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七一”前后红色名人故居迎来客流高峰期,修缮维护手段受关注

古驿道保护活化推动沿线红色遗址重放光彩

2019-07-01 06:59 来源:南方网 黄叙浩

  与喧闹的北京路步行街相隔数百米之遥,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一座灰白色牌坊静默矗立。沿门楼下杨家祠道前行,已有200余年历史的杨家祠就藏身此处。

  杨家祠是广东早期党、团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共产党人在广州的重要红色活动点,被称为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第一人的杨匏安就曾长期在杨家祠生活、工作。“七一”建党节前后,到这里参观、学习的游客也多了起来。

  近年来,南粤古驿道保护活化工作加快推进,将沿线的历史文化节点串珠成链;与此同时,以人物为线索按图索骥,深入挖掘相关历史文化资源,一些建筑背后的历史根脉也逐渐清晰。借此契机,包括杨家祠、杨匏安故居、张瑾瑜故居、阮啸仙故居在内的一批南粤历史名人故居尤其是红色名人故居得到修缮维护,恢复昔日光彩。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黄叙浩

  145天最大程度还原杨家祠面貌

  “最近几天杨家祠迎来了参观高峰期,不断有团体预约导览服务,每天接待的游客数量都有近千人。”杨家祠的一位导览员告诉记者。

  记者在现场看到,短短一个小时时间里,已有三个团队、将近百人到杨家祠参观、学习革命先烈事迹,留言板上也贴满了游客写下的感悟。

  与如今热闹的光景相比,今年4月以前杨家祠的面貌则要黯淡许多。

  在杨家祠西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杨家祠道”。“1912年的广州古城图中便有杨家祠道的标注信息,但随着历史发展与时代变迁,杨家祠道地块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00年左右,杨家祠已被周边新建建筑包围。”在修缮工作中,广州岭南建筑研究中心主要负责杨家祠及周边环境改造,其负责人郑宇告诉记者。

  由于藏身市井巷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家祠周边巷道里各种新旧电线纵横交错,通风口、水管、水表箱杂乱无章;周边一名商户回忆,那时候的杨家祠建筑颓败、砖木老朽,环境十分杂乱,甚至到今年年初,杨家祠内还有居民居住。

  尽管改造设计范围超过2000平方米,但环境改造、建筑修复等工作却是精织细绣的精细活。

  农讲所旧址纪念馆馆长颜晖表示,杨家祠修缮工作主要遵循“修旧如旧”“翻新不新”的原则,主要根据杨匏安后人回忆、古建筑专家现场检测等还原建筑历史风貌。

  为了最大程度还原重现杨家祠周边环境,修复团队翻阅了《杨匏安史料与研究》、1930年代广州市经界图、杨匏安后人回忆录等大量资料,不放过一处细节。

  比如,在杨家祠东巷道铺设地下电缆时,施工团队曾意外挖掘到清末民初的花岗岩条石。“设计师对每一块能够再次使用的条石进行测量、编号,回铺在东巷道杨家祠入口处,并用铜牌提示清末条石的存在。”郑宇介绍。

  100多年前,瞿秋白、杨匏安等人便是在杨家祠向人们传唱《国际歌》。今年4月,伴随着慷慨激昂的《国际歌》歌声,杨匏安之子、90岁高龄的杨文伟亲手打开了杨家祠陈列馆大门。经过145天的调研、设计与施工,杨家祠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再次与世人见面。

  多处红色名人故居修缮工作提上日程

  事实上,南粤古驿道保护活化与沿线名人故居尤其是红色名人故居修复工作一直紧密相连;广州杨家祠与珠海杨匏安故居的修复便是由此推动的一次跨城联动。

  在珠海岐澳古道修缮过程中,沿线的杨匏安故居得到修复,并建成陈列馆向公众开放。以杨匏安的活动轨迹为线索,广州杨家祠作为杨匏安曾经长期生活、工作的场所,其保护修复工作也进入人们视野,并在2018年正式启动。以杨家祠、杨匏安故居的修复工程为样本,随着南粤古驿道保护活化工作全面铺开,古驿道沿线一系列名人故居尤其是红色名人故居的修缮工作也被提上日程。

