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燕罗湿地公园内水生植物郁郁葱葱,一旁的茅洲河洁净开阔。深圳市水务局供图
全长41.6公里的茅洲河,下游11.7公里为深圳、东莞两市界河,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此前由于区域内经济和人口爆发式增长,污水大量排入,远超水体承载能力,使其恶化为珠三角污染最严重的河流,生态功能曾几乎丧失。
近日,记者重访茅洲河流域,发现茅洲河两岸湿地掩映,碧道延伸,生态日渐恢复,昔日黑臭的茅洲河重新焕发生机。“7年前搬来时,茅洲河就是一条臭水沟。”住在茅洲河旁众和小区的王阿姨说,现在水变干净,水鸟多了,两岸也建起公园和步道,“非常漂亮,每天都要到河边散步”。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省高位部署推动,2018年省委主要领导牵头督办茅洲河治理,同年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发布一号令,消除茅洲河共和村等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随后深莞两市联手落实推进。到2019年,茅洲河水质已经实现历史性突破,19条支流稳定消除黑臭,共和村国考断面11月、12月连续达到地表Ⅴ类水标准,氨氮从2015年的23.3mg/L降至2mg/L以下,达到1992年以来最好水平。
大兵团作战▶▷
高峰期一线施工人员超2.3万
吊臂起落、钩机进出……治污攻坚年,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在茅洲河流域成为常态。流域综合整治体量大,且技术难度高,为快速推进治理,经过摸索,深圳采取EPC模式,实行“地方+大国企”的“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
2016年,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EPC项目全面启动,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水行动展开,此后多个大型央企相继加入。据统计,茅洲河流域深圳段治理中,高峰期一线施工人员超2.3万,作业面2300多个,最高单日铺设管道4.2公里。“大兵团有效破解了干支流不同步、分段治理、碎片化施工的问题,实现全流域系统治理。”深圳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大兵团作战之外,深圳也做起了“绣花”功夫,流域内截污控源日趋精细化。
“刚接手茅洲河治理时,污染很严重,首先想到将污水截住不能入河,于是普遍采用沿河设置箱涵阻断污水的方式。”深圳市水务局河道管理中心主任曾亚说,但问题很快出现,末端截污方式截住的污水经常溢流进河,“治标不治本”。
“我们就下定决心,做源头雨污分流,补齐污水厂和管网。”曾亚介绍,一场源头截污战役打响,治水中坚持“全面截污、雨污分流,全面清淤、修复生态,全面补水、活水保质”。
入区入户,加装排污管,茅洲河流域内正本清源的雨污分流改造加速推进。“原来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和雨水混在一起,排入雨水管道;现在在每栋楼的楼顶设一条专门的管道收集雨水,原来每户的雨水管改为污水管。”深圳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6年到2019年,茅洲河流域宝安段内累计完成2324个小区、城中村的正本清源改造,“基本实现了流域内小区全覆盖”。
建立协调机制▶▷
茅洲河流域19条支流消除黑臭
在茅洲河下游,深圳、东莞两市隔河相望,一艘清淤船正用斗子将河底淤泥抓起。“以前两个市各自干,容易出现分歧,后来经过省里协调,开始联合清淤,很快就见效。”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对林说,通过建立协调机制,两市合作治理更加顺畅。
针对茅洲河跨界治理问题,省、市层面都建立起协调机制。省生态环境厅建立流域综合整治协调会,每月一次,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及流域市、区、镇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各项工作;同时实施“一市一策一专班”,督导推进落实整治任务。深圳、东莞两市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推动解决茅洲河界河段清淤、塘下涌污染整治等一批重点问题。
此外,针对流域内企业排污问题,深莞两市也多次进行联合执法,对流域内偷排企业严厉打击。2019年7月起,两市合作进行环境监管执法和交叉检查,深圳宝安区和东莞长安镇在2019年分别完成4299家、4614家“散乱污”企业分类整治。
同时,两市都通过完善排污管道、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改善茅洲河水质,2019年,深圳流域内7座水质净化厂基本达到准Ⅳ类排放标准,流域总处理规模达120万吨/日;东莞流域内,3290个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
经过一系列治理,2019年,茅洲河流域19条支流稳定消除黑臭,其中排涝河、罗田水、沙浦西排洪渠、老虎坑水、龟岭东水等11条达地表水Ⅴ类水。而备受关注的共和村国考断面,2019年1—11月氨氮、总磷同比下降42.2%和44%,2019年11月、12月连续达到地表水Ⅴ类水标准,氨氮从2015年的23.3mg/L降至2mg/L以下,达到1992年以来最好水平。
烂泥潭蝶变公园▶▷
茅洲河治水多方效益凸显
“这里很早前有赛龙舟的习俗,但河黑的时候没人愿意下河,现在水变好了,龙舟也回来了,好热闹。”居住在茅洲河附近的李大叔还清晰记得去年6月在燕罗湿地公园旁举行的龙舟赛,这已是茅洲河连续两年举行龙舟赛。
这个位于洋涌桥大闸上游的湿地公园呈弯月形,充分利用茅洲河滩地,对原有荒滩地进行生态修复保护,按照地形条件结合周边道路走向打造而成,如今已成为茅洲河治理的靓丽名片。
漫步园内,流水潺潺,水生植物郁郁葱葱,一旁茅洲河波光粼粼,曾经的烂泥潭蝶变成湿地公园。在优美的风景背后,湿地更重要的功能是净化水质。
“城区生活污水收集到一旁的松岗二期水质净化厂,处理后排入湿地内,经过‘预处理+垂直流潜流湿地+表流湿地’的工艺处理,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曾亚表示,这些水源源不断地排入茅洲河内进行生态补水。除燕罗湿地外,茅洲河流域内还有潭头河湿地、排涝河湿地等星罗棋布,发挥着水质净化功能。
不仅污水,茅洲河底泥也实现再利用,挖出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再加工制成各种建筑用材产品,燕罗湿地的陶粒生态透水砖、潜流湿地填料等由此得来。
水环境改善,逐渐带来了更多效益。去年5月,深圳6.07公里长茅洲河段被列为省级碧道试点,“通过治水、治城与治产相结合,打造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新模式。”曾亚介绍,碧道建设将促进区域环境优化、流域空间复合利用,同时以治水带动周边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城市功能提升,“一旁的工厂已经腾笼换鸟,打造成啤酒园”。
南方日报记者 张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