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广东举行庆祝中国医师节活动暨骆抗先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医”路有你 衷心感谢

2019-08-20 08:18 来源:南方网 黄锦辉

  音乐响起,灯光闪烁,骆抗先缓缓走上舞台,向台下的观众挥挥手,面带微笑。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在广东省庆祝2019年中国医师节暨骆抗先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骆老再次赢得了鲜花与掌声。

  本次报告会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和省卫生健康委联合主办,省卫生健康系统代表、省直机关和广州市直机关干部、驻粤部队官兵以及社会各界代表1200余人参加会议。

  骆抗先始终奔跑在消灭乙肝的赛道上,尽管步入耄耋之年,但他不服老——凌晨两点半起床工作,每天工作超10个小时。2017年,“骆抗先工作室”成立后,骆老更忙了,他总是亲自带队走进基层展开流行病调查,面对面指导基层医生,只为了探索一套可复制推广的乙肝筛查防治模式。

  如今,88岁的骆老正在和时间赛跑,他希望自己能跑快一些,再跑快一些,早日实现一个没有乙肝的未来。

  行医感悟

  医生热心肠对待病人

  步入古稀之年时,骆老成为一名“网红”医生。75岁时,他“折腾”着开通了“骆抗先新浪博客”,传播乙肝科普知识。

  这源于一名患者的建议。2006年,该患者在求诊时对骆老说:“您出一天门诊只能看几十个病人,如果能开博客就能帮到更多人。”

  患者的这句话,骆抗先记在了心里。在学生、朋友的帮助下,他找了一台旧式电脑,从零开始学习电脑打字。

  在骆老的卧室,小书桌放在床边,桌上放着他的电脑、纸笔和参考资料。他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坐在书桌前写书、写博客。有时候,这张桌旁会多出一瓶氧气,因为他心脏不太好;有时候,这张桌上会出现血压计,因为他血压偏高。但这些都没有阻碍他继续写博客。

  如今,骆抗先工作室的博客访问量超过1500万,每天约2万人次浏览,每篇文章有超过1万次转载,相当于组建了一支万人科普志愿者队伍。

  除了写博客,骆老还坚持每周平均出3次门诊。他看病速度慢,首诊病人基本上是半个小时。问病史时,骆老从不放过蛛丝马迹;有时他“管得宽”,还“掺和”别人家务事,让妻子管管丈夫,不能让他多喝酒……

  为啥一个人聊这么久?“人家给了钱的,不能让人吃亏啊!”骆老幽默地说。后来,他认真地说:“病人多,我的号很难挂,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人挂号都得挂上半年,聊几分钟就打发了,能治好吗?对得起别人吗?”

  行医65年来,骆老真心待病人,不收受病人红包与礼物。仅有一次例外,那是一名在他手里起死回生的病人出院后,一针一线给他织的毛衣。骆老推辞再三,面对病人的坚持最后还是收下了,但一直放着没穿。“毛衣是患者亲手织的,是心意,但也算是礼物,这回我破戒了。”他说。

  未来愿景

  创造一个没有乙肝的未来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骆老乐此不疲投入地工作?

  “一个没有乙肝的未来。”骆抗先的学生刘志华说,骆老的梦想是摘掉我国“乙肝大国”的帽子,让我们子孙后代不再受乙肝的困扰。“现在这个梦想尚未实现,他怎么能停下奋进的脚步?”

