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专访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方为民

2019-09-26 20:14 来源:南方网

  自2016年起,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经过近4年的努力,南粤古驿道已成为串联全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的纽带,并将休闲健身、家庭亲子、大众科普、红色教育、乡村振兴等汇聚于一身,成为展现城市特色风貌的文化传承之道,推动市民户外运动和旅游休闲的健康之道,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获得感的幸福之道。

  本期访谈,我们将围绕“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利用”话题,专访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方为民。

  访谈图解,先睹为快

  以下为访谈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政府工作话你知”又和大家见面了。自2016年起,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经过近4年的努力,南粤古驿道已成为串联全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的纽带,并将休闲健身、家庭亲子、大众科普、红色教育、乡村振兴等汇聚于一身,成为展现城市特色风貌的文化传承之道,推动市民户外运动和旅游休闲的健康之道,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获得感的幸福之道。本期访谈,我们将围绕“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利用”话题,专访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方为民。

  主持人:方厅长,您好,请您先跟大家打个招呼。

  方为民: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和大家一起谈谈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

  主持人:我们了解到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是省自然资源厅的一项新职能,能否请您跟大家介绍一下省自然资源厅是如何推进该项工作的?

  方为民:去年10月份,根据我省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的整体部署,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转入我厅,厅长陈光荣第一时间专题听取工作汇报,并多次开展实地调研,提出要“举全厅之力,进一步擦亮南粤古驿道金字招牌”。由此,我厅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的职能优势,结合水田垦造、生态修复、遥感测绘、地质地貌、森林植物等具体工作,努力将南粤古驿道打造成体验式、全开放、永不落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同时我厅还成立了由厅领导、处室领导、教授学者和“三师”专业志愿者组成的15个技术指导组,对各条重点线路进行“一对一”常态化的技术指导。特别要跟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利用无人机航测和倾斜航飞等遥感技术对古驿道和沿线村落进行正射影像和实景三维模型数据采集,采用全景摄影技术制作实景影像地图,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南粤古驿道VR虚拟展馆。同时,我们还投入力量,专门建立了古驿道实景三维地图服务系统及移动端古驿道地图服务系统,关联相关人文历史与地理空间数据,在线提供南粤古驿道时空演变、南粤古驿道导览、驿道交通指引等地图服务,展示古驿道的文化内涵以及时空演变。不能到古驿道实地游玩的游客可以在VR虚拟展馆对南粤古驿道进行虚拟漫游。

  主持人:我们了解到2019年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任务有了新变化,能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方为民:近4年来,在上下各级共同努力下,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保护利用价值大的南粤古驿道基本上已得到有效保护。今年开始,工作重点已从以“拓展新增”为主转为“巩固提升”为主,以“保护修复”为主转为以“活化利用”为主,以“工程建设”为主转为“文化推广”为主。

  具体来说,今年主要有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提升整体品质。从完善全省南粤古驿道网络等出发,“拓展新增”茂名信宜、清远英德等5条线路,按照成熟保护修复经验,开展古驿道本体修复、连接线建设、历史遗存修缮、标识系统建设和服务配套建设等工作,同时,对2017和2018年南粤古驿道部分重点线路和示范段,围绕文化展示及主题挖掘、生态复原与提升、节点及服务设施提升、遗存修复及线路延伸等工作进行“巩固提升”,提升全省南粤古驿道整体品质。

  二是加强基础研究。国内外的遗产保护工作一般是先有学术研究,再由学术界反推政府行动。而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是实践在前、工作在先,用实实在在的富有创意、富有成效的行动反推理论研究的前行。去年底,许瑞生副省长在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现场交流会上,提出用“古道学”概括总结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工作并“研以致用”的设想。为此,我厅会同相关部门支持省内10个知名高校和权威科研机构成立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实习基地),全方位开展“古道学”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目前,已有部分研究成果应用于古驿道保护利用和文化推广工作。如,中山大学完成了潮汕地区侨批2万多条数据的整理和录入,初步建立了侨批数据库;华南农业大学对南粤古驿道沿线植物种类及植物多样性情况和古树名木资源进行研究,已运用于古驿道植物标识系统建设和古驿道植物景观打造等方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展了南粤古驿道音乐传承与整理研究,活化了一批古驿道音乐。

