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的平行研讨会中,与会嘉宾正互相交流。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石磊 郑一见
“粤港澳大湾区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它的制度创新必然会有化学反应,也必然能推动新一轮的全球化发展。”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在“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上表示。
在昨日(26日)举行的“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和相关平行论坛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参会嘉宾热议的焦点。
从体制机制的改革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再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正扬帆起航。围绕“湾区路径”,与会嘉宾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并聚焦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同时通过多举措提升人居环境,建设大湾区中的“普惠性幸福家园”。
制度变革
从“物理反应”到“化学效应”
“新的全球化需要抓手,大湾区是最好的抓手。”郑永年在专题演讲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制度改革将带来一系列利好。
“如今,数量型经济已经结束,需要建立大的平台,包括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国家区域内的经济整合,而粤港澳大湾区则面临着‘一国两制’,如果做得好就会成为制度优势。”郑永年认为,深圳的建设成就,就是吸收了不同制度的优势。
郑永年总结说,目前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质量型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制度的现代化。在制度改革由“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转变的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利用好“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就会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
“中国的发展最重要是依靠创新,创新非常需要建立一个重要的体制,这一体制就是改革开放,就是市场经济。完善市场经济才能够有创新,改革开放才能够有创新。这方面,广东是走在全国最前的。”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认为。
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广州正是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最佳样本和窗口城市之一。在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中,广州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哪里营商环境好,企业就去哪里投资。广汽从年产量1万辆到200万辆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看到了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对于营商环境的改革与优化深有体会。
“投资经验告诉我们,营商环境的痛点在于流程手续多、投资成本高、产出周期长。此外,营商环境的公正性、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同样重要。”作为企业代表,曾庆洪深知营商环境的优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政府要做的就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
曾庆洪透露,近年来,广州实现了一天之内办妥营业执照。“这就是化解痛点的表现。现在,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软性环境,外商都很认同广州的发展。”他说。
高质量发展
大湾区战略带来集聚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所带来的聚集效应和发展机遇,以及广州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营商环境,让这里成为我们孕育有全球影响力供应链产业的最佳平台。”谈及“湾区路径”,雪松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张劲表示。
作为在广州本土成长起来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雪松控股多年以来一直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拓展大宗商品供应链。在张劲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为中国供应链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汇集了中国80%的供应链企业,拥有300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发展大宗商品供应链产业,是粤港澳大湾区走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缩影。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自然也就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实施创新发展,就必须大力集聚创新资源,重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科学技术部战略规划司副司长余健认为,中国是全球创新的贡献者,广东则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表现突出。“最近,广东省又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了10个广东省实验室,特别是人工智能实验室。”他说。
记者现场了解到,广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把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出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行动计划、工业互联网实施方案、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重大规划和政策,推动数字经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目前,广东正举全省之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其中就包括要将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视线聚焦论坛举办地广州。今年前三季度,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69亿元,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6%,第二产业增长4.9%,第三产业增长7.9%,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特点。
“这些数字的背后,体现了广州的担当与作为。”广州市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建荣在论坛当天接受采访时表示,广州经济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形势下依然能保持“稳中有进”,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模式的转变。
“广州已经从传统的发展模式到注重研发、注重设计、注重产业成果转化、注重产品市场化的全产业链的发展方式。”陈建荣介绍道,接下来广州还将在营商环境改革2.0的基础上开展营商环境改革3.0,为各类企业的成长提供具有活力的发展空间。
优质生活圈
建设“普惠性幸福家园”
“‘普惠性幸福家园’应该是一座包容、富有魅力与活力的城市。”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志英在世界湾区市长圆桌会平行研讨会上表示。会上,数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市长围绕“普惠性幸福家园”建设的话题展开了探讨。
陈志英认为,“要成为‘普惠性幸福家园’,首先经济社会发展要非常有活力,能够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就业条件,另外城市的环境生态应该非常优美、宜居。同时城市能够在教育、医疗方面提供非常好的条件。”他提到,广州正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于老城市焕发新活力,在教育、医疗方面投入数百亿元改善条件,努力给市民提供一个普惠性、宜居且富有吸引力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作为国家第一批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深圳正用智慧城市、智能化数据服务的理念去建设“普惠性幸福家园”。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提出深圳要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其中要求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表示,这28字的内容完美诠释了“普惠性幸福家园”的内涵。
