毕,2月16日,他们所负责的这3个病区就开始收治病人。
一想到雷神山医院的这些病房里有自己的贡献,张翼就充满了成就感。
“他们是这座城市的英雄”
张翼是一名有着2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他觉得:“有事就得冲在前头。”他经历过1996年及1998年的长江抗洪抢险。但这次疫情比洪水更危险。病毒看不见摸不着,走在外面不知道谁是感染者,工地上工人密集,又不能穿防护服做事。“当时还是有一点忐忑,但到了现场投入工作,就都忘记了。”张翼说。为了不影响家人,他一个人住在公司的宿舍里。
张翼小分队的工作,得到了陈应的高度评价。“当时是武汉恐慌情绪最大的时候,每个人都非常惧怕。但所有参与建设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工人们,都有一种荣誉感,要冒着生命代价为国家做一点事情。”
陈应说,工友们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突破了心理障碍,义无反顾参与建设,他们是这座城市的英雄。
在武汉工作了十几年,深圳武汉两头跑,张翼觉得自己是深圳人,也是武汉人。他说:“我觉得深圳精神和武汉精神都是一样的,都是要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把疫情控制下去。”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李秀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