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广州国际文学周开幕 全城迎来浪漫“文学月”

全球文学名家齐聚花城共享文学嘉年华

2019-12-16 08:13 来源:南方网 郭珊

  青年艺术家李嘉媛表演小提琴独奏《My Destiny》。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见习记者 徐昊 实习生 李姗恒 通讯员 林富智 摄

  南方网讯 12月15日下午,由中国作家协会指导,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作家协会、广州市文联主办的2019广州国际文学周在广州图书馆举行开幕式。开幕式上还举办了叶嘉莹《掬水月在手》文学纪录片全球首映式。来自中国、韩国、埃及、土耳其等地的众多文学名家齐聚花城,带来一场全城联动的文学嘉年华。

  本届文学周将围绕“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两大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其中包括“中韩作家花城对话”“澳门文学的光荣与梦想”“北上广作家花城对话”“国际版权交流会议”等多项作家见面会或文学研讨会,还将把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购书中心、方所等广州的文化地标性场所纳入“文学一致行动人”的全城联动计划中,让市民近距离欣赏文学大师风采。广州乍凉还暖的12月,成了充满文艺气息的“文学月”。

  中外名家群星荟萃阵容鼎盛

  “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我的祖国/硕大而饱满的天地之果/它怀抱着亲密无间的子民/裸露的肌肤护着水晶的心……”开幕式在诗人杨克名篇《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的诗朗诵中拉开序幕。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邱华栋、张柠、马原、周晓枫、刘庆邦、梁鸿、纽都然·杜门(土耳其)、米拉·艾哈迈德(埃及)等大批文学名家,与现场500余名文艺爱好者共同欣赏了精彩表演。

  吉狄马加说,广州有着强大的包容性和吸引力,瞄准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选择以文学为纽带联接世界,对粤港澳文学界的融合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学交流为多元文化之间的包容和互动提供了更多可能。”吉狄马加说。

  今年广州国际文学周以韩国作为主宾国,邀请了曾获颁发“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被誉为“当代中韩文学交流奠基人之一”的著名作家洪廷善,以及拥有韩国本土销量最高的“国民作家”李文烈等多名韩国文学名家参与,阵容十分强大。主办方更是以一曲婉转动人的小提琴演奏《My Destiny》(热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主题曲),配合现代舞演出及美妙的动态投影,向到场的韩国嘉宾表示欢迎。洪廷善代表韩国作家一行表达了谢意,并动情称赞“广州是一个非常灿烂的城市,在文学领域,广州的作家和作品,也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光”。

  记者获悉,通过文学周平台,以李文烈、洪廷善为代表的韩国文学名家将参加“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中韩作家花城对话”“新时代·新景象·新发展——中韩文学交流研讨会”等主题活动,与中国作家和读者面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对话,互相介绍两国文学创作、翻译出版等情况,促进中韩文学交流发展。在开幕式结束后举行的“花城国际诗歌之夜”中,近20名嘉宾还用自己的母语,诵读了各自的代表诗作。

  还有一名文学泰斗以特别的方式参与了本次开幕式。今年适逢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先生归国执教40周年,现场特别举行了由广州出品的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全球首映式。叶嘉莹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长河里,扮演着承前启后沟通中西的重要角色,影片以古典诗词与叶先生个人生命经历的铿锵交鸣为主线,展示了叶先生在诗词历史长河中寻求存在的意义轨迹。

  大湾区作家聚焦澳门文学

  今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澳门作家群体在开幕式上的集体亮相备受瞩目。“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伴随着悠扬的童声独唱《七子之歌·澳门》旋律,林中英、廖子馨、杨颖虹、陆奥雷、袁绍珊等澳门作家陆续登台,就“澳门文学的光荣与梦想”分享创作心得。

  澳门作家纷纷表示,文学作为一个时代最直接的记录载体,是澳门回归以来这段波澜壮阔历史最好的见证者、叙述者与传播者。“澳门是座小城,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部署以及广州国际文学周,澳门文学有了更多被内地读者、世界读者看到的可能。”林中英说,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互通情感、相识相知,将有力地支撑大湾区文化共同精神家园的建设。