  过去3年,省政府专门安排资金重点支持包括梅州张瑾瑜故居、清远吴光亮故居等6项历史人物故居修缮等活化工程,将这些名人故居打造成历史文化展览展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同时发挥南粤古驿道的串联作用,形成特色文化旅游线路,进一步发掘历史、生动讲述广东故事,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其中,位于梅州兴宁永和镇大成村的张瑾瑜故居基本保存良好,省政府结合南粤古驿道活化拨款维修故居,目前,故居室内门窗框装修已完工,布展方案已确定。罗屏汉、张瑾瑜夫妇在革命斗争时期的历史线路,也被省政府列为今年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的重点线路之一。

  而位于清远英德市黎溪镇恒昌村的清末著名爱国将领吴光亮故居,在修缮前墙体、窗户已经破败不堪。经过将近一年的整修,目前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吴光亮纪念馆从今年3月起开始布展,虽然还未正式对外开放,但已陆续有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省自然资源厅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技术指导组专家、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山分院院长田中表示,散落在古驿道沿线的名人故居、红色遗址等是古驿道上的“珍珠”,保护修缮好这些“珍珠”是古驿道保护利用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不仅能够集中展示古驿道线路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当地文化自信,也能起到推动古驿道沿线贫困山村振兴的作用。比如,清远吴光亮故居位于英德古道重点线路沿线,其修缮吸引了企业的投资,改善了周边环境,促进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给沿线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这让村民更深刻认识到保护这些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的重要性。

  产权分散、资金缺口成多道“关卡”

  南粤古驿道将散落各地的“遗珠”串珠成链,一批红色名人故居迎来修复机遇,但产权分散、资金短缺、年久失修等问题也随之浮现。

  比如,位于潮州归湖镇溪口村新厝内的戴平万故居由于长期遭受雨水冲刷,大部分墙体老化,部分房间已成危房,准备进行修缮重建。但其产权归属多方所有,其中南北巷产权已分配给一些村民,上下厅堂、天井南侧为戴平万后裔所有,北侧则为戴平万亲戚所有。同样在潮州,洪灵菲故居的产权亦曾由7户村民分摊,并已全部办理宅基地证。如何妥善处理产权问题,往往成为修缮名人故居遇到的首道“关卡”。

  此外,名人故居的知名度逐步提高,参观游览人数与日俱增,这也给修复、维护工作带来挑战。广州杨家祠的导览员就坦言,近期这种规模的游客数量,几乎已经是该馆可以容纳参观的极限。

  事实上,杨家祠原为两进,包括前座、后座与天井,前后座皆有阁楼。但经过近百年的城市变迁,留给这座老建筑的“呼吸空间”越来越小。现存的杨家祠仅存前座及其阁楼,后座与天井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居民楼。

  为使消失的天井与后座准确呈现,历史建筑专家和修复团队细致勘察了杨家祠前座建筑特征,对杨匏安后人回忆录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广府地区清式祠堂建筑样式,最终确定用“两廊”形制复原已经消失的天井和后座,利用透视壁画手法,在北面墙壁绘制出复原图,以此弥补缺憾。此外,游客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置身场景之中,对杨家祠昔日风貌有更直观的感受。

  “省内有不少红色名人故居被发现时已十分残破,亟需保护性抢救。比如位于河源东源的阮啸仙故居在修复前就只剩下断壁残垣。”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研究所所长朱雪梅长期关注南粤古驿道及沿线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她建议,不仅要进一步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同时可以将红色名人故居与周边的历史文化资源联动活化,打造成体验式教育基地。

  “无论是南粤古驿道的保护活化,还是名人故居的修缮复原,最关键的工作在