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阅政观|一个经济大省的民生观

2020-01-18 22:53 来源:南方网 王聪 洪奕宜

  在刚刚结束的广东省两会上,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不少,除了逾10万亿元这个显眼的GDP数据,民生“大礼包”也格外引人关注。

  学前教育公办学位供给、“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培训工程、疫苗冷链配送、“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区域饮用水工程……十件民生实事,所涉事项之细、切口之小,特点鲜明,前所未有。

  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两者相互依存,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了,才能够有条件、有财力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改善了,也将更好地调动群众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

  改革为了发展,发展为了人民。读懂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广东这样一个GDP迈上10万亿元台阶经济大省的民生观。

  民生实事越来越“接地气”

  阅政观注意到,此前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及的民生实事,多为概括性表述,如“提高教育保障和发展水平”“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保障水平”“促进就业和创业”等。

  而近年来,“画风”开始有了一些细微变化。梳理2020年广东十件民生实事发现,关注切口更小,聚焦问题更实,一些过去更多体现为具体事项的“二级标题”提升为“一级标题”。接地气,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省级层面,市、县、乡一级亦有上述趋势特点。

  如关于学前教育的话题,2017年时只是作为民生实事“提高教育保障和发展水平”其下的子事项;而在202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单拎出来作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并且细化为“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学位供给”。

  再如基层医疗话题,前些年大多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此类语句出现;今年则被细化为“推进疫苗冷链配送和预防接种标准化建设”,列进民生实事清单中。

  民生问题,涉及就业、教育、医疗健康、收入分配、扶贫、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包罗万象,内涵丰富。亦正因为覆盖范围广,影响人群多,要真正抓好、落实、见到实效,需要下真功夫、花大力气,甚至打持久战。

  一些民生实事项目热度不减,几乎年年“上榜”。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近十年来,从创建省教育强县、强镇,到提高山区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助,再到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学位供给,作为国之大计的教育,相关事项越抓越细、越抓越实。

  再如“厕所革命”,2019年首次被纳入民生实事,提出新建和提升改造乡村公厕、旅游厕所、交通厕所、城市公厕等;2020年则在此基础上把中小学厕所纳入改造范围。

  民生实事,聚焦的是民生,推进的是实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需要年年出实招、见实效。

  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

  民生实事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正是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充分体现。

  以“推进疫苗冷链配送和预防接种标准化建设”这一事项为例,正是省政协委员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的成果。

  省政协委员马文军是省公共卫生研究院院长,他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接种单位使用的疫苗储存设备仍以家用冰箱为主,药品运输制冷、自动化温度监控等环节有待完善。为此,他在去年省两会上提出关于补充更新疫苗配送冷链设备的提案。

  这份提案获得了关注,也带来了改变。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多方推动下,“推进疫苗冷链配送和预防接种标准化建设”被写入2020年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

  阅政观还注意到,近年来,在民生实事的决策过程中,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广东一些地市试点民生实事代表票决制,政府作为民生项目征集者,向人大代表征集,而代表们的票,将最终决定哪些事项会被列入政府年度工作重点。

  如江门就在2018年率先探索,在全省首开市级人大探索民生实事代表票决制的先河。抓哪些民生实事项目,过去由政府拍板安排,如今则由代表投票,一人一票,最终选出民生实事项目。

  在湛江,票决制探索则由镇一级开始——在2019年11月湛江遂溪县洋青镇人代会上,以票决方式选出了镇政府2020年要实施的民生实事项目。

  民生实事,群众“点菜”,这种票决模式,有什么好处呢?

  有人大代表认为,代表来自人民,会更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紧迫的利益诉求,会选择影响百姓日常生活的“关键小事”,所以,事项必然更具体、更实在。这些探索,让群众参与政府公共决策,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所以,民生实事项目才得以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小切口,也更能有的放矢、精准发力。

  民心工程支撑大战略

  实事虽小,聚焦的是大民生,支撑的是大战略。

  在2020年广东十件民生实事中,“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大工程上榜了,其中,“粤菜师傅”已是第二次上榜。该工程自去年以来就在全省各地铺开,带着浓浓“粤味”,掀起一波热潮。

  1月14日,在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一场“代表通道”上,来自清远连山的“网红”县长冯红云向记者们介绍了民生实事的乡村实践:在她所在的连山,通过“粤菜师傅”工程培训的厨师月收入普遍达到3000—5000元;通过“南粤家政”工程培训的上岗人员每月收入普遍在4500元以上。

  一道菜,一群人,一项技能,却关系着一场关键战役——脱贫攻坚。

  早些年,脱贫攻坚形势严峻,广东开创性地启动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大会战,2015年,“确保完成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目标”被列进十大民生实事,在当年底,取得了奋战三年让90多万人脱贫的战绩;2016年,“大会战”转为系统工程攻坚,具体实施八大工程,包括产业发展扶贫、劳动力就业扶贫等。

  2018年,按照中央部署,脱贫攻坚要实现“五大转变”,其中就强调“从注重外部帮扶向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转变”。阅政观留意到,2019年的广东十大民生实事中,便出现了“粤菜师傅”工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这些带着南粤风味、浓浓乡味的民生实事,其背后用意,不难揣摩。

  1月15日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一场记者会的通报显示,目前全省累计培训“粤菜师傅”3.7万人次,带动就业11.8万人;“南粤家政”培训超过24.5万人次。另据透露,广东还将启动“乡村工匠”工程,计划年内培训3万人次。民生实事的实效正在显现。

  促进城乡劳动者高质量就业,助力精准脱贫,这样的民生实事,构筑的是民心工程,服务的是国家战略。

  南方日报记者 王聪 洪奕宜

  (资料整理:关喜如意)

编辑:陈雨昀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