  本届文学周还特别策划了澳门文学专场活动,林中英、廖子馨、黄文辉等将在暨南大学与香港作家周洁茹、广州评论家蒋述卓和申霞艳展开对谈,联袂展现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风采。据了解,粤港澳作家还将在多场读者见面会、文学研讨会中展开对话探讨如何密切联动、深度合作。主办方也表示,广州国际文学周将致力于团结粤港澳文学人士和文学机构,通过加强文学交流,增进文化共识,为大湾区读者提供更多的优质文学服务。

  北上广首度城际对话开创先河

  文学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的人文魅力,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让城市更加有文化竞争力。在本届文学周中,北上广三城首次以文学为名进行城市对话,成为本届国际文学周的一大精彩看点。数十名北上广作家代表齐聚一堂,展开思想碰撞。三地作家代表为推动北京、上海和以广州为文化中心地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文化创新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并就城市文学交流、创作出版、人才培养及宣传推广方面交流经验。

  文学周开幕现场,北京作协副主席刘庆邦、周晓枫,上海作协副主席薛舒,和广州作协副主席张梅等名家一致认为,此次城市文学对话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三地各有优势,通过交流可以产生激荡与碰撞,催生新的文学灵感。”刘庆邦说。薛舒则将文学周与三地对话的平台比喻成“在墙上开一扇玻璃窗”,目的就是“为了让屋子里的人看到窗外的风景,也让窗外的人看到屋内的风景”,“作为一线城市的文学人应承担起交流互通的责任”。

  开幕式现场还举行了“十月作家居住地·广州”的授牌仪式,十月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吕约与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理事李文龙共同完成了“十月作家居住地·广州”的牌匾颁赠。“十月作家居住地”在广州落户后,未来将在大湾区内探索建立文学交流、创作出版、人才培养等长效合作机制,促进本土文学创作的繁荣。

  广州作家绽放光芒

  集中推荐广州作家作品,全方位服务本土创作力量,是本届广州国际文学周的另一大特色。开幕式放映的微型文学宣传片《在花城写作》,回顾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广州这片丰饶的土地上生长出的文学经典与众多人才:从写尽广州年宵花市盛况的秦牧的《花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的欧阳山的《三家巷》,到近期屡传喜报与书讯的张欣、张梅、章以武、鲍十、熊育群,以及风华正茂的80后作家王威廉、陈崇正,还有网络作家阿菩、玄雨、颜鹤吟等,包括广州诗人群体和“粤派批评”队伍都在片中得到展现。

  广州作家代表张梅在登台发言中表示,有2000多年历史的广州是一个巨大的写作富矿,无论是小街小巷还是新崛起的文化空间,都有着写不完的故事。客居广州的鲍十来广州已有17年,他感言,广州传统文化的滋养令他“用之不尽”,使得他在这里完成了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文学要表达的,就是当地文化如何影响当地人。”广州青年作家蒲荔子认为,将广州这座城市带给写作者的影响写出来,这就是未来的文学发展方向。

  广州是网络文学发展的重镇,在这次开幕仪式上,阅文集团总编辑林庭锋,网络文学名家血红、阿菩、玄雨、王子川上台共同发布了《网络文学助力全面小康》倡议书,倡导让网络文学创作和阅读消费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好小康生活作出自己的贡献。阿菩表示,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学是晚辈也是新生的力量,“能用键盘来书写这座城市、这个时代,我们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兴奋。”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文学周将密集举办“国际版权交流会议”以及多场“花城对谈”活动,张欣、王威廉、陈崇正、郭爽、阿菩等广州作家代表及广州本土优秀文学作品将得到重点推荐,这也使得本次文学周成为广州文学创作力量整体性的一次大检阅。

  ●南方日报记者 郭珊 见习记者 黄楚旋


北上广三城首度进行文学对话,掀开中国城市文学交流新篇章

探索建立三地文化交流常态机制

  12月14日,作为2019广州国际文学周核心活动之一,全国首个“北上广城市文学对话”活动在广州购书中心举行。北京作家刘庆邦、梁鸿、吕约、石一枫,上海作家薛舒、唐颖、周嘉宁、黄昱宁、韩博,广州作家张欣、王威廉、陈崇正、郭爽齐聚一堂。本次活动由北师大教授、著名作家、学者张柠主持,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马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本场活动。与会嘉宾们围绕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传统、文学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以文学推动城市文化交流等话题各抒己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打造全国文学城市对话平台

