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广州垃圾分类:十年探路再出发

打造广式垃圾分类特色,争当生活垃圾分类全国排头兵

2019-08-20 08:52 来源:南方网 冯艳丹 李欣 郭苏莹 谭超

广州东部生物质综合处理厂内沼气罐,经过厌氧发酵生成的沼气将从这里输送至内燃机组发电。

  从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到全国率先推广定时定点模式,再到开出全国首张垃圾分类个人罚单,广州垃圾分类探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日前,广州发布《广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计划》(下称“《三年行动计划》”)。

  作为垃圾分类先行者,广州经过十年探索,吹响了再出发的号角。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打造典型示范,推动全民参与,推动广州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前列。

  广州加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蓝图已绘就。力争通过三年行动,实现政策完善、机制健全、技术先进、全程闭环、共同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新格局。

  新起点▶▷

  形成广式生活垃圾分类特色

  “大骨头、瓜子壳归为其他垃圾。”在越秀区都府社区,已经坚持垃圾分类7年的阮姨,正在向街坊解释如何分类。

  原来,《广州市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2019年版)(下称“《投放指南》”)近日向社会发布。新的《投放指南》更加突出岭南本地特色,且更符合广州本地的餐饮习惯。

  “广东人喜欢煲汤,以前大骨头归为餐厨垃圾,现在归为其他垃圾。”广州市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湛江介绍,同样的还有椰子壳、瓜子壳等,都是岭南特色的食物产生的垃圾,不易腐烂且不易变质,通过填埋或焚烧将得到更高效利用,所以就实事求是归为其他垃圾。

  《投放指南》细致列举了包括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大类100多种细目的投放注意事项。

  这样的四类分类标准对广州人来说并不陌生。抽样调查,80%以上的广州市民知道广州在实施垃圾分类,而且分为四类,30%的市民参与了垃圾分类。这一成绩得益于十年实践形成的广式生活垃圾分类特色。

  2010年1月25日,广州全面推广垃圾分类正式启动,提出“简单分类、先干起来、末端减量”的口号,为破解“垃圾围城”率先全国探索垃圾源头分类。

  同时,标明着“可回收”“餐厨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的蓝、绿、灰、红四色垃圾筒出现在了越秀区东湖街五羊南社区。时任东湖街党工委书记的冼丽冰介绍,工作人员仅用了一周时间推广宣传,社区就有510户居民率先参与到垃圾分类当中,占全部住户的86%。

  同样地处越秀区的都府社区,早在2010年被列为越秀区垃圾分类的试点。“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方式就是从这里摸索的。”越秀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分类管理办主任陈小龙介绍。

  充分考虑居民意见,都府社区最终定下定时定点模式。2013年,定时定点模式在越秀区推广。2014年,以社区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为主、多种收集方式并存的垃圾分类模式在广州全市推广。

  如今,一个全新的定时定点投放模式新方案已经出炉:投放时间将从原来的早晚7时至9时,改为早晚6时至9时,方便居民参与和投放垃圾。

  楼道撤桶也有了时间表。600个样本小区今年底全部撤桶,明年底广州各小区全部楼道撤桶。

  10年探索,广州还先后制定出管理规定、条例,公布了首批100个生活垃圾强制精准分类样板小区和工作标准,在全市30%(339条)行政村推行农村垃圾分类,还于去年8月20日开出全国首张垃圾分类个人罚单。

  一条富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路子正逐渐清晰。

  “广州这么多年不断地做示范,因为大规模推开要有条件。”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陶镇广现在很有信心,经过多年建设的终端处理设施与前端分类的要求已经基本匹配。

  广州当机立断,全市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

  《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广州将通过三年时间,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政策完善、机制健全、技术先进、全程闭环、共同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新格局。

  新体系▶▷

  全链条提升垃圾分类能力

  “辛辛苦苦分好类,结果运输过程全被混装。”部分网民的吐槽其实是很多大城市垃圾分类工作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广州也不例外。垃圾分类需要保证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环节都“不掉链子”。

  如今,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广州将从前端投放到后端处理全链条提升垃圾分类能力。

  分类收运至关重要。广州已增加收运车辆、调整优化收运路线,向社会公布1321条收运线路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提升分类投放精准度和收运能力。“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环卫处处长张刚用三句话形容分类收运的要求。

