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汕头: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上的重要发展极

奋进七十年绘就“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

2019-09-24 08:29 来源:南方网 廖奕文 杨可 余丹

  汕头,有着百载商埠的基底,有着潮汕商帮的血脉,有着著名侨乡的优势。历经70年的接续奋斗,特别是沐浴改革开放春风、设立经济特区的机遇,汕头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此拉开了经济特区大发展的帷幕。

  作为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海上丝路重要门户,汕头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创造出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如今,汕头正走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快车道上,呈现出“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的独特城市形象,谱写着独特、灿烂的“汕头乐章”。

  活力特区▶▷

  把改革作为“根”和“魂”

  “因改革而强,因特区而兴”,改革改变了汕头,赋予了汕头活力,历经这些年来的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如今的汕头已成为全省4个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并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全国营商环境试评价城市。

  实际上,在特区成立之初,汕头优化营商环境的做法就曾领先全国——1987年,特区管委会设立“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树立起了“办事方便、手续简单”的口碑,来汕投资设厂的客商大幅增加,光是当年的投资总量就等于过去几年总和。这一做法首开全国政府机关承诺制先河。

  在这背后,是特区建设者在面对前所未有艰难挑战时展现出来的胆识和魄力。他们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以多项全国率先的改革举措为特区发展开拓道路:制定实施“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获益一片”滚动式发展模式;探索农业体制改革,发展创汇农业;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汕头经济特区个人独资企业条例》以及第一个保护华侨房地产权益的综合地方性法规;改革用人制度,率先实施领导干部定期述职评议;率先创立“三三四”“二二六”住房改革模式并在全国各地推广……

  改革是经济特区的“根”和“魂”。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改”为径,求索前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早已成为汕头经济特区的标签。

  如今,这种精神仍深深烙印在特区人的血液里。不久前召开的汕头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到,要大力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开放再扩大、创新再提速,在创造型引领型重大改革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商环境优化、平台载体开放、金融创新、人才机制、科技创新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焕发经济特区新活力。

  一项项改革创新的举措正有条不紊地铺开: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正在继续深化,创建省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的实践,将加快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力争明年营商环境综合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用地保障政策,探索土地改革新路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引金入汕”步伐,强化金融集聚效应;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加大柔性引才力度。

  和美侨乡▶▷

  打好“侨牌”,增创新优势

  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经济特区因侨而立、因侨而兴。在这里,一段段海外侨胞热情参与特区投资建设的佳话在人们口中传颂——

  在汕头获批成立经济特区时,时年68岁的著名爱国侨领庄世平就邀请多名东南亚华侨实业家参与汕头特区的踏勘选址,在其相邀下,泰国正大集团总裁、汕头籍著名华人企业家谢国民在特区尚未正式成立时,就建立起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拿下“001号”外商营业执照。不仅如此,许多潮籍华侨华人慷慨解囊回乡捐资,修道路、建学校,支持家乡“创文”,有的还为家乡建言献策、贡献智慧……

  丰富的侨资侨智,为汕头特区发展带来动力和活力,让汕头成为名副其实的“和美侨乡”。另一方面,汕头也发挥侨乡优势,全力打好“侨牌”。

  早在特区成立之初,汕头就在全国4个特区中率先建起“特区顾问委员会”,先后在中国香港、澳门、北京、上海和加拿大等地成立顾问团(组),“请进来、走出去”,鼓励吸引潮人同胞回乡投资建厂。

  201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这是全国唯一一个因“侨”而设的试验区,着力打造集经济、文化、教育、人才、金融为一体的高端发展示范区。如今,该试验区已成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全国最大“侨梦苑”、新侨创新创业基地均落户于此。

  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汕头更是在深化跨区域合作、打造开放高地上发力——通过建好用好保税区、高新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等开放平台载体,更好引领新一轮高水平开放,以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珠三角区域产业共建、经贸合作,深化汕潮揭都市圈融合发展等实践,增创侨乡新优势,让“和美侨乡”更加内秀外名。

  粤东明珠▶▷

  向高质量发展昂首挺进

  从百载商埠到“活力特区”“和美侨乡”,汕头以敢闯敢干敢创新的精神,书写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汕头篇章。如今,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中,汕头秉承特区精神,“撸起袖子”向高质量发展昂首挺进,彰显着“粤东明珠”的气魄和担当。

  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全面“融湾”的先导力量:铁路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了“动车进市区”“高铁直通香港”,时速350公里的汕汕铁路先开段建设如期推进;高速公路网越“织”越密,已形成以汕头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的高速公路大环线,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共132.2公里,密度与珠三角基本持平。汕头港成为沿海25个国家级主要港口之一、国家“一带一路”重点建设的15个沿海港口之一、广东五大枢纽港之一。

  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汕头以“高”“新”“集”破瓶颈、补短板、强特色——通过发展新兴产业迈向高端发展,聚焦省实验室培育发展新动能,发挥海洋优势打造五大产业集群。在这个过程中,以做大做强优势传统产业、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三重路径”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此同时,汕头还将力争培育发展一批产值超500亿元、1000亿元的高水平产业集群和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四个高地”的打造,不断提升沿海经济带东翼中心城市发展能级——

  出台、实施“人才30条”,推进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建设,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诚意满满引才聚才,打造区域人才高地;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提升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大力支持汕头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建设一流大学等,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打造区域教育高地;

  着力推动重点医院做强做优,持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推进医联体内涵质量建设,打造区域医疗高地;

  做大第三产业占比,积极发展信息、创意、商贸等现代服务业规划建设大型商业中心、会展中心和特色商业街,繁荣“夜间经济”“假日经济”,打造区域商贸高地。

  实现高质量发展,汕头还在“软实力”上下功夫:精准创文、常态创文、全民创文,让城市文明更上一层楼;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致力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汕头城市名片;举全市之力、以工匠精神筹办第三届亚青会,努力把高水平赛事的“举办权”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先权”……