  三是打造红色之旅。南粤古驿道上有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我们在确定重点线路选线时,注重串联红色资源,保护红色革命遗址、打造红色节点,通过古驿道将沿线的历史文化节点串珠成链,打造了南粤“左联”之旅、中央红色交通线之旅、梅州平远寻乌调查红色之旅、粤赣古道红色纪检文化之旅等红色线路,使古驿道成为开展党团活动、思政教育的基地。

  四是传播古驿道文化。近4年实践,使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激活了历史文化遗产,使红色革命遗址、英烈故居和成长之路在空间上得以展示,并融入城乡的现代生活中,是我国大空间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的生动、成功实践。同时,南粤古驿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展示广东文化自信的平台、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抓手、是体验式的红色之道、是开放式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是新时代广东一张靓丽名片,我们要采取各种途径,以南粤古驿道为载体,向世界讲好广东故事,展现广东形象。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左联”,据了解,“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进步文学组织,是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阵地。我省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在弘扬“左联”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呢?

  方为民:去年底,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外出考察、查阅书籍,发现“左联”七常委的洪灵菲,“左联”五烈士之一的冯铿,“左联”早期的领导者之一、东北抗日联军早期创始人戴平万等“左联”的发起人或者参与者中,有不少是喝着韩江水长大并从韩江走向上海滩参加革命。在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立即启动韩江南粤“左联”之旅打造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们还发现南粤“左联”之旅与中央红色秘密交通线在空间上高度吻合,是广东省宝贵的革命遗产。我厅会同省韩江流域管理局,结合河流治理和环境提升等民生工程,将“左联”先烈事迹、文学作品与红色秘密交通线的轨迹、历史故事、重要人物事迹等串联展示,打造南粤“左联”文化线+秘密交通线游径,使韩江成为一条集文化、科普和休闲于一体的游览长廊。我相信在明年“左联”成立90周年之际,南粤“左联”之旅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将催生出文化新高度、旅游新亮点。

  主持人:据了解,201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多份文件均把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部署,《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四年对该项工作进行部署强调。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逐步从无到有、从有到实,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显现,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那么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现在都取得哪些成效呢?

  方为民: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通过推动文化、体育、旅游、农业等生态产业体系的绿色要素融合,高质量做好山水绿色大文章,促进了古驿道沿线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的发展,对我省发展全域旅游,提升文化自信,实施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及“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等重大战略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环境更“美”,乡村更宜居。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坚持原生态、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保护好历史遗存的真实载体和古驿道沿线的生态格局,倡导“不留痕迹的旅程”,指导乡村做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水体保护、畜禽污染整治、古水道治污工程,许多古驿道沿线乡村换了新颜。二是人气更“旺”,村民更富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文体旅结合,为乡村带来客流、资金和全新观念,有效带动民宿经济、农产品销售、特色餐饮、传统手工艺、观光农业发展。2016年至2019年共举办30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参与人数高达50多万人。2019年“五一”假期4天,纳入监测的14段古驿道重点区域接待游客165.9万人次,同比增长26.3%。三是文化更“活”,百姓更自信。工作中,我们注重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历史遗迹和人文故事等,挽救了一批传统文化和技艺,提振村民对家乡文化和族群历史的自信,南粤古驿道成为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的宣传队和播种机。四是红色更“艳”,人民更欢迎。南粤古驿道逐步成为承载革命精神的红色之道,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认可和欢迎。

  主持人:据了解,绿道建设是广东的首创,全省已建设了18000多公里绿道,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方厅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绿道和古驿道两者之间的联系呢?