  前端分类投放很重要,终端分类处理更重要。目前,广州的终端处理能力跟前端分类已经基本匹配。目前,广州已经建有垃圾处理设施15个,包括7个资源焚烧厂,5个填埋场和两座生物质处理场。每天焚烧1.55万吨垃圾,2040吨垃圾通过生物质处理,剩下的用于填埋。

  “2022年,新设施建成,原生垃圾零填埋。”陶镇广有信心,2022年广州的生活垃圾处理量将与广州2035年的生活垃圾产生量相匹配。“设施不能老是滞后,要超前设计,到时候可以把以前填埋的陈腐垃圾再进行焚烧。”他展望。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广州持续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优化可回收物回收网点和大件垃圾投放拆解点布局。要求每3000户至少配置1个可回收物回收点,每个镇街建设1个以上可回收物分拣中转站,有条件的区每个区建设一个大件垃圾拆解中心。加快建设广州市综合资源(大件家具)回收拆解处理中心项目。

  垃圾分类全链条涉及政府不同部门的监管权限,如果不能形成合力,容易事倍功半。

  广州市提出,今年12月前,要建立市、区两级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市、区、镇(街)、村(居)委四级管理责任人制度。联席会议共33个单位参加,涉及的职能权限覆盖了垃圾分类链条的所有环节。

  广州还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纳入市、区、镇(街)三级机关绩效考核体系。“创文”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广州把垃圾分类纳入文明城市创建测评,无疑为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为适应垃圾分类新体系,广州市还将继续在制度层面为垃圾分类提供有力的支持。今年底将修订《广州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阶梯式分类收费管理办法》,出台《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奖励暂行办法》《广州市餐厨垃圾就近就地自行处置试行办法》等制度文件。

  新格局▶▷

  城乡并进促垃圾分类共治共建共享

  夜幕降临,在广州大道北江园街的云龙苑小区,晚6时,督导员、分拣员、志愿者们已经上岗,开启小区晚6时至9时的定时定点投放的“垃圾时间”。

  居民家中自行分类,早晚两个投放时间内,3个投放点均有分拣员把关居民垃圾投放环节,监督员指导监督。在云龙苑施行垃圾分类的6年间,这样的场景一直上演。

  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多年来,社区、街道不断“探路”:从社区光荣榜再到上门一一督导,监督与鼓励的方式越来越有效;小区环境不断改善,也促使越来越多人“接棒”,参与宣传垃圾分类。

  “在社区,居民主动当起志愿者,带大家学习新的分类标准;年轻人、外来人口参与的多了,小朋友念着分类口诀带着父母丢垃圾。垃圾分类投放指南公布后,新的习惯正在不断养成。”督导员肖宇彬见证了这一变化。

  十年来,广州持续在每月的第四周周六开始垃圾分类全民行动,在建设文明城市和美丽乡村的实践中,打下了全社会参与的群众基础。

  “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广为传颂,社区居民把垃圾分类变为了生活方式。新的垃圾分类投放指南,又将具备岭南本地特色的垃圾分类理念不断深化。

  2012年1月,广州市人大代表罗家海和其他19名代表联名提交的《关于推进城市废弃物处置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议案》,推动了广州市政府部门从2012年至今对于垃圾处理所实施的各种措施。他认为:“想要全民参与垃圾分类,除了政府推动,还要全民有理念。”

  从社区居民到街道监督员、志愿者,从专家学者到人大代表,广州人正以不同的方式引领着垃圾分类新时尚。从城乡社区到公共区域,从学校到机关事业单位,广州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垃圾分类全方位覆盖的新格局。

  垃圾分类时尚风也吹到美丽乡村。今年,在增城区仙村镇碧潭村,党员干部带头进行垃圾分类,村干部不仅时常主动上门宣传演示,还挨家挨户手把手教会村民分类要求,“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村民参与”的格局正在形成。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引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助力乡村振兴加快步伐。

  在全社会参与的氛围下,垃圾分类从城市走到乡村,开启了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的步伐,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广州正结合文明城市创建、美丽乡村建设,全方位统筹城乡垃圾分类处理,让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深入人心、成风化俗。

  新征程▶▷

  走在全国前列的“广州决心”

  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城市文明指数测评体系;今年年底出台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奖励办法……《三年行动计划》共列举了九大项60小项的重点工作任务。

  “行动计划的印发,标志着广州市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的全面开启。”陶镇广表示,广州将按照既定工作目标,坚持党建引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原则,全面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突出抓好生活垃圾分类关键环节,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推动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打造生活垃圾分类广州样板,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1年,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8%以上,与生活垃圾分类相匹配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2.8万吨/日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以上。

