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继“南北车”“宝钢武钢”等合并后,央企重组再迈新步伐。11月26日,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俗称“南北船”)合体落定,合并重组后形成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
“中国神船”要来了!广州是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南北船”的合体将给广州造船业带来什么影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程师张晨阳分析,底子厚的广州船海产业,有望借着这艘巨无霸般的“中国神船”,驶向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制造”向“智造”迈进,乘“船”出海掘金蓝色海洋经济。
分拆20年再合并▶▷
战略性重组有利于降本增效
“南北船”早在20年前已是一家。
公开资料显示,“南北船”前身为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下称“原中船总公司”)。原中船总公司成立于1982年,是第一家全国性的大型工业公司。20年前,原中船总公司分拆出原中船集团和原中船重工,因为以南北地域划分的缘故,分别被人们冠以“南船”和“北船”之称。此次拆分后,北船更偏重军工生产,南船则以民用船品生产居多。
广州是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也是原中船集团产业的重要集聚地。这里分布有原中船集团所属广州船舶工业有限公司、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和中船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等一大批实力强劲的制造和科研企业。
原中船集团对广州有多看重?看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可一窥端倪。这个位于广州市南沙区龙穴岛东北侧的超大基地,占地总面积为437公顷(不包括72公顷的内港池),基地岸线总长为4500米,纵深为1300米,是《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的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南北船’合并将加快一体化融合,‘瘦身健体’降本增效,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建榕认为,这是继全球知名航运业投资运营公司中远海运集团旗下的中远海运重工整合成功之后,具有军工性质的老牌造船央企——“南北船”的战略性重组。
“此次船舶集团成立,对于我国陷入重重困境的造船业而言,是机会也是挑战。”张晨阳表示,我国“南北船”合并后,将会“修剪残枝”(各类“僵尸企业”),同时更好地集中力量,在面对日韩等造船大国企业的竞争中更具竞争力。
从“制造”到“智造”▶▷
广州擦亮造船“中国名片”
中国船舶集团成立同日,位于广州的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船国际”)也迎来一件大事。中国船舶集团揭牌后开工的首艘船——广船国际为中远海运客运有限公司建造的1370客位/2800米车道豪华客滚船首制船在当天举行开工仪式。
该船建成后将在渤海湾地区运营,或将成为该地区航速最快的大型豪华客滚船,最高航速可达22.3节。船上配备360多间旅客舱室,可承载旅客1370人,将实现客货同运,高端、舒适、环保节能。
向海而兴,向洋而生。早在2009年,广东将船舶制造业列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五大重点产业之一,并提出把以广州为主的珠江口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为船舶“广州制造”提供强大支撑。
广州有40多家船舶企业,其中具有船舶建造能力的企业20多家,船舶制造产品覆盖集装箱船、成品油船、大型多功能化学品船、滚装船、客滚船、半潜船等领域。
家底雄厚的广州,现在已从“制造”向“智造”迈进。
11月24日,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渔业捕捞加工一体船——“深蓝号”入列仪式在黄埔文冲举行。“深蓝号”主要用于南大洋渔业捕捞,兼顾海洋科考功能,取得近200项知识产权保护,实现了我国在现代化渔业船舶装备领域的重大突破。值得骄傲的是,该船由黄埔文冲为上海崇和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建造,708所参与设计,是典型的“中国智造”。
船舶海工产业也为广州经济增长增添了动力。今年前三季度,南沙GDP同比增长10.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868.63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船舶制造业(占比1.68%)增速位于所有行业之首,完成产值31.47亿元,同比增长161.78%,贡献率仅次于汽车制造业。
行业重新洗牌▶▷
广州发展海洋科技更添助力
“南北船”的合并,也是船舶海工行业的重新洗牌。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三大造船指标两增一降,其中,造船完工345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4%;承接新船订单366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7%;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893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4%。从三大指标来看,造船业已接近下行周期底部。
“南北船”合并,有望形成合力造船出海。从业务层面分析,“南北船”资产、业务部分重叠且各有侧重,“南船”侧重船舶制造,“北船”侧重船舶设计与配套。这对于广州而言,推动船舶海工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契机。
