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河源:客家古邑田野崛起现代新城

努力建设全省绿色发展的示范区,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

2019-09-26 08:21 来源:南方网 蒋才虎 余佩

  河源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客家古邑。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河源市开始了逐梦之旅,特别是自1998年确立“工业立市”战略后,河源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已经从昔日偏僻落后的小山城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数据显示,建市初期,河源全市GDP仅10亿元出头,2018年,全市GDP已突破千亿元大关,为1987年的85倍。

  ●南方日报记者 蒋才虎 余佩 通讯员 欧阳海帆 黄从高

  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改革开放初期,河源城区仅有老城区,城市功能相对单一,当时新市区所在区域还是一片田野。建市以来,河源城区在1988年、1992年、2000年及2009年开展过4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及修编工作,目前正在实施《河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如今的河源,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日臻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河源市区由仅有4.8平方公里、5万人口的山区小城,变为建成区面积达52平方公里、人口40多万;从与外界联系的只有一条北上南下的205国道,变为一条条大道四通八达。随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各种各样设施日益完善,河源已经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环境一流、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兴城市。

  近年来,河源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港澳及海外华人心目中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中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广东省文明省城”“广东省园林城市”,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近年来,河源大力实施都市经济带动战略,着力加快现代河源核心区建设。重新谋划了中心城区规划空间格局,按照未来30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面积达350平方公里、人口达300万的目标,高标准规划“三江六岸”生态城市功能廊道、高铁新城、钓鱼台片区、轨道交通、市金融中心、粤港商务中心、市民服务中心等一批重大城市发展功能平台,把中心城区作为大平台紧密对接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目前,“三江六岸”生态城市功能廊道概念性规划和高铁新城控制性规划完成编制,城市北区、江东新区城市和产业起步区、高新区中央活力区、钓鱼台片区建设扎实推进,去年以来投资293亿元的76个城建项目动工建设,城市骨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现代河源的形态构建正逐步清晰。

  坚持绿色发展坚守生态之“本”

  河源地处东江中上游,是中下游香港、深圳、广州等大湾区城市4000多万人口的重要饮用水源地。生态是河源的本分、也是河源的本钱,是河源的底子、也是河源的底气。一直以来,河源始终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持续巩固优美生态环境,保持核心竞争优势,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2.8%,今年1—6月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1位,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是全省唯一没有出现污染天气的地级市。

  当前,河源的生态优势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在河源,花生、大蒜、腐竹、茶叶、花生油、农家大米等上好食材、食品比比皆是,随着“融湾”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上好农产品摆上粤港澳大湾区消费者的餐桌。

  上世纪80年代,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有着北回归线上广东省最大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原始次生常绿阔叶林,有着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新丰江水库,但是,那时的河源旅游资源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不为人所知。直到1995年,万绿湖旅游风景区开发并对外开放,河源旅游业才正式起步。

  近30年来,河源旅游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旺、从旺到优的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河源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源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吸引了巴伐利亚庄园、客天下、康泉十八等一批旅游综合体落户。

  大项目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河源的旅游产品,提升了河源的旅游档次。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河源市培育出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全域旅游的格局逐渐形成。目前,全市拥有30多家乡村旅游景点。其中,有38个全国和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单位、3个广东旅游名镇名村、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2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0家“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

  据统计,全市旅游接待量从1995年的37万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3586.74万人次,增加了97倍,旅游总收入也从1995年的1.7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16.82亿元,增加了184倍。

  随着交通的通达、民生领域的融通,河源的生态优势将更加凸显,河源正成为大湾区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后花园”“康养地”和“体验场”,将打造成为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重要承载地。

  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加快园区提质增效

  建市之初,河源工业基础非常薄弱,1988年4月20日,市区岩前对外加工工业开发区破土动工,这是河源第一个对外加工工业开发区。2003年6月,河源高新区正式成立,河源新型工业化发展掀开新篇章。2015年,河源高新区正式成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截至目前,河源高新区共引进350多家企业落户,投资总额超过700亿元,累计实现产值4378.6亿元,成为河源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和创新驱动的主阵地。

  紧随河源高新区之后,源城、东源、龙川、紫金、和平、连平、江东新区产业园相继成立,初步形成了“两区六园”的产业园区发展格局。

  近年来,河源市立足“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大湾区产业延伸、企业转移的大平台,引导90%以上工业项目向产业园区集聚。目前,园区开发面积达85平方公里,实现省级产业转移园五县三区“全覆盖”,拥有粤东粤西粤北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8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建康等为主导的现代新型工业化产业。2018年,全市园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1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84.4%;完成工业总产值1158亿元,占规上工业的86.2%;入库税收24.8亿元,占工业税收的90%。