  方为民:2010年我省在全国开绿道建设之先河,到如今的南粤古驿道保护活化利用,无一不是立足民生、造福于民的生动实践。首先,无论古驿道还是绿道,均体现了线性工程对地区发展的能量传递作用。绿道是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古驿道更是一种典型的线性遗产资源,共同形成了紧密联系全省城镇和乡村地区的重要线性工程。通过绿道、古驿道联系城乡,串联起更多的文化遗产资源,融合多种主题,有利于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其次,以绿道、古驿道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向乡村转移。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与农村危房改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推动沿线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发展壮大,进而有效拉动投资、带动消费,改善沿线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绿道、古驿道也是打通城乡生活的佳径。绿道为城市居民提供集健身、游憩、娱乐于一体的绿色开敞空间,古驿道引领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使户外徒步、慢行、骑行等健身方式重新回到都市人的生活中,为零距离体验和感知乡村田园文化的最佳途径,也让村民共享到古驿道活化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

  主持人:众所周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请问南粤古驿道建设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方为民:粤港澳三地地域相近、文脉相亲,为沟通交流提供了先天便利。历史上,三地的先辈们依托港口码头、古驿道进行贸易交流、文化传播,开创了三地的盛世繁华。今年5月,我厅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等相关单位,在全省部署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提出建设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等重点线路,形成系列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该项工作对于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文物、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省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决定,将粤北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从广州、香港内迁的教育机构遗址保护利用起来,打造成为粤港澳抗日战争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此举将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一件盛事。目前,相关策划设计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主持人:关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网友们也非常关注,认为对推进粤港澳人文湾区与粤北地区的联动、带动粤北旅游研学活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宏扬爱国主义精神等都具有重要价值。但现在相关的报道并不是很多,能否请您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呢?

  方为民:当然可以。在抗日战争民族存亡之际,以国立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内迁粤北乐昌坪石、省立文理学院内迁连州东陂,岭南大学、培正培道中学等一大批当时知名大中学校也纷纷迁抵粤北展开教学,它们成为今日中大、华工、华农、华师、惠州学院、仲恺农学院等高校和华附、省实、广州培正、广州七中等中学的根脉所在,师生们的学术传承也已传播至港澳台以至世界各地。

  今年5月份以来,省“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和南粤古驿道网工作人员多次赴乐昌坪石以及连州东陂等地开展调研,多渠道收集历史文献资料,深入挖掘多位大师感人故事。随后,省政府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经过现场调研和专题研究,决定依托南粤古驿道活化的深入,挖掘、复活内迁高等院校的遗址遗迹乃至历史文化,精心打造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以推动粤北山区乡村振兴,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增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文化认同。

  目前,在省政府的领导下,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相关单位共同推动,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和南粤古驿道网倾情参与以及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已完成了研学基地的整体规划设计、各办学旧址场地环境整理、信息牌安装等工作,在乐昌坪石三星坪工学院旧址和连州东陂省立文理学院旧址还建立了临时展厅和图书馆,由“三师”志愿者设计制作并捐资建造的十根各学院纪念柱也已进入施工阶段。接下来,我们将按照既定计划,扎实推进研学基地建设各项工作,吸引华南师生“寻根”与研学,为粤北生态区的建设与发展增添新动能。我们衷心地欢迎更多的热心人士,特别是相关学校的校友关注、支持研学基地的建设。

  主持人:据了解,去年中央电视台摄制了3集《南粤古驿道》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及多个地方卫视播放,引起强烈反响。今年,在古驿道的宣传推广方面有什么亮点呢?

  方为民:近年来,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正逐步成为广东省践行文化自信、“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红色传承、全域旅游和全民健身等重要战略的坚强助推器,南粤古驿道作为一个整体性文化、旅游、体育品牌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2019年5月底,为向全国乃至世界推介南粤古驿道保护活化实践经验、展示广东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果,宣传“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和愿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牵头组织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近百家主流媒体的专业新闻摄影记者,对南粤古驿道进行集中采访,从空中到地面图文全景展示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成效。整个采访共产生了3000多张新闻摄影作品,编发了近千篇精彩报道,达到阅读量和版面价值“两个过亿”、“覆盖全国、走向全球”的传播效果,得到马兴瑞省长、傅华常委和叶贞琴常委等省领导的批示肯定。

  主持人:各位网友,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感谢方厅长接受我们专访,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我们下期访谈再见!

  方为民:谢谢大家,再见!

编辑:周存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