  三年目标的制定彰显了广州的决心,而信心来自于基础。

  陶镇广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广州垃圾分类起步早、基础实,具有社会基础;垃圾分类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形成共识,这是思想基础;终端设施建设达到了相当水平,后端处理设施与前端分类要求基本匹配,为走前列提供硬件基础;各级组织积极参与,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具有实操基础。”

  广州已经按下垃圾分类的加速键。

  “广州作为一个超大城市,垃圾分类需要系统谋划、系统推动,需要久久为功、系统推进,持续推进形成常态。”在陶镇广看来,当下,广州垃圾分类进入加速期,这是新的历史阶段,正是广州再出发的底气。


  聚焦

  垃圾资源化尝试实现零排放全利用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垃圾分类。随着新的《投放指南》一起发布的,还有广州垃圾分类查询系统H5。登录系统,输入垃圾名称,马上识别垃圾类别。

  12月前,广州要搭建“互联网+垃圾分类”公众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宣传、查询、预约回收等服务。这意味着,市民上不仅可以上系统查“什么垃圾”,还能像快递一样直接下单,实现生活垃圾和大件废弃物上门运收。

  通过与“互联网+”社区垃圾分类回收相结合,“互联网+垃圾分类+资源回收”正成为广州垃圾分类的新特色。目前,全市已有30多万户加入“92回收”APP。

  随着新技术、新手段的加持,终端资源化利用效率也越来越高,部分垃圾资源化利用正尝试实现零排放全利用。

  7月31日,坐落于黄埔区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广州东部生物质综合处理厂启动试运营。走进处理厂,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灰色的管道、罐体与厂房。在工业园区,每天进来的是成吨垃圾,送出的却是纯净的电力。

  “每天将有来自广州中心六区的1000吨粪便、1000吨餐厨垃圾和全市40吨动物固废在这里进行生化处理。通过对餐饮垃圾二级分选、厨余垃圾高压压榨、动物固废高温灭菌脱水、粪便絮凝脱水,四者混合调浆附以超级厌氧微生物处理,产生的沼气每年可发电约8800万度,生产工业用油约1.5万吨。”广州东部生物质综合处理厂技术总工曹永建介绍,采用“预处理+厌氧发酵产沼气+资源化综合利用”处理技术,进厂垃圾能真正实现彻底无害化处理和高效资源化利用。

  餐厨垃圾、粪便和动物固废产生的废渣,将运送至产业园内第三资源热力电厂用于焚烧发电,高浓度有机废液则输送至园内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处理后达标水质将在园区循环利用。

  广州东部生物质综合处理厂投产,标志着广州市真正建成全链条垃圾处理系统。年底,项目将实现每天2040吨生活垃圾处理量。

  ■案例

  越秀区白云街广九社区▶▷

  垃圾分类点变景点

  周末的晚上,下着小雨,育才小学一年级刘同学手里提着两袋垃圾下楼。“这个是厨余垃圾,这个是其他垃圾。”她一边看着垃圾桶一边念叨着,熟稔地将不同的垃圾袋扔进垃圾桶。

  原来,李爸爸是环保践行者,一直在家坚持垃圾分类。8月初,楼道垃圾桶撤走。“我们就让她下楼丢,从小培养垃圾分类意识。”李爸爸非常赞同垃圾分类,因为以前楼道里有一个垃圾桶,一到夏天特别招蟑螂蚊子。现在垃圾桶撤走了,楼道环境好多了。“自己住的环境要靠自己维护。”他说。

  广九社区因1911年建成的原广九铁路火车站位于此而得名,位于白云路34号的定时投放点是广九社区的一个定时投放点,设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两类垃圾桶,大小和颜色都不相同。现场垃圾桶旁设置了垃圾分类语音提示杆、洗手台、指引牌,让居民群众在分类投放垃圾时更精准、更方便。

  现场,一名环卫工人作为垃圾分类指导员,正耐心地指导居民正确分类。“餐厨垃圾投放时进行破袋投放,袋子属于其他垃圾。”两名社工作为督导员,正逐一检查、逐户登记。“分得不准确的我们会进行提醒,今天晚上已经有50多户下楼丢垃圾。”一社工表示。

  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广九社区的实践就是生动说明。十分钟内,五个家庭下楼丢垃圾,其中三个是带着小孩一起的。

