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的碉楼,是典型的侨乡建筑。资料图片
位于广东中山的侨乡曹边村,稻田青青,树木苍翠,街道整洁,不负“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美名。这里留存着大量与华人华侨相关的文化符号:建于1929年、开创中山华侨捐建现代学校先河的曹边学校,保存完好的武侯庙、状元牌坊,岭南特色的青砖大屋、西式碉楼等。今年,曹边村的侨乡历史文化资源将有望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建设契机下,实现与旅游产业的对接。
作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平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建设,将让“沉睡中”的历史文物焕发新的活力。
创意+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江门五邑是全国知名的侨乡,五邑华人华侨博物馆(以下简称“华博”)收藏有华侨实物4万余件,是展示华人华侨文化的重要殿堂。去年5月,华博台山馆经升级改造后正式亮相,新增了游客服务中心、临时展厅、文创展示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多媒体触摸屏等,让博物馆的互动体验更加丰富。
华博副馆长高东辉介绍称,为了能让馆内文物活起来,博物馆作出了新的尝试,如开发相关文创产品、举行寓教于乐的社教类活动等。2018年,华博开发了近百款文创产品,并推出广东省首个文博主题微信表情包“五邑文礼·华哥侨妹”。同时,华博打造了“白沙国学堂”传统文化活动品牌,通过举办国学堂讲座的方式,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而博物馆举办的“开笔礼”、游学活动、“重阳祭祀”等文化活动,则让市民能够亲身参与和感受传统文化。
“年轻化”是博物馆旅游消费群体的显著标签,要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博物馆需要思考以新的展现形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拉近馆藏文物和人们生活的距离。湖南省博物馆此前针对年轻群体的喜好,推出了“博物馆之夜”和博物馆实景解密游戏等创新活动。而近年故宫博物院在IP打造方面也有“大动作”,依靠文创产品的开发,变得会玩会卖萌。故宫手帐、故宫美妆等融合文物元素的生活潮品一度引爆网络。
除此之外,新技术也看点颇多。在多媒体简单交互的基础上,如今更有AR、3D等互动新模式加强游览的趣味性。广州的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为了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运用AR、声光电结合、3D互动等高科技手段,设计了很多科学原理展示装置,让孩子们可以亲身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文物活化是文化遗产游径建设的重要环节。“文化遗产游径作为一项新事物,在消费者心目中还不是一个标准化的或有共识的产品形态。”时代文旅首席顾问熊晓杰表示,但它同时也存在很大的机会——业态的新鲜感,要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手段,运用市场化的方式,提升文化遗产游径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变资源为产品,让市场火起来
今年“五一”假期,南粤古驿道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不少游客专程前往古驿道访古探幽。其中,据河源市文广旅局统计,假期首日就有10万余名市民游客在粤赣古驿道徒步健身和赏景。
粤赣古驿道作为历史文化资源,自2018年完成保护修复工作后,对其的拓展利用便陆续展开。去年河源首届古驿道定向大赛、粤赣古驿道校际定向联赛、双江西瓜节等活动和赛事先后举行。此外河源市还集中力量改善沿线村庄人居环境,规划扶持沿线特色农业产业,以此带旺古驿道沿线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发展。如今梨花屋舍民宿、何新屋驿站等节点变身“网红”游览地,受到游客欢迎。
同样以广东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打造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其市场前景也因此被看好。岭南控股广之旅副总裁文爽认为,从实际出游情况看,此类广东省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很快被市场所接纳并受到了游客的欢迎,年均出游人次呈逐年稳增长态势。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业界也对该类产品未来的市场前景表示期待。预计在旅游主管单位的指导下,旅行社会推出更为细分类别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产品,以满足不同旅游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谈及目标客群,文爽认为,此类游径产品特别强调旅游过程中传递的文化元素,首先会吸引对传统文化特别热衷的爱好者;其次,此类产品比较容易与休闲、美食、养生等主题进行结合,故亦十分适合长者游客参与;另外,文化遗产游径产品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十分适合开展研学旅行,对口的目标客群为中小学生群体。
值得一提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打造也将令省内研学市场有更多想象空间。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平表示,研学是这类游径产品可重点打造的方向之一,特别是港澳地区的研学市场,这让港澳学生拥有更深入了解祖国国情和省情的机会。要做好研学产品,需要做到寓教于乐,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设计多样性的体验,让学习和体验融合。
自去年广深港高铁通车以来,从香港乘坐高铁前往广东各地的游客高速增长。香港旅行社协会主席胡景豪表示,当前不少人希望寻找主流景点之外的地方进行深度游探索,因此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产品是有卖点的。加上港珠澳大桥开通的利好条件,未来文化遗产游径产品会对港澳游客更有吸引力。但同时相关旅游产品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提高知名度。他相信,在深入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前提下,将有更多游客有机会体验到这些文化特色浓郁的游径产品。
推出差异化产品,让游径接地气
当前省内部分地市已对游径建设形成了初步规划或设想。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中山近期将重点开发接待条件较成熟的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华人华侨文化游径、岐澳古驿道游径等,形成具有中山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
总体而言,广东的历史文化遗产较为分散,而游径突破局限,让游客实现点、线、面全方位立体的旅游体验,李国平认为,游径进行景点串联时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符合游径主题,二是景点同类对比下更具有代表性,三是景观价值高,即能带来高质量的游客体验或者某些要素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一方面需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工作,采集历史文化背景资料,设计统一的标识等,对它们进行串联和整合;另一方面则要加大完善游径周边的配套设施的力度,例如发掘周边好玩的景点,方便的住宿以及当地的特色美食等等。
针对不同主题文化遗产游径的包装和串联,文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可以从“第一侨乡”江门市进行旅游线路研发,碉楼文化、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等均极具吸引力;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可以围绕中山市进行包装,另外广州同样拥有丰富的孙中山文化遗产;位于阳江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本身位于海岛旅游区,能很好地串联出文旅融合的旅游线路,而广州、潮汕、香港等地也能围绕海丝文化主题开发旅游线路。
依托游径,大湾区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得以重新梳理和有机整合,从而带动文旅市场的发展,但这一过程中仍需注重打造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以侨乡文化遗产为例,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王红豆认为,博物馆游之外,还可开发侨乡寻根旅游、美食文化旅游和侨乡体育旅游。侨乡地区作为中外文化的交融地,其美食文化也是当地重要的文化吸引物,将美食文化融入旅游开发中,可以使旅游者在旅游时不仅拥有视觉上的冲击,更有味觉的记忆;而发展体育旅游则是对华侨华人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熊晓杰表示,随着博物馆热和研学热的兴起,文化、博物、历史类的旅游线路大行其道是可以预期的,而文化遗产游径很好地颠覆了过去在固定场所参观游览的形态,形成“流动的博物馆”,可以跨越一座城市,跨越大湾区甚至更大的范畴,游客可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全方位的,它所带来的想象力令人兴奋。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郑洁琳 周人果 蔡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