珠海市副市长阎武和佛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蔡家华也纷纷表示,珠海和佛山正朝着上述28字内容目标迈进。在阎武看来,“普惠性”强调普遍惠及,人人享有。这就意味着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进人民福祉,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让人民真正地感到幸福”。
蔡家华介绍,近年来,佛山市积极推进以普惠性为主的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公共体系建设,打造城乡一体化公共医疗体系,帮助外来人口融入城市,致力于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为人民群众打造一个幸福家园。
惠州市副市长余金富将“普惠性幸福家园”的建设总结归纳为“致力于让全市人民得到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建市之首要在民生。”中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文龙认为,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民生幸福有不同的发展内涵。他表示,解决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让市民享受良好的社会福利,有舒适的生活空间和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有美好生活的未来,这些是“普惠性幸福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宜业宜游的都市圈、生活圈,人居环境是最关键的。”江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许晓雄从江门的“公厕改革”出发,介绍了江门市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上的经验。在他看来,在农村公厕的建设过程中,一要统筹谋划,二要分类推进,特别是要把农村公厕的建设改造和乡村建设等结合在一起。
肇庆市副市长叶锐表示,肇庆正通过切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区域良性互动、城乡发展的新机制,为肇庆市民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以建设“普惠性幸福家园”。“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补足民生短板,以求市民在各民生领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他说。
亮点直击
“人文建设”让粤港澳大湾区获得人才青睐
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建设人文湾区势在必行。正如拉脱维亚前总统瓦尔季斯·扎特莱尔斯在“人文湾区与城市品质”平行研讨会中所言:“文化建设应该是每个城市、国家发展理念的重要部分。”他提醒,城市建设不能只关注规模,还应关注城市公共设施、开放景观的塑造,还要有文化理念的引导。
日新月异的粤港澳大湾区内,不同的城市各具特色。与会嘉宾认为,大湾区城市的共同特色在于,岭南文化是它们共同的基因,其特点为:创新、与时俱进、开放包容、务实。
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希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发展模式的典范之一。这是因为该地区具有悠久的吸引人才的特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湾区持续吸引外国游客,是向世界保持开放的努力。”马丁·雅克举例说,深圳的华为、腾讯可以招揽硅谷的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可能影响湾区内城市的人员流动方向和速度。”瓦尔季斯·扎特莱尔斯表示,城市发展要把每个人的福祉放在心上,遵循城市发展的文化准则,重视创新和环境,这是实现文化、经济发展都应该遵循的准则。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对此表示认可。他指出:“人的转型完成后,才能够享受文化的成功。文化的培育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对正相关关系。”
马丁·雅克还表达了生活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偏好。在他看来,以广东为代表的粤港澳地区,已经在依靠人工智能、5G产业、数字经济来吸引高端人才。“这让工作者得以从原先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解脱出来,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广州将启动营商环境3.0改革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9%,比去年同期(6.3%)高0.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2%)、全省(6.4%)。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形势下,广州依然能保持“稳中有进”,体现广州经济活力的韧性。这一韧性如何产生?
论坛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建荣表示,广州的经济活力“韧性”得益于深厚的工业门类基础,“广州的工业门类涵盖传统制造、高端制造和先进制造,特别是高端制造中,无论是平板显示还是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都非常迅猛”。他提到,这些产业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产业链的打造和人才的集聚。“广州已经从传统的发展模式到注重研发、注重设计、注重产业成果转化、注重产品市场化的全产业链的发展方式。”
下一步,广州将在改革开放方面下文章,特别是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陈建荣提到,广州今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文件,涵盖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就。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今年在营商环境改革1.0的基础上出台了营商环境改革2.0。“接下来我们还会推出营商环境3.0改革,就是为了营造更好的发展氛围,为各类企业提供具有活力的发展空间。我们对广州发展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说。
■嘉宾声音
巴基斯坦前总理肖卡特·阿齐兹:广州是产品和贸易的中心
“广州确实是许多产品和贸易的中心,人们购买服装和家电等都愿意来到这里,广州也建立起了从原材料到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它的商品非常有竞争优势。”巴基斯坦前总理肖卡特·阿齐兹提到,自己曾多次到访广州。“每次到达白云机场,即便是凌晨两点,那里也有熙熙攘攘的旅客,我询问他们,很多客人都说自己在这边能采购到高质量、低成本的商品,我想这是广州发展的关键。”他说。
荷兰莱顿大学中荷关系学专家包雅蒂:广州是五彩斑斓、充满活力的城市
作为荷兰莱顿大学中荷关系学专家、媒体及跨文化传播教授、智库China Circle的创始人,包雅蒂与广州有着“不解之缘”。早在1982年,她便首次来到广州。而今,城市发展给她带来了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以前,人们的着装、城市建筑色调都以灰色为主,但现在的广州是五彩斑斓、充满活力的”。
“中荷两国多所大学正在进行交流合作活动。一所荷兰大学里,大约会有1000名中国留学生就读。”包雅蒂表示,她期待更多、更深入的中荷交流能够开展,“目前,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但荷兰乃至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仍然不够,我鼓励更多的人亲自来到中国、了解中国。”
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广州在大湾区地位非常关键
“广州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非常关键的地位,已经有许多比利时企业在广州投资,广州企业也在比利时开办企业投资。”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接下来广州能够给予更多比利时乃至欧盟企业在当地发展的空间,也希望双方加大经济互动。
伊夫·莱特姆认为,中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展现出了亮眼的成绩,特别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打下了扎实的发展底子。“比如深圳,这座城市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已经引起全球关注。”他提到,11月17—18日,比利时将组织600多人的大型访问团到访中国,参访团成员包括大学教授、企业家、政府决策人士等,将借此机会进一步扩大两国之间的合作往来。
德国荣根财团总裁彼得·荣根:抓住大湾区机遇能促成新一轮成功
1970年,德国荣根财团总裁彼得·荣根从香港乘坐速度极慢的绿皮火车来广州参加广交会,从此开始一路见证广州的发展变化。在他看来,广州赢在开放的传统上,作为中国开放最成功的区域之一,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广州本身就知道怎么开放市场。
彼得·荣根同样关注深圳。“深圳是一个奇迹。”他表示,深圳的优势是扮演了创新创业基地的角色,它是中国的硅谷,比硅谷更有活力,甚至更有优势。
“广东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就一定能促成新一轮的成功。”彼得·荣根表示,他和中国相关部门合作,写了一本关于德国市场经济的书,希望欧洲能够与中国实现共同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黄舒旻 傅鹏 黄颖川 张秀娟 李鹏程 吴雨伦 王谦 何雪峰 李欣 郑慧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