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下午,华大集团董事长汪建在(深圳)国家基因库接受了南方日报的独家专访。这是他从武汉回到深圳结束14天隔离后,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
1月26日(大年初二),65岁的汪建去了封城后的武汉。到达武汉的第4天,在汪建主导下,华大与当地政府及机构合作建设实验室,命名“火眼”。从设计到施工完成,仅仅用了5天时间,日均检测产能达到万例。截至目前,华大在武汉、深圳、北京、上海、天津等9地布局 “火眼”实验室,青岛等地也在筹建中,全国累计完成52.4万例检测。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外疫情,“火眼”实验室模式正在输出海外。“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与我们沟通实验室的建设。”汪建表示,希望“火眼”模式能为全球战疫提供技术支持。采访中,他比以往要平静,只有在谈论检测准确度的时候比较激动。“疫情再一次敲响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警钟,这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议题。”
武汉“火眼”实验室 ,工作人员提取核酸。
5天完成实验室主体施工
南方日报:您在大年初二到达武汉,当时什么感受?
汪建:武汉已经封城了,我们初一先到长沙,第二天才辗转到了武汉。和2003年SARS期间的北京一样,武汉也是空空荡荡的。
经历过SARS,这对我来说没什么。当时武汉的核酸检测产能不够,我提出,要建设一个万级量核酸检测的实验室。东湖高新区提供了场地支持。1月29日下午,华大与建设单位中交二航局对接,完成实验室场地勘察。
南方日报:只花了5天时间就建好了实验室?
汪建:1月30日,我们完成实验室设计。中交二航局于1月31日正式启动实验室施工,在中交二航局和上海诺瑞的279名员工加班奋战下,仅用5天时间完成实验室主体施工。按照一般速度,如此规模和规格的实验室,至少要3个月的建设时间。特别感谢他们,在5天时间里严格按照P2(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标准设计建造,并达到了试运行要求。
南方日报:实验室运行后,检测产能是否大幅提升了?
汪建:2月5日试运行,“火眼”实验室的检测产能就超过万例了,但因为当时给过来的检测样本量少,从2月5日到14日一直维持在1000—2000例。“火眼”实验室仍然有很大的产能闲置。我很着急,那段时间,我每天下午跑去武汉东湖边骑共享单车,缓解压力。
核酸检测是一整套的工作,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所以我说,“金猴奋起千钧棒,还须火眼辨阴阳”。
华大集团董事长汪建接受专访。
“一站式”核酸提取突破检测速度瓶颈
南方日报:华大智造高通量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对于万例检测产能起到关键作用?
汪建:样本的病毒核酸提取采用人工操作,是制约检测提速的最大瓶颈。华大智造提供一站式核酸提取解决方案,自动化程度高,上机后完全无人工干预。比如,华大智造的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MGISP-960),每台设备每80分钟可以完成192个样本提取。这是一个完整的工程系统,把先进制造业和医疗服务业连接起来了,而且全部是华大自主研发。
南方日报:1月14日,华大完成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荧光探针法)成品的全部研制工作。从确定序列到研发出基因检测试剂,仅用了72小时?
汪建:华大在基因检测的技术积累了20多年。2003年SARS,华大基因用96个小时就做出了SARS病毒酶联免疫试剂盒。针对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1月初,华大基因就紧急组织科研及生产力量研制相关试剂盒,用了3天时间完成初步研发。截至3月16日,华大已累计完成218万人份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生产。华大共计向全国捐赠超过13万人份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并已全部发放到位。
南方日报:“火眼”实验室,您认为达到预期效果了吗?
汪建:我到达疫区,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能为武汉做什么,第二句话是我们能为湖北做什么,第三句话是我们能为全国做什么。1月份和2月份,我们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完成52.4万例核酸检测了。现在3月份了,再加一句话,我们能给世界人民做什么?
南方日报:国外疫情日益严重,华大将发挥哪些作用?
汪建:3月1日,华大基因的核酸检测试剂盒获得了欧盟销售许可证。截至3月16日,试剂盒国际订货量已超过60万人份,我们之前也捐赠了一些。海外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在和我们沟通“火眼”实验室的合作运营,“火眼”模式有望输出海外。我告诉你一个数字,昨天公司内部动员国际“火眼”团队,从武汉报名的员工就有120人。我希望“火眼”模式为全球战疫提供技术支持。
深圳“火眼”实验室。
公共卫生的防控需要更加重视
南方日报:对于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您有哪些思考?
汪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议题,匹夫有责。公共卫生新的基础设施,是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的重要一环,将成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重要支撑。
南方日报:现阶段,华大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汪建:华大的愿景是“基因科技造福人类”,这八个字,20年从来没改过。今年我们会加大国际化力度,现在海外对于疫情防控物资及技术的需要在上升。但由于疫情原因,全球经济不可避免受到影响,每家企业都应该做好应对准备。
南方日报:从武汉回到深圳后,您居家隔离办公状态是怎样的?
汪建:我在房间里健身,锻炼得手上都长了茧。每天早中晚,看三次全国“火眼”实验室的数据。现在,各地的“火眼”实验室都正常平稳运行。我们希望疫情过后,“火眼”实验室能够纳入到国家检测网络体系,继续发挥作用。
南方日报:回顾在武汉的30天,您认为哪个决定最关键?
汪建: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一到武汉马上提出了扩大核酸检测产能的建议,并促成建设了“火眼”实验室,迅速提高了检测产能。而且,我们做到了检测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可溯源。
南方日报记者 彭琳 曾美玲 李赫 郜小平
本栏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郑一见 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