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阳江市阳西县边海村已热火朝天:近处,各项基础设施破土动工,远处是万亩良田,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边海村这个南海边的小村庄,正在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回首65年前,边海人团结一切力量坚定战胜重重灾害、坚持进行农业生产,最后实现粮食产量翻番,获得了毛主席亲笔批示……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使命,却源自于同样的初心,有着同样的传承。从“灾害窝”变“米粮仓”,从旧村落到新农村,边海村的变化靠的正是“以人民为中心、为群众办实事”的“边海红旗”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边海村所在阳西县从“边海红旗”精神中提炼出“党群连心,勇立潮头”的丹江红党建精神,以此引领边海乃至阳西县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台阶。
边海村新貌。陈锴进 摄
不惧风雨为人民解忧困
“就算只有一名党员,也不能让边海的红旗倒下去。”
“五日不雨成小旱,十日不雨变大旱”,这是过去老百姓对边海村的印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长年累月经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边海村的280户中有七成村民无法摆脱贫困,多数要靠政府救济。
1954年春天,边海村民陈庆宜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边海第一社。同年,边海村成立党支部,蔡叱任支部书记。包括陈庆宜、蔡叱在内的4名党员,带领全村村民,誓要在这片盐碱地上开垦出良田。
但当陈庆宜与社员们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大旱、大雨、狂风、洪灾挡在了他们面前。“当时,父亲与另外3名党员,坚定站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前线。”原边海村第一社主任陈庆宜的女儿陈永凤回忆道。
大旱面前,边海村的党员干部带领群众一同拦河筑坝,引水灌田,将红旗插在水车棚上,白天大家轮流车水,夜间就席地露宿;大雨来袭,他们又苦战两天两夜,抢救了7处险段,保住了堤围,并补苗恢复生产。面对罕见的210天大旱、40天暴雨以及3次强台风与1次大海潮,他们奇迹般地顶了过去。灾难重重,当年的边海村竟实现了农田早造收入比上年增加36%、晚造收入增加28%。
但陈庆宜的腿在抗洪中留下了病根,此后几十年,每逢秋冬就会隐隐作痛。说到这里,陈永凤潸然泪下:“当时许多人劝父亲回家休息,但父亲始终坚守岗位。他常常说,作为党员,就要在一线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就算只有一名党员,也不能让边海的红旗倒下去。”
边海村党支部第一任书记蔡叱的儿子蔡显杰回忆,他的父亲很少提及工作细节,嘴里却常常挂着这样几句话:“困难面前,党员不能退,因为后面有群众”“解决群众疾苦,就是党员开展工作的第一位”“如果党员没有优秀的品质与模范行动,那么就愧对心中的红旗”。
“这个乡的党支部是一个模范的支部,它领导群众做了许多英勇的斗争,获得了群众的拥护。”1955年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边海党支部的事迹写下按语,肯定了边海党支部带领群众攻坚克难,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英勇精神。
自那以后,“边海红旗”精神便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成为擎领边海发展的一道亮光。
1994年,边海村党支部在经济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决定建设边海大桥。没钱怎么办?靠党员。当时,经济情况较好的党员上万元地捐款,捐不出款的,就带全家上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大桥很快就竣工,圆了边海村几代人的心愿。2000年5月10日,边海村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边海大堤岌岌可危。紧要关头,在时任支部书记陈富同志的带领下,20多名党员用身体拦住了缺口,保护了堤围……
不忘初心为百姓谋幸福
“每年要为群众办一到两件好事实事,这是底线。”
迈入新时代,“边海红旗”精神历久弥新。怀揣着为民办实事的初心,边海村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
2019年全国预计有340个左右贫困县摘帽、1000多万人实现脱贫。这其中,就包括了边海这个海边村庄。
近年来,边海村党支部喊响了“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的口号,组织党员实行联系户制度,动员党员与贫困户结成对子,点对点帮扶,并通过村集体资金入股“西荔王”经济农作物种植项目、长角水库光伏项目、金开源鱼虾养殖项目,为该村贫困户实现增收,“鼓了钱袋子”。“如今,边海村121名贫困户,已经全部实现了脱贫。”边海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广说。
在脱贫攻坚战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2017年,陈广放弃了自己的养殖生意回到家乡。面对家人的不理解,陈广表示:“我是一名党员,为家乡百姓幸福出力,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陈广表示,从2017年以来,边海村以“满足群众需要,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聚力精准扶贫,大力推进乡村振兴。2018年以来,全村共投入13万元对农村生活设施进行大整治,投入3万多元建设农田机耕路和断头路。同时,带领群众发展养殖业,打造两条“养殖长廊”,一条是“综合养殖长廊”,发展了养殖户30多户;另一条是“沿海养殖长廊”,引导群众发展滩涂、虾塘养殖1200亩。
“我们每年要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至少一到两件,这是底线。”陈广说。
在党总支部的带领下,边海村已形成了养殖业、种植业、浅海捕捞业“三驾马车”并驱的产业发展模式,2019年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12.39万元,家庭人均年收入达13200元。
“过去,粤西的群众常说,南海边的盐碱滩寸草不生,发展农业生产犹如白日做梦。”陈广感叹,“没想到现在的边海村,不仅能够看到颇具规模的对虾养殖基地、鱼苗生产基地、鸭蛋生产基地,还能看到万亩国家级水稻优良品种示范基地。这都是实实在在的‘红色奇迹’。”
陈广透露,接下来,边海村将建设一个红色主题展馆以及党员服务中心,传承“边海红旗”精神,以红色旅游带动全村实现产旅融合发展。
从“边海红”到“丹江红”
让“边海红旗”在阳西大地上飘扬。
在陈广看来,边海村的幸福生活,归根结底是源于“边海红旗”精神,是源于党总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时间并没有让红旗褪色,‘边海红旗’精神依旧深深刻在村里的每一名党员心中。而‘为民办事、为民谋利’的‘边海初心’,历经百年也不会变。”
2019年12月27日,阳西县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边海党支部64周年座谈会,阳江市委常委、阳西县委书记孙波在会上透露,接下来,阳西县委将重点打造边海丹江红党建教育基地,争取在今年“七一”建党99周年时全面开放,传承“边海红旗”精神。
在丹江红党建精神的引领下,阳西县已经实现了1.3万人预脱贫,并以“摘帽不摘政策”的形式持续为乡村“造血”。孙波告诉记者,今年阳西县将会用两个亿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开展全域人均环境整治,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一批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头雁”,并持续推动织篢园区经济、溪头滨海工业、上洋风电产业等重大项目落地发展,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也让县域经济提质增效。
“我们将发扬‘边海红旗’精神,让党群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把红旗插在工作的一线,攻坚克难,让一个个重大项目在阳西落地,让一件件民生实事有序推进。”孙波表示,阳西将以丹江红党建活动为引领,推动全县各项工作开展,让全县人民共奔小康社会。“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延续、传承、发扬‘边海红旗’精神,丰富它的内涵,打造无数个像边海一样的党支部,让红旗在阳西大地飘扬。”
南方日报记者 韩安东 杨世华 实习生 陈锴进
策划:严亮 统筹:黄学佳 张锦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