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名单在北京正式公布,共73部作品获奖。其中,广东省委宣传部报送的五部作品榜上有名,获奖数量在全国省区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省委宣传部获组织工作奖。
五部获奖作品中,由广东省委宣传部选送的图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获特别奖,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歌曲《再一次出发》《信仰》、广播剧《大爱人间》获得优秀作品奖。
广东获奖作品主题鲜明、艺术精湛,展现了广东打造新时代岭南文艺新高地,推动文学艺术事业全面繁荣的努力和成果,显示了广东在电影、音乐、广播剧、图书等创作上的底气和实力,充分彰显了广东文艺界立足时代所需,聚焦现实题材创作的风采。南方日报记者专访多位作品主创,讲述这些文艺精品的创作故事。
图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
以拾穗者的鞠躬还原大桥建设过程
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描述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发轫到2018年梦想成真,港珠澳大桥缘起、立项、论证、环评、施工的过程,对这座涉及一个经济特区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的超级工程进行了全方位记录。该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广东作家曾平标创作,是一本聚焦广东重大题材的力作。
创作过程可谓十年磨一剑。曾平标花费3年跟踪收集资料,5年采访创作,2年修改补充完善。足迹踏遍全国各地,走访国内行业顶尖专家,期间联系不下250人,采访了100多人,包括方案构想者、项目管理者、大桥建设者等多位亲历的关键人物,极为真实且细腻地还原了大桥建设过程。
曾平标认为,港珠澳大桥不仅是一座物理意义上的大桥,更以物理联通的形式体现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桥”。“这本书不仅是其写作以来最大的一次挑战,更是在写作道路上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曾平标希望深深地弯下腰,以拾穗者的鞠躬,捧起伶仃洋上那些大桥普通建设者的一个个精彩故事,留给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后人。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
立足时代需要 跟拍8年致敬劳动者
2018年10月24日,历经6年调研、9年施工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全国振奋,全球瞩目。长达8年的跟踪拍摄,筛选出近1000小时的原始素材……凝聚着建设者汗水的故事,都被记录在电影《港珠澳大桥》中。
“中国目前有近4亿一线建设职工,我想以这部影片致敬那些建设者们,还有那些在各自岗位默默付出的劳动者们。”《港珠澳大桥》总制片人、总导演闫东告诉记者,早在电视纪录片版本策划之初,闫东就要求所有素材均按照电影的标准4K拍摄,这背后藏着他和团队一个小小的“野心”:完成一部能进院线的纪录电影。
2017年8月,台风“天鸽”“帕卡”相继登陆广东沿海,飓风拍击海岸掀起巨浪,雨过天晴后,刚刚贯通50天的港珠澳大桥巍然屹立在伶仃洋上。这成为了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的故事开端。
闫东与团队多次讨论后,决定把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带领团队安放最后一节沉管E30的压轴大戏定为电影版的核心故事。在电影版创作伊始,闫东就要求重新对素材进行地毯式拉网,彻底推翻电视版的框架,从海量素材中挖掘“还有哪些能表达我们内心情感的东西”。
闫东说,电影版中还穿插了一小段史料,讲述的是淞沪抗战爆发后,茅以升不得不亲手炸毁仅通车89天的钱塘江大桥的经过。“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积贫积弱的中国,让茅以升留不住凝聚他心血的钱塘江大桥;国人也因此清醒:只有强大繁荣的中国,才有港珠澳大桥长虹卧波,联通世界。这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
今年4月,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开始在全国各地点映。在北京语言大学的点映场,闫东请到了林鸣现场观看。闫东留意到,整个观影的过程,林鸣表面平静,中途却几次红了眼眶。回顾自己9年的心血,林鸣感慨万千地说:“一定要带家人去看。”
在闫东看来,拍摄这部纪录片,不仅为了致敬,更希望把这种精神传递给青少年。“他们在哪里流泪、哪里欢喜,可能就是共鸣所在。我希望他们能在这些故事里获得感动和鼓舞。”
广播剧《大爱人间》:
以明德为视角 刻画丰满人物形象
夫妻情、战友情、生死情……在演员们时而高昂、时而细腻的声音演绎下,周恩来总理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通过广播剧《大爱人间》被更多人知晓。
