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由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组成的广东省援鄂心理医疗队。我们来帮助你们处理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状态。我们很想帮助你们,就像你们正在帮助广大患者一样……”2月底,一封《致最可敬的人的一封信》在广东援汉医疗队的联络群中发布。
在国家卫健委的统筹规划下,30位心理专家组成广东第24批医疗队驰援武汉。与此同时,多批次由心理医生组建的医疗队也陆续抵达湖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精神心理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患者需要“哄”
“病人先前比较急躁焦虑,通过沟通谈话,情绪已稳定很多。”2月26日中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甘照宇,刚和病区里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聊完,“聊”是心理辅导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
自2月9日跟随广东医疗队进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以来,甘医生已为患者、一线医护人员进行了多次心理干预和辅导治疗。
病区13床的老奶奶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患病,老伴也在感染后去世。老人情绪消沉,不太听医护人员劝说,对治疗很不配合。
甘医生到病房后耐心与老奶奶“谈心”开导。老人听力不好,他就把字写到纸上让老人看。耐心相处,慢慢让老人敞开心扉。
这天,老人念叨一个要求:要吃“草柑”。甘医生询问隔壁病床患者得知,这是本地一种类似橙子的水果。甘医生马上答应,并委托同事带些橘子、橙子过来。
“人上了年纪就像小孩一样,需要人哄着。” 甘医生说,有很多小要求看似简单,但对治疗心理情绪有很大帮助。
每个病人入院时,会做一个简单的评估量表,表格结果反馈有比较严重心理精神问题的,他会专门跟进。同时,通过医生护士的观察,有些病人有抑郁失眠、不配合治疗等行为的,他也会重点干预。
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是整个救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医生们发现,不少患者出现意志消沉等问题,有的还出现做噩梦、说胡话等现象。
“如果病人意志消沉、心情不好,对治疗会有非常大的影响。”甘医生说。目前,他们的治疗方案是:对急性、严重患者,会辅助以精神药物;对于焦虑紧张的患者,则会进行沟通聊天,让患者在叙述倾诉的过程中,抒发压力。而一些轻症型患者,则以鼓励和安慰为主,促进患者的睡眠。
产生替代性创伤
不仅是患者,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也需要被关注。
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肖劲松说:“医务人员在一线看到悲伤的场景,容易产生替代性创伤。”
在医学上,替代性创伤是指在目击大量破坏性场景之后,出于对病人及其创伤的同情和共情,而使自己出现严重身心困扰的一种创伤。
徐静(化名)是早期抵达武汉的医务人员之一,第一次到重症病区,吃了一惊,“想不到病人病情如此重、病人这么多”。
陈娟(化名)的心理困扰,则来自于见到每个家庭成员对待病人的不同表现。她当时看护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患者。病人病情很重,给家属打电话,让买点东西过来,但是家属担心感染不敢过去,病人很无助。
病人家属的“逃离”,对陈娟的内心产生很大影响。很多个夜晚她都会想起这一幕。最难受时,她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日常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甘医生曾为早期抵达武汉的广东医疗队队员进行过心理辅导。“先期抵达的医疗队,面临情况确实复杂很多。当时医疗救治资源紧张,出现一些死亡案例。医护人员心理压力很大。”甘医生说,部分医护人员产生联想共情,晚上会哭醒或从噩梦中惊醒。
更常见的是失眠,由于在高强度、高风险环境下长期工作,精神高度紧张,一些医疗队员需要药物才能辅助睡眠。
对此,甘医生通过团队治疗、集体减压的方法,为队员进行精神和心理辅导。几个队员坐在一圈,轮流发言讲自己经历,在叙述过程中谈体会感受,再由心理医生做讲解,分享情绪疏导的方法。
“有些队员当场哭出来了,释放了压力,反而轻松很多。”甘医生说。
一线医护人员也在通过自身各种方式,进行精神及心理调节。
例如有医疗队员组建了一个微信小群,大家在各自房间,通过视频群聊天来进行集体跳操,释放压力。
“睡个好觉很重要”
“出院的患者中,家里没有事的感觉度过一劫。但一些家庭有相互感染、成员去世的情况,出院病人面临极大的精神心理压力。”肖劲松说。
为此,肖劲松与武汉中南医院心理组、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等合作,将在近期出版一本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创伤的心理干预工作指南。
国家层面已行动起来。在国家卫健委的统筹规划下,广东、湖南、江苏等地选派精神心理医生组成专门团队,驰援湖北武汉。
“新冠肺炎和自身免疫力有很大关系。如果总是情绪焦虑紧张,不利于免疫功能作用和肌体恢复。让患者相对平静,睡个好觉很重要。”广东医疗队成员、广州市惠爱医院副院长何红波说,心理治疗有助于患者加快疾病治愈过程。
医疗队成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科主任尹平表示,在这种重大传染病疫情下如何开展心理救治,是一个特殊且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这将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综合性的治疗过程。
南方日报武汉特派记者 吴帆 徐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