  在全力招商引资的同时,河源正加快园区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区龙头作用,创新开发管理体制,统筹推进规划面积94.1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一区四园”产业布局、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一体化发展;携手深圳探索“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利益共享”模式,南山(高新区)产业园动工建设,加快推动深河特别合作区建设;积极融入大湾区新兴产业“一体化”进程,重点承接大湾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外溢资源,推动建设千亿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若干个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划建设数据产业园、数据集聚区。阿里巴巴华南云计算数据中心、中国联通·河源云数据中心等一批大数据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达121亿元,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2018年以来,吸引了总投资额3466亿元的251家大湾区优质企业到河源投资兴业。今年1—7月引进大湾区项目86个、合同投资额1033亿元,深河产业共建落地超亿元工业项目连续3年居全省前列。

  今年5月,河源市政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促进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等信息通信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融合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河源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管理、民生建设、物流交通、市场对接等方面深入合作,积极引领河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建设。

  时光印记

  紫金县九和镇金光村:贫困村走上“金光大道”

  自2016年5月4日以来,省交通运输厅驻金光村扶贫工作队以党建为抓手,充分发挥交通扶贫优势,全面实施“六个一”工程——强一个支部、修一条道路、建一个基地、推一个品牌、富一方群众和树一个示范,取得显著成效。如今,金光村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增强,金光大道项目顺利落地、硬底化道路通到家家户户、蜜柚产业发展顺利、村长伯伯平台运转良好,群众增收明显,新农村建设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走在河源市各村前列。

  金光村注重把村干部、农村党员培养成创业致富带头人,将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农村党员、村干部。党员李世强是金光村最大的甲鱼养殖户,有丰富的甲鱼养殖经验。得知扶贫工作队计划帮扶贫困户开展甲鱼养殖,李世强积极响应村党支部号召,帮助有意愿的贫困户李仕雄养殖甲鱼,全力支持李仕雄勤劳致富。目前李仕雄已饲养5亩甲鱼,年收益2万元。

  截至目前,李世强共带动本村及周边村15户村民养殖甲鱼,向村民提供甲鱼种苗、技术,建立统一的销售网络,不断扩大销售规模和提升销售价格,探索出一条党员帮扶群众致富新路。

  金光村有282户1408人,其中贫困户33户121人,在册党员39人,支部委员3人。该村党员(老党员、困难党员除外)“一对一”挂钩在册贫困户、村党员“一对一”挂钩扶贫项目、帮扶单位党支部党员“一对一”帮扶贫困户和挂钩扶贫项目,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帮扶贫困户的帮带作用。党员李碧瑶挂点帮扶贫困户李世横,联系扶贫工作队尽早为其修建了新居,让其一家告别了土坯房,并联系老师指导小孩学习美术,实施智力扶贫。

  帮扶单位发挥交通扶贫优势,将九和圩镇到御临门温泉度假区约8.49公里的道路升级改造为二级省道,建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金光大道”。项目投资1.49亿元,于2018年5月17日动工建设,计划于2019年底通车。农村公路建设方面,不仅20户以上自然村村道路面硬底化,还实现了全村户户通水泥路面。

  在产业扶贫方面,帮扶单位引进种植红肉蜜柚的龙头企业建设200亩的红肉蜜柚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委会+扶贫户”的经营模式,由专业种植公司和省交通厅协议出资23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技术管理,以交通厅投资额和约定的收益率返还固定分红资金。据测算,贫困户通过务工和收益返还总共可得到1年1万元的长远保障。基地第一笔分红款15万元,已于2018年11月拨到村集体账户。

  奋斗者说

  河源绿纯酿酒厂厂长李振伟:

  秉承传统扎根农村弘扬客家娘酒文化

  地道客家子弟李振伟从小就有创业梦,1995年从广东工业大学毕业后,他曾做过公司部门经理、电台主持人。1998年,他回到家乡河源市东源县涧头镇,创办河源绿纯酿酒厂,决意传承酿造客家人的美好生活。

  在李振伟看来,河源最大的财富是万绿湖,最宝贵的资源是客家文化。他的家乡涧头镇位于万绿湖上游,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特别适合酿酒。将万绿湖和客家文化结合起来,酿造客家娘酒,是李振伟想到的传承、创新客家文化的最好思路。

  他自主培育优质糯米品种,加工酿造客家糯米酒,传统生产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并获广东省著名商标。其酒厂被评为河源市首家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他带领技术团队,于2003年攻克客家糯米酒防酸工艺技术;2005年与省农科院生物研究所共同研究制定客家糯米酒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7年主导制定省地方标准《广东小曲糯米酒》。

  目前,李振伟正率领团队与省农科院相关部门合作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创建客家酒传承工作站,全力打造占地300亩,集科研、生产、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客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客家酿酒文化生态产业园。

  凭借实实在在的业绩,李振伟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东十佳最美新型职业农民等,2018年被科技部列入第一批国家农业农村创业导师库。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