  2017年8月,骆抗先工作室正式成立。首个设点是粤北阳山县范村。从那时起,骆老就更忙碌了,经常带着工作室的人起早摸黑,下乡筛查调研。

  起初,热心曾遇冷。尽管筛查点就设在村里,但很多村民还是不愿意来抽血检查,甚至有人认为,医生是在抽血卖钱。

  筛查工作搁浅,这可愁坏了骆老。倔强的老人带头挨家挨户派发宣传单、做解释,说服村民参加筛查。在走遍了范村的19个自然村后,前来筛查的村民人数慢慢多了起来。

  目前,广东基层乙肝治疗尚不规范。忧心忡忡的骆老几乎每两周出差一次,带上亲手编写的培训计划和讲义,到200公里以外的阳山县人民医院,与当地医生一起接诊病人、讨论病例,一对一地传帮带。他希望让更多患者接受规范治疗。

  乙肝筛查和治疗随访,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巨额资金支撑。骆老想成立一个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争取早日兑现消除乙肝的承诺。

  基金会成立之初,骆老想着先自掏腰包。在家里,他翻出零零散散几个存折,拉着工作室成员张明霞跑了几趟银行,总算凑齐了6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医院领导知道后深受感动,坚决婉拒骆老的馈赠,最终通过多方努力解决了基金会的启动资金。

  张明霞曾劝说骆老留着钱养老,但骆老听不进:“我有吃有住,没什么地方需要花钱的,留着也没用,给病人还能多救几个人。”

  如今,阳山的试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已筛查了1000多名村民,筛查出来的乙肝患者正在接受治疗。一套经济快捷的乙肝筛查防治模式已初步形成。

  骆老的理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以前,骆老会听听戏剧,消磨时间。但现在,连跟人闲聊两句都觉得浪费时间。时间对他永不够用,因为骆老的时间,是用来对付乙肝,治疗病人。

  “我就像块钟表,现在走得越来越慢了,哪天或许突然就停了,现在活一天就干一天。”骆老说,自己正在与时间赛跑,“我想把剩下的生命都留给病人,直至最后一刻。”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黄锦辉 通讯员 粤卫信


  ■相关

  广东一对医生夫妇带娃“组团”援疆

  保全小家 守护大家

  在广东省中医院,流传着一段一对夫妇带娃“组团”援疆的佳话。故事的男主角是一名外科医生,女主角是一名中医生。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这则故事的男主人公王建春与笔者分享他们一家人的援疆故事。

  时间拉回到2016年的11月。当王建春接到援疆任务时,小儿子出生仅40天,妻子梁惠陶得知消息后,豁达地说:“你放心去吧,家里有我。”丈夫临走前,妻子将他的手机屏保照片更改为刚满月的小儿子,希望丈夫可以随时看到儿子。

  抵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奎屯中医院后,技术娴熟的王建春被任命为副院长,工作也慢慢地步上了轨道。直到建立中医经典科后,王建春又犯愁了,缺少有经验的门诊专家,怎么办?

  在与妻子沟通中,王建春倾诉工作上的苦恼。没想到,妻子再次成为“神助攻”,说:“别忘了,我是一名治未病专科医生,我还有3个月的产假,我去帮你!”

  妻子的行为感动了王建春,但他内心还有一丝担忧——孩子这才3个月,父母都不在身边,合适吗?

  “就带着儿子一起去。”妻子坚定地说。2017年2月,一家人在新疆团聚,既享受天伦之乐,也行医救人,守护着大家的健康。

  夫妻援疆期间,王建春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手术、门诊、教学忙得团团转。梁惠陶上午看门诊,下午带孩子,日子过得忙并快乐着。

  谈起印象深刻的一幕,王建春说,有一次因手术室在维修,自己在重症监护室里为一名90岁的老人做手术。4小时后,当王建春疲惫地走出ICU时,迎接他的是一个熟悉的声音——“春哥,你辛苦了。”

  原来,梁惠陶抱着孩子,在门外等候4小时。当看着妻子焦虑的眼眸、孩子带着血痂的嘴唇,王建春什么都没说,走上去紧紧拥抱家人。“那一刻,我觉得我们带娃‘组团’援疆,值!”

  不久前,广东省柔性医疗援疆通知下发后,梁惠陶立即报名参加。一家三口期待着,再次踏上援疆之旅。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黄锦辉 实习生 林栩瀚 通讯员 李雪 王军飞

编辑:周存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