  错过定时投放,不少居民会自觉地走到广九社区的误时投放点投放。远处看过去,富有岭南建筑特色的垃圾屋与沿街建筑融为一体。

  “这是我街最新建设的垃圾分类屋。”白云街环卫站站长周恒良介绍,垃圾分类屋都是环卫工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而成的,其中的砖块和瓷砖等建筑材料80%都是回收旧物循环再使用。从事三十多年垃圾转运工作的他清楚记得,这个垃圾屋原来是个垃圾中转点,存在脏臭、滋生蚊虫等问题,周边居民经常有意见和投诉。

  记者现场看到,垃圾屋内除有垃圾分类误时投放桶,还设有酵素制作点。“利用居民精准分类出来的废果蔬制作环保酵素,环保酵素具有清洁除臭的功能,是我区垃圾分类办探索的资源化的一个有效做法。”周恒良介绍,垃圾屋不仅有效消除脏臭问题,配备的洗手池又方便了居民群众。

  “垃圾分类点变成了景点,真是新时尚。”这一改变得到了周边居民群众的点赞。

  垃圾屋旁边两个智能旧衣服回收箱也吸引了不少街坊关注,通过微信扫码实现旧衣服智能回收。“刚运行20多天,已回收旧衣物1.4吨,很受周边居民群众欢迎,觉得非常方便。”白云街城管科科长杜继跃介绍。

  增城碧潭村▶▷

  熟人社会的垃圾分类实践样本

  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宣传标语、村民广场前显眼的卫生评分记录表、家家户户门前摆放着整齐划一的黑色其他垃圾桶和绿色厨余垃圾桶……走进增城区仙村镇碧潭村,随处可见垃圾分类改变的生活方式。“现在如果你让我垃圾不分类就随意投放,我心里会觉得别扭。”村民赵达成感慨地表示。

  碧潭村全村上下垃圾分类的新时尚是如何形成的?好习惯养成之后又如何能一直坚持下去?碧潭村为村集体这样的熟人社会的垃圾分类实践提供了哪些有益启示?

  碧潭村只有1.7平方公里,全村305户938人。这无疑为垃圾分类的精准宣教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碧潭村垃圾分类网格管理之下,各家各户的垃圾分类宣教、监督工作都落实到一个具体的责任人。碧潭村党支部书记赵景枝告诉记者:“村干部不仅时常主动上门宣传演示垃圾分类,还挨家挨户教会村民分类要求。”

  “这个白色的桶我们放在厨房,平时菜头菜尾都专门投到里面。大厅这个桶,主要是放纸巾之类的垃圾。刚开始我们根本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后来都是村里的干部多次上门手把手教会的。”村民赵伯饶有兴致地指着屋里的垃圾桶介绍,家里的垃圾存够了就放到门外的垃圾分类桶。和碧潭村每家每户一样,赵伯家的门外也放了村里免费提供的黑色其他垃圾桶和绿色厨余垃圾桶。每家每户在家分好类别后,每天上午8时左右、下午2时左右就有专人上门把垃圾收走。

  在碧潭村村委门口,记者看到垃圾分类便民回收点服务公示牌清楚地注明了废杂纸、废报纸、废铁、废不锈钢、废玻璃、废塑料、废旧衣物等常见可回收物的回收价格。

  在村民广场,宣传栏全部是垃圾分类的内容,每个月都定期更新环境卫生评分记录表。全村305户,每一户的责任人名字以及得分都公示在记录表上。环境卫生的满分为10分,其中垃圾分类占6分,环境卫生占4分。

  赵达成说:“我们还是很看重这个评分表的,毕竟在广场上大家路过都看得到。”

  碧潭村还成立了督导检查小组,定期对村民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制定了垃圾分类评比办法。表现好的村户就表扬奖励,不好的就曝光,并登上曝光台。

  链接

  细数广州垃圾分类创新

  2011年4月1日

  《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开始施行,系国内第一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方面的政府规章

  2014年

  全国率先推广“定时定点”模式

  2015年

  广州成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也是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2018年7月1日

  《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是全国第一部有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地方性法规

  2018年8月20日

  广州开出全国首张垃圾分类个人罚单

  2019年

  力争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8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2020年

  力争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以上

  2021年

  力争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8%以上,与生活垃圾分类相匹配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2.8万吨/日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以上

  采写: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冯艳丹 李欣 郭苏莹 谭超

  摄影: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吴伟洪

编辑:周存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