  奋斗70年,疾进38载,从“活力特区”跃升“粤东明珠”,汕头正日益散发出灿烂夺目的光彩。叠加特区优势、区位优势、侨乡优势的汕头,将在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力争贡献出独特的“汕头力量”。

  时光印记

  汕头市龙湖区外砂镇蓬中村:

  从城中村到“特区窗口”

  “村里变化非常大,环境改善了,道路修好了,公厕也建得非常好,住在村里非常舒心。”谈及蓬中村这几年的变化,村民谢鑫林如是说。

  蓬中村位于汕头市龙湖区外砂镇中心地带,是辖区内居住人口最多的村,全村总人口一万多人。同时,蓬中村是汕头籍著名华人企业家谢国民的故乡,据不完全统计,该村有旅居海外侨胞上万人,享有“海内一个蓬中,海外一个蓬中”的美誉。

  这些年,蓬中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广东省“先进党支部”和“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卫生村”,汕头市“文明模范村”和“三级联创”先进党支部。然而,在若干年前,该村曾因重经济发展、轻城市管理导致环境卫生脏乱、占道经营、违章搭建等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

  如今步入该村,车水马龙的街市让人感受到乡村的繁华热闹,干净整洁的巷道是村民环境意识转变的体现;新建的德居里公园与一旁的休闲农田形成一幅田园风情的风景画;改造后的艮公池休闲景区,清澈的池影映出乡村新风采。

  蓬中村的变化,还体现在“人心”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不少旅外侨胞热心支持家乡蓬中村的各项建设,先后捐款修建华侨学校、老人活动场所、村居道路等公共设施,设立奖学金、奖教金和扶贫助困金,大大改善了家乡的村容环境和办学条件。一些侨胞还积极回乡投资设厂、创办企业,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作为著名侨乡,蓬中村积极发挥侨乡优势,将侨务工作纳入村政工作范畴,不定期开展侨务活动,建立现代信息网络,凝聚海内外乡民。

  多年来,蓬中村多次组织乡里亲友团出访侨胞集中的东南亚地区,主动向旅外乡亲介绍家乡发展现状,邀请他们回乡参与建设。同时,该村还修建祖祠,开展各类活动,热情接待回乡侨团,让旅外乡亲感受到“回乡就是回家”,唤起海外侨胞特别是年青一代侨胞回乡认祖归宗的热情。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下,蓬中村既要生态宜居,也要产业兴旺。近年来,在持续推进环境整治的基础上,蓬中村充分利用毗邻中心城区的优势,优化发展规划,利用当地毛衫、服装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同时加快工业发展,引导企业创名牌、上档次,全村现有企业500多家。

  如今的蓬中村正在逐步走向城镇化,村生活市场及国道、迎宾南路、文祠路、蓬发路沿路片区的房地产、商贸、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齐全,已逐步形成了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蓬中村的变化,是龙湖区“先行先试”“敢闯敢干”的特区精神的缩影,如今该村正以“基层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村庄美丽”为建设目标掀起新一轮建设热潮,焕发出勃勃生机。

  奋斗者说

  全国人大代表、工程师黄贵松:

  20年坚守实业一线见证“汕头制造”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东涌现了众多坚持创新的企业一线工匠,正是由于他们在各行各业中的默默奉献,不仅让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也让他们和家人获得了更多幸福感。全国人大代表、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显示器事业部工艺工程师黄贵松便是其中一位。

  20年前,黄贵松从汕头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入职汕头超声电子集团公司。他从一线工人做起,但是他全然不觉得在工厂有多苦,反而很珍惜扎根一线的机会。

  从业多年,他一心只做好一件事——致力于中小尺寸液晶显示器件和触控器件的制造工艺提高和推广应用,为此他带领团队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并研发出新产品,使“汕头制造”始终在这一前沿技术和热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2008年,超声公司成立电容式触摸屏产品攻关团队,黄贵松成为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他带领团队经历几百次实验设计方案(DOE)的试验、反复的论证,承受几百次的失败教训,终于得到稳定可靠的批量生产工艺参数,确定了适合生产的工艺流程,使电容式触摸屏产品如期投入市场,抢占市场先机。同时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让广大老百姓用上了中国智造的电容式触摸屏产品。

  几年前,当电容式触摸屏在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类产品上的运用如火如荼的时候,公司又成立项目小组,研究以汽车中控触控显示、航海、工业仪表、高端家电等具有高可靠性、高度定制化、高价值的产品运用研究。经过一番努力,公司抢先突破技术瓶颈,获得客户的认可,顺利完成了产品的转型升级,成功跳出消费类红海市场,进入高端市场。

  黄贵松告诉记者,重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是超声公司持续发展、保持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公司来自汽车、家电、航海等触控显示的订单非常多。

  回顾成长过程,黄贵松历任液晶显示器件制造工艺工程师、品质工程师、车载项目工程师、触控器件及显示器件项目工程师,完成多个重点技术项目产品的产业化工作。近年来,黄贵松个人申请并获得了20项专利技术,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南粤工匠”等荣誉称号。2018年,他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此后,他积极履职,提出了许多一线工厂实践的建议,在更高的平台为一线技术的发展而努力。

  从一名工人到工程师,黄贵松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我始终相信,干好本职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岗位上最棒的人,是金子总会发光!”他说,未来将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带领团队开展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等活动,积极参与到汕头的实体经济建设中来,为汕头特区“二次创业”贡献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 廖奕文 杨可 余丹

  通讯员 黄东华 蔡冬宏

编辑:李润芳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