“我国船厂虽然众多,但接单集中在单船金额较低的散货船,集装箱船等类型的船舶,在技术含量较高的LNG、LPG等各类型的海工船以及邮轮方面的订单竞争中,不敌部分欧洲及日韩等传统造船强国。另外,在船舶关键设备,例如通信导航设备,主机、副机等领域话语权低下。”业内人士表示,“南北船”两家企业各有侧重,一家旗下船舶研究所众多,一家旗下造船厂较多,两家合并后,整合各自的资源,能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协同效应,能产生“1+1>2”的效应,同时,也能有效减少我国造船企业在抢造船订单过程中的内耗。
合并之后,邮轮产业或将首先“尝到甜头”。
一直以来,我国的邮轮旅游运营、大型豪华邮轮制造业长期被外资企业占据。据了解,目前在国内运营的8万吨以上邮轮鲜有国产品牌,基本都由歌诗达、皇家加勒比、MSC地中海等国际知名邮轮公司运营,这些船只均由海外企业生产。11月17日,全国规模最大的邮轮母港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正式启用。首航的正是歌诗达邮轮“新浪漫号”。
这时候,国产邮轮就显得尤为重要。首艘国产豪华邮轮已于去年在原中船集团下属船厂建造,在邮轮母港、邮轮建造等方面初步构建起完善产业链;中船重工资本运作更为出色,分板块上市思路经营多年,且在科研实力等方面具有优势。两者结合,将对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邮轮产业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
作为“南船”的重要集聚地,广州也将从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陈建榕认为,全省大型的船舶制造企业大多集聚在广州,制造能力强、产业辐射能力明显。合并之后,广州造船业不仅会在造船技术和工艺上更进一步,自主设计能力、高端产业链布局等也会更有底气。
此外,广州造船业的优势长久以来传承有序,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好的造船经验以及拥有一些优秀的造船工匠。“广州拥有中远散货、广州远洋等一众大型优质航运央企,这是广州造船业的潜在机会。同时,广州作为我国最南的大型船舶工业基地,在未来争夺东南亚的船舶订单中存在优势。”张晨阳很有信心。
对广州而言,合并或许意味着更大的机遇。今年6月,广州市与原中船集团在穗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共建中船广州智慧海洋创新研究院合作框架协议。两个合作框架协议主要包括高端船海装备制造、海洋科技城建设、海洋污染防治、智慧海洋创新研究院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及研究领域等方面内容,将有力推动广州船海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北船”的合并,让广州的海洋科技梦更近了一步。以南沙为例,2014年底,南沙新区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刚一设立,旋即吸引众多海洋科研机构密集布局南沙。
南沙集聚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业技术研究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先进技术研究所等一大批海洋科技力量,先后落户了广州南沙地质调查局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等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当前,重点建设的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也将成为国家发展海洋科技、促进可燃冰产业化的重要支撑。
“南北船”时隔20年再合体,广州造船产业、海洋产业都或将迎来发展的东风,巧借东风好扬帆,“广州智造”掘金蓝色海洋经济的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专家观点
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建榕:
推动民营船企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
“南北船”合并,老牌造船央企力量更强,中小型民营船企该怎么办?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建榕进一步剖析了在合并新格局下,广东中小型民营船企的生态及突围之路。
“广东民营船企数量众多,且具有一定的资本实力。”陈建榕表示,广东有80多家船舶企业,本地科技资源雄厚,创新要素富集,民营船企与科技资源的融合度存在较大空间,船企和科技的融合将成为民营船企发展优先选择的路径。
面对新机遇,陈建榕建议,应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推动民营船企创新能力提升和各类造船人才的培养需求,围绕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培育民营船企的优势产品,实现民营船企高新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的高质量发展。
除产学研深度融合之外,陈建榕还建议采取“民民合作”的运营模式。“民民合作”就是民营船企与民营上下游产业链(船东、船舶配套、原材料供应商、维修服务等)的战略合作方式,“通过抱团取暖的合作方式,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他表示,民营船企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充分适应国家政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下,抢抓机遇、深化改革,逐步实现民营船企的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
南方日报记者 柳时强 宾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