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平姐,咱们街道增设了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我已经帮你报名了。”受疫情影响,贫困户李卫平的工作一时没了着落,江门市开平市长沙街道增设的公益性岗位,成功地帮她解了难题。
疫情发生以来,江门防疫和脱贫工作两手抓、两不误。4月2日,江门召开全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会。记者获悉,2019年江门全市5097户1665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八有”标准,成功脱贫。接下来,江门将动态监测重点人群,以消费扶贫作为重点任务,要求各市(区)年内要培育建立不少于1个消费扶贫创业创新基地,探索建立从“攻坚战”走向“常态化”的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江门累计建成规模产业扶贫项目60个
近日,开平市金鸡镇高镇村委会乌石村精准帮扶对象邹有荣正忙着对接市场商户,他养殖场里的鸡就要出栏了。防疫期间,扶贫干部上门指导服务,让很多像邹有荣这样的贫困户在这场疫情中“丝毫未损”。如今,邹有荣的养殖场年收入达9万余元。
“今后,我打算扩大养殖规模,让家人过上好日子。”邹有荣期待着。借力江门推行的精准扶贫措施,邹有荣走上了从“贫困户”到“养鸡户”的脱贫致富路。
当下,江门坚持疫情防控与脱贫“两不误”“双促进”,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有关要求,落实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帮扶措施。截至去年年底,全市累计建成规模产业扶贫项目60个,累计受益贫困户2448户7991人;累计创建就业扶贫点93个,共吸收扶贫对象298人“就近就地就业”;开展“粤菜师傅”工程,培训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对象81人。
2019年,该市消费扶贫产品销售总额2047万元,带动贫困户597户。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方面,江门创建了消费扶贫创新创业基地,并在市区搭建了超3000平方米扶贫产品展示销售平台,对进驻的江门地区和扶贫协作地区扶贫产品实行10年免入场费和减免租金。
作为全省唯一的推进扶贫与低保两项制度改革创新试点市,江门聚焦低收入群体、经济薄弱村和重点贫困地区,针对2020年后的相对贫困对象,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常态化长效扶贫机制。此前,江门以恩平为试点先行先试,出台了《江门市相对贫困人口帮扶改革实施方案》以及N项配套政策,接下来将在江门全面铺开改革。
将消费扶贫作为重点任务推进
去年,恩平市“森林小镇”那吉镇因地制宜,在建立长效脱贫机制方面,创建了“养蜂采蜜”精准扶贫产业项目。该项目由镇政府统筹产业扶贫资金投资约30万元,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经营模式,规划了70亩养殖基地面积,可养殖蜜蜂135箱。开展以来,该项目已对贫困户分红2次,分红资金共3.52万元。
为了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江门将聚焦重点人群,对全市有劳动能力但脱贫质量不高的599户950人,实行挂牌督战,对因疫情或其他原因致使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的相对贫困户,加大就业、务工和产业指导。
推进会指出,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将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减缓相对贫困,解决相对贫困将是长期任务。对此,下一步,江门计划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通过运用“网格化”、大数据管理等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监测建档立卡已脱贫但不稳定户、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1.5倍左右的家庭,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引发的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在对口帮扶方面,江门今年将重点推进实施60个项目,提高扶贫协作地区“造血”功能。同时,该市将消费扶贫作为重点任务推进,建强产销对接江门“万达摩天农”消费扶贫平台,各市(区)年内要培育建立不少于1个消费扶贫创业创新基地,推动扶贫协作地区各类产品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扶贫机制改革试点将重点在对象认定、帮扶措施、城乡帮扶、资源融合等方面,推进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深度衔接,探索建立从“攻坚战”走向“常态化”的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南方日报记者 黄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