  在今年的十月文学月,广州和北京进行了“老城市新活力·广州对话北京”文学城市对话活动。本届文学周邀请到了上海市的代表作家,将文学城市对话品牌扩展为首届北上广文学对话,掀开了中国城市文学交流新的篇章。据悉,广州国际文学周也将继续和十月文学院合作,致力于将“十月文学城市对话”项目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学城市对话平台。

  主办方表示,三城进行文学对话,将推动北京、上海和以广州为文化中心地的粤港澳大湾区,以文学交流的方式实现“撞击与融合”,携手建立起三座城市文学交流的长期机制,推动南北文化交流及中国当代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三地作家如何用文字塑造不同城市的形象“名片”,城市又通过何种方式影响作家群体的文学创作?这成为当天对话的热门话题。著名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刘庆邦坦言,自己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在北京定居对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形之中开阔了思路、扩大了视野”。谈到主场广州,刘庆邦认为广州乃至广东经济和资讯发达,“很多文化之风从这里往北方吹”,例如“打车”“老公”等词汇及民间习俗,都是粤派文艺潮流“南风北渐”的体现。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薛舒则谈到,她对广州最初的印象来自《羊城暗哨》等文艺作品。“我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很可能往往就是那种标签化的东西,比如广东就是骑楼,上海就是张爱玲所描写的那些石库门、弄堂。”因此,从小生长在紧邻上海的郊县小镇的她,一直都在不断尝试“写出另一种上海”。

  著名诗人吕约曾经在上海求学4年,在她眼里,上海有一种国际大都市的“唯美”“洋气”的魅力。而在广州生活的十年则让吕约感受到的,则是世俗生活的“全部可能性”。她笑称,在广州完成了一种“生活上的启蒙”。

  “相较于静态的乡村生活,城市生活更加瞬息万变,它的滋味、颜色、声音,全方位刺激着人的感官。作家要把这些丰富多彩又杂乱无章的感知,编织成一个整体的艺术世界,从而把这个城市里面最重要的城市精神、城市生活、城市心理呈现出来。”身为活动主持人的张柠在广州、北京和上海都曾长期生活,在谈到“北上广文学对话”的意义时他表示,文学城市之间的交流很有必要,作家可能会受到启发,这有助于推动传统的文学感知和表达方式的更新。

  “巨型城市”引发热议

  在对话活动的第二环节,三地青年作家在对话中接连抛出了许多精彩观点。广州本土青年作家王威廉认为,如今“北上广”确实已经成为某种符号化的形式存在,但当下要准确描述这三座城市也愈发困难,骑楼、胡同、里弄等对居民的影响力正在减弱。在他的体验中,如今的北上广应当是“巨型都市”,是一种“悬置的空间”,包含了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社会秩序、思想观念、多元生活方式等种种概念。生活在北上广的作家,更需要具有一种自省精神,跳出既有的城市概念,更加关注人本身的存在。

  上海作家周嘉宁也对“巨型城市”这一说法很有共鸣。他认为,以北上广为代表的超大型城市拥有很多空间分层,不同生活形态、人生追求各异的人,都可以找到安放心灵的所在,这正是巨型城市的魅力。

  诗人韩博认为,大型城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自由交流的空间,“文明始终是传递、融合、演变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提到,在此基础上,无论生活在哪个城市,作家的写作应当是面向整个人类文明的。

  来自北京的青年作家石一枫希望,这三个城市不断开创风气之先,孕育新的生活和思想方式,从而为城市文学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活力。

  马原在最后作了精彩的总结发言。他指出,中国在古代是以农耕社会为主,农业文明历史非常悠久。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飞速发展,甚至城市与城市之间连成一片,无边无际。城市文学的书写相对于漫长的农耕时代的文学书写还相对稚嫩、短暂。马原还盛赞第二轮对谈的青年作家都“很扎实”“接地气”,“他们必将是未来文学最主流的力量来源”。

  南方日报记者 郭珊 见习记者 黄楚旋


中韩作家花城对话分享写作心得

韩国“国民作家”李文烈: “中国古典文学给了我很大启发”

