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今天是农历二十三小年,再过七天将迎来除夕夜。
《京都风俗志》云:“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星罗棋布。”过年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而置办年货将过年这一重要节日大大拉长,攒足了满满的期待。
在物资匮乏年代,年货是全身的新衣,是平日舍不得吃的美食,是过年才会制作的手工糕点,是充满喜庆的年画春联,是寓意美好走亲访友必备的礼品……
年货里蕴含着传承千年的习俗,包罗万象的地方特色,以及浓浓的人情味。
时代变迁,年货也随之变化。
童年记忆里的年货
“腊月水土贵三分”。作为出生在江浙地区的80后,童年记忆里的年货,往往从年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
民以食为天,首先是张罗年夜饭的物资。母亲早早开始采购“年肉”,制成腊肉储存,鸡、鱼、韭菜、小葱等不宜久存的食材则临近过年才购买。包粽子,打年糕,炒花生瓜子,请老师傅连夜熬制麦芽糖制作“米胖糕”……忙碌的年货准备过程中,关于过年的期待被一步步推到巅峰。当然少不了给孩子们从里到外买一套新衣新袜新鞋,招待亲友的糖果零嘴,还有拜年必备的用纸和红色福字包扎的糕点——“草纸包”。采购年货的脸上,挂着心满意足。
广东人的年货,则将意头追求到了极致。各色年糕、萝卜糕、伦教糕,寓意的是“年年高”;选择吉日开油锅炸出的煎堆、蛋馓、糖环等,意味着“家肥屋润”;过年必备的还有开心果、糖藕、糖莲子等“甜甜蜜蜜”……就连购买海味也要图个好意头,年年有鱼(余)不必说,蚝豉谐音“好事”,发菜听起来是“发财”,虾意味着“笑哈哈”。家家户户必备的还有金桔(大吉大利)、桃花(大展宏图)、富贵竹(花开富贵,竹报平安)……
年货里,凝聚着传统习俗,留存着中国古老的文化密码。
从年货清单看时代变迁
前段时间,关于“年味越来越淡了”的讨论上了热搜,不少网友认为,年货不再新奇,日常生活里唾手可得,是过年不再那么令人激动的原因之一。
诚然,如果说小时候的过年等同于“解馋”,那么现在各种好吃的食物已经不必等到过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老百姓口袋里有钱了,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95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8元。由于人口增长快,积累和消费关系不合理等原因,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为171元。而到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24.3倍。
时代变迁,年货的清单也在不断变化。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年货还仅仅是对美好稀缺食物的向往,进入90年代,“吃”虽然还是年货中的主角,大白兔奶糖和麦乳精等成为那个时代“高档”的代名词,一些知名的保健品已经开始崭露头角,成为最时髦的拜年礼品,物质生活从简单走向丰富,名烟好酒也出现在人们的餐桌。到了20世纪,除了传统的糖果、烟酒茶、肉类制品等“老三篇”,置办“3C产品”(指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当年货的市民也越来越多。
某大型电商的数据显示,2020年年货节第一周,广东的订单量位列全国第一、成交额排名全国第二。销量最高的品类是食品饮料,凸显老广“吃货”本色,在所有“年货”商品销量中占比超八成。此外,家居日用类、美妆护肤类、珠宝电器类等的销量也出现大幅增长。
年货消费的背后,与之匹配的是经济实力。最新公布的资料显示,2019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0.5万亿元以上,成为全国首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的省份,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89万元。
年货里,刻下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印记。
新的年俗新的年味
与其说年味淡了,不如说年味随着时代在发生变化。
家住广州的谢女士,今年春节的计划是与家人一起去欧洲十天游。无独有偶,杭州的沈先生,也计划放假后带上家人去日本迎接鼠年。
准备回婆婆家过年的肖女士,不仅准备了传统的海味干货当作礼品,还捎上了最新的肠癌基因检测盒,“让老人家检查身体不必再受罪。”
传统意义上的年货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绿色健康食品、智能家电、新型数码产品等都被列入年货“清单”,休闲旅游、观影观展、民俗活动等体验式消费也越来越受欢迎。
来自我们商旅团队的报道发现,往年火热的冰雪游、避寒游今年继续人气高涨,同时民俗游也被列入大众的旅游清单。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有超过三成的游客选择除夕之前踏上旅途,在途中享用年夜饭。
年货在变化,年味也在悄悄发生改变。从对物质的原始渴求,回归亲情的团聚时刻。“只要家人在一起,在哪里都是过年。”
年货的蜕变,是消费升级带来的美好生活之变。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鼠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策划了这份2020年货清单以飨读者,愿你把美好年货带回家,把美好生活带回家。
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