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佛山市最新人口规划预测,2020年常住人口将达810万人

人口新局中的佛山突围

2019-10-15 08:27 来源:南方网 赵越

今年国庆期间,佛山祖庙手信街人头攒动。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戴嘉信 摄

  今天的佛山还处在人口红利期吗?未来几年,佛山的人口总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近日,《佛山市人口发展规划(2018—2030年)》(下称《规划》)正式公布,详细解析了当前佛山人口的发展现状、未来规划。

  人口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规划》预测,佛山人口总量规模较大,仍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将达到810万人。

  与此同时,人口加快增长和老龄化提速,也将对佛山提出一系列挑战。能否从人口挑战中实现突围,将成为佛山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

  “抚养比”较低

  佛山仍在享受人口红利

  人口的巨大变化,往往是一座城市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而在进入21世纪后,佛山市人口发展进入了重要转折期。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以来,全市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流动出现重要变化。”《规划》回顾这段历史称,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发展,产业发展带来外来人口大量增加,已成为影响佛山人口格局的主要因素。

  从人口规模来看,近年来佛山常住人口增长平稳,户籍人口增幅较大。2017年,佛山全市常住人口为765.67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足足45.76万人之多。

  同期,广东全省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分别增长7.1%和10.9%,和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佛山常住人口增幅低于全省,而户籍人口增幅高于全省。

  佛山还面临着一个复杂的趋势。《规划》分析,佛山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均低于全省,劳动力人口比重则高于全省。

  但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佛山户籍人口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数量大量增加,老年人口比重逐年提高;而常住人口由于有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减缓了人口老龄化过程。

  考量一座城市的人口结构,人口抚养比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即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而非劳动年龄人口主要就由老年和少儿组成。

  记者了解到,国际上一般把抚养比低于或等于50%称为“人口红利期”。在人口红利期,一个地区的劳动力人口供给充分,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较快,为发展提供机遇。

  《规划》分析,近年来,随着佛山人口老龄化水平提高,老年抚养比逐年提高。佛山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出生人口大量增加,少年抚养比也随着上升。

  这两种原因,导致近年来佛山人口总抚养比有所上升。但总体上看,佛山人口总抚养比比全省低5—6个百分点以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人口流动活跃

  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将更凸显

  接下来,佛山人口发展将往哪个方向走?一个不难预见的趋势是,随着佛山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广佛同城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实施,佛山将继续保持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规划》称,预计从2018年到2030年之间,佛山全市人口总量将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人口流动依然活跃,非户籍人口将转化加快,外来人口本地化程度大幅提高。

  根据预测,2020年佛山全市常住人口将达到810万人,户籍人口达到475万人;2030年常住人口规模将超过850万人,户籍人口570万人左右。

  不过,从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看,佛山的劳动力数量达到峰值后,将出现减少趋势,劳动力结构老化加快。据预测,“十三五”后期,佛山常住劳动年龄人口将继续增加,2022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且劳动力老化现象更加明显。

  具体来说,预计佛山常住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由2020年的56万增加到2030年的近80万。“佛山全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将由慢变快,劳动力老化程度进一步加快,人口红利时代将逐步淡出。” 《规划》分析,一系列新的趋势,将为佛山带来多重挑战,公共服务资源领域首当其冲。

  今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和户籍政策调整等因素将导致佛山未来户籍人口增长较快。然而,常住人口进入老年化时期、劳动力有效供给面临不足、人口流动依然活跃……所有这一切都将持续加大佛山城市建设发展和公共服务的压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资源的供需矛盾将不容忽视。

  此外,人口还与资源环境息息相关。据了解,目前,佛山全市土地开发强度接近40%,远超30%的国际警戒线。大量土地空间被低技术、低附加值产业占据,环境污染高而经济效益低的村级工业园挤占了全市现状工业用地的1/3,亟待整治提升。随着全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提高,佛山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同样突出的矛盾,还来自劳动力方面。根据预测,佛山劳动力成本将持续上升,某些行业招工难问题继续困扰佛山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水平进一步提高,将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高素质技能型劳动力更加短缺,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凸显。

  推动人口规模合理增长

  让人口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面对人口发展重大趋势性变化,佛山必须积极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人口规模合理增长,是今后佛山人口工作的重要举措。

  围绕这一方向,佛山将切实做好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工作,并完善优化户籍政策和积分制度。不仅如此,佛山还将构建“全面二孩”政策的配套政策体系,完善抚育、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减轻生养子女家庭负担。

  佛山还将大力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的宣传倡导,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制定落实有利于女性成长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涵盖女性全生命周期的两性平等教育体系以及劳动就业、职业发展、社会保障等终身权利的制度体系。

  外来人口是佛山人口增长的重要支撑。《规划》显示,佛山将拓展完善居住证和积分制度,出台统筹力度更大、性质更兼容、普惠面更广的政策,确保新市民凭借积分制更好地享受公共服务,共享佛山城市建设硕果。

  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外来人口普遍关心的内容。今后佛山将大力增加教育资源供给,针对非户籍人口随迁子女增多的情况,积极推进城镇住宅区补足配齐学校、幼儿园,增加公办学校学位,加大非户籍学生入读公办学校的机会,满足高素质人才和优秀产业工人的子女教育需求。

  推动非户籍人口落户,佛山也有所谋划。该市计划,按照优先解决存量的要求,优先解决来佛时间长、就业能力强、能够适应佛山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非户籍人口落户,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全面放开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同时,佛山将完善积分入户政策,创新住房制度改革,优先解决佛山制造业急需的非户籍技能人才、中等人才的落户问题。至2020年,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95%和93%,2030年分别达到96%和94%。

  人口空间分布是否合理,对于城市发展也有关键意义。《规划》显示,南海和顺德两区持续拥有佛山全市最多人口,而高明、三水两区人口较少。

  接下来,佛山将推动中心城区和中小城镇社区人口协调发展,完善“强中心、多组团”为主体形态的人口空间布局,促进人口分布与佛山发展战略相适应,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永续共生。

  ■相关

  破解人才考验佛山如何出招

  人口的新变局背后,藏着来自人才领域的考验。近年来,通过大力吸引外来人才,佛山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数据显示,2017年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143.5万人,比2015年增长11.2万人,人才队伍继续壮大。

  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占比明显提高,其中技能人才占比为52.5%,农村实用型人才占比为4.4%。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数量为94.7万人,高级职称专业人才数量为2.4万人,高技能人才数量为18.3万人。

  即便如此,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依然是佛山需要继续着力补齐的短板。《规划》显示,佛山全市高等教育入学率仍然不高,每万人高校在校生总数为160人。人才培养基础能力也相对薄弱,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仍有待提高,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占4.62%。

  在此背景下,佛山创新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总量不足,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工程师人才、高技能人才缺乏,拥有发明创造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军人才尤其匮乏。

  根据《规划》,接下来佛山将采取一系列举措,稳步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其中之一就是加大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力度。

  为此,佛山将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加强全市人才计划顶层设计,建立相互衔接配套、覆盖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梯次资助体系。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也将成为佛山在这一领域的发力重点。该市将强化政府推动、市场引导、行业参与,着力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建设,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根据城镇化、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调整完善职业学校布局,佛山还将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大力推进面向实体企业、民营企业、本土企业的“双元育人、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学校基本素质培养+公共实训中心(教学平台)岗位能力培养+企业顶岗实训”的现代学徒制佛山样本。打造佛山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南方日报记者 赵越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