  12月14日晚,2019年广州国际文学周系列活动之一“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中韩作家花城对话”活动在太古汇方所书店举行。活动邀请了在韩国家喻户晓的“国民作家”李文烈、赵京兰以及中国著名作家邱华栋、张梅共聚一堂展开对话,与文学爱好者分享两国文学现状。出席活动的作家们一致表示,非常期待中韩之间文学交流不断推向深入,以文学为纽带,在互鉴互赏之中增进情谊。

  用文学架起中韩文化交流的桥梁

  出席当天对谈的李文烈是韩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人的儿子》《塞下曲》《英雄时代》等长篇小说。据统计,韩国大约5000万人口,而李文烈的作品累计销量达到了3000万册,几乎每一个家庭里面都有一本李文烈的书。这位在韩国被誉为“最会说故事的文学家”坦言,他的创作深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影响,其作品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解读的写作风格在韩国文坛独树一帜。从《四书五经》《千字文》到汉诗、绝句、《三国演义》,中国文化仿佛进入他的血液,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对此,李文烈表示,由于家学渊源,自己从小就被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灿烂所吸引。从大学开始他真正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这正好与他开始进行小说创作的时间重合,可以说中国文学是他写作的基石和创作的突破口。李文烈还以其写作生涯的第二本书《为了皇帝》为例,书中虽然描述的是朝鲜半岛的历史,却大量穿插引用了中国的古典诗词文学作品。

  另一位以小说《舌尖上凋落的爱情》被中国读者所认识的韩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赵京兰表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力量感深深吸引着她。从2010年到上海参加中韩文学交流活动以后,赵京兰开始有意识地阅读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比如莫言和余华的小说。“中国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吸引我去阅读,我非常喜欢。因为它们有一种我身上没有的、缺乏的东西,带给我一种补充。”赵京兰说。

  在谈到韩国文学时,两位中国作家代表邱华栋和张梅表示,文学是跨越语言与文化隔阂的一道重要桥梁,中韩在文学层面上有许多可以探讨的共同话题。邱华栋称:“韩国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变化,和中国历史一样充满了起起伏伏,有战争、动乱和侵略。我们有共同的历史,我们的作家也有共同的书写内容。”他表示,中国对韩国的文学应该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今天的中韩文学交流是我们近距离接触韩国文学的最佳时期。

  喧嚣时代文学为灵魂提供栖息园地

  在交流环节,出席活动的两国作家分享了各自创作的经历和心得。在谈到如何保持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时,李文烈透露,自己的写作动力源于对创作的一腔热爱,是年轻时候的写作冲动让自己“不得不写下去”。正如他在随笔《我是怎样成为作家》中所言:“我不是成为作家,而是被成为作家的”。他笑言:“如果我不能写的话,我就会死掉”。因此,尽管他曾因遭遇创作低谷而停笔三年,但对写作的热忱和充沛的表达欲却让他重新执笔。

  在信息爆炸和娱乐方式日趋多元的今天,传统文学的影响力呈式微趋势,文学在今天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成为在场中韩作家都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

  李文烈坦言这个话题非常庞大,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文学的教育功能,文学作品的意义远不止于消磨时光、打发时间。赵京兰认为,文学可以在喧嚣的时代给灵魂提供栖居的园地。她谈到自己年轻时没有手机、网络等娱乐活动的影响,因而可以安心读书。20—25岁期间,她几乎每天埋在书堆里。而当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她常常思考:在这样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的精神何处安放?文学可能会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中国作家张梅继而补充道,广州的书店能在最时尚的CBD占有重要一席,从一个侧面也可以被视为文学在当今世界中的位置一个投影。她表示,不管这个世界变得如何繁华,任何时候人们都需要文学的精神滋养和熏陶。

  张梅还表示,广州去年和今年的国际文学周开了个好头,她非常期待能够看到更多中译本的韩国小说。据悉,赵京兰最新短篇小说《寻找气球》中文版本已经在今年《作家》杂志上发表。明年李文烈更多的中文版作品也将在广州出版。两位出席活动的韩国作家也对各自作品中文译本的出版表示非常期待,相信中国读者也有望通过二人的作品更好地了解韩国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实现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互鉴。

  南方日报记者 郭珊 实习生 王奕玮 通讯员 饶靖琨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