编剧牛金瓶回忆创作过程,当时同为编剧的女儿王斯乐向她推荐了一段周恩来侄女周秉德的演讲。周秉德提到,周恩来曾给邓颖超寄很多明信片,其中一张印着德国革命家情侣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形象,周恩来在这张明信片背后写道:“愿我们两个人,和他们两个人一样,将来共同走向断头台。”
牛金瓶深受感动,认定这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广播剧题材。在她看来,国内已有众多电影、电视剧作品反映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情怀,她希望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讲述周恩来和邓颖超之间的故事,刻画出一个更立体、写实、可爱的革命家形象。
作为一部三集广播连续剧,《大爱人间》串联了“踏雪”“寄梅”“积劳成疾”“为民泪目”“拒礼守廉”等故事情节,其中不乏周恩来与邓颖超平凡生活中的细节。牛金瓶告诉记者,为了打磨好剧本,自己和女儿翻阅了庞杂的历史资料,决定从周恩来侄女周秉德的视角出发,为此还特意找到她本人为剧本把关。
“周秉德非常耐心,每个人名、时间点她都会细细考究,剧中的不少生活细节也都源于她的讲述。”牛金瓶说。
最终,剧本历时近半年完成创作,直到进录音棚时都还在修改。在牛金瓶看来,广播剧是声音的艺术,不像电影、电视剧可以具象呈现人物的表演,只能完全通过声音来展现剧情,给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因此给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
“最让我欣慰的是,这个剧播出后反响很好,尤其是吸引了许多年轻的听众群体,在直播互动中也向我表达了他们对这种革命历史题材剧目的看法和深受触动的点。”牛金瓶希望,随着《大爱人间》被更多人熟知,能让更多青少年群体接触这类鲜活的革命教育题材,走进那段感人的革命岁月。
歌曲《信仰》《再一次出发》:
用歌曲讴歌中国梦唱响中国梦
用歌曲讴歌中国梦、阐释中国梦、唱响中国梦,传递时代主旋律。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联合创作的两首音乐电视作品《信仰》和《再一次出发》,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一经唱响即获得各界好评。作品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信念坚定、步伐稳健的新时代风貌,展现了我国各行各业在党中央领导下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雄心壮志。
“同心协力追赶奋进的时光,汗水与担当写就出彩的华章……”2018年2月4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播出的《改革开放再出发——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赴深圳前海慰问演出》中,歌手平安、喻越越联袂演唱的歌曲《信仰》,以豪迈大气的词曲和声情并茂的演唱,让广大观众备受感染和鼓舞。
该首歌由杨文国、闻艺作词,孟文豪作曲。杨文国向记者讲述了创作之初的故事: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宣讲,“梦想”“信仰”“人民”“希望”等词语不断在杨文国脑海闪烁,于是他牢牢抓住灵感,白天上班便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挑灯夜战,前后进行了近20次修改,反复打磨。思想的火花,在深入学习中激荡;前行的力量,在热烈讨论中汇聚;创作的激情,在深入基层中喷发。
歌词最初发表于201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刊发后在文学诗词界产生强烈反响,好评如潮。经作曲家谱曲后,《信仰》登上了201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深圳分会场演出,并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100首优秀歌曲”。
歌曲《再一次出发》由屈塬作词、王备作曲、韩磊演唱,曾在广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上唱响。“这首歌用形象生动的歌词,借用‘希望的田野’‘新时代的号角’等意象,轻而易举地拨动人们的记忆,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广东大地所发生的巨变,展望美好的未来。”屈塬表示。
歌曲恢弘大气,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充满力量与动力。王备认为:“这首歌既不是纯粹的高亢嘹亮,也不是纯粹的抒情感怀,而是均衡了两者,既有史诗感,又有人文情感。”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徐子茗 黄堃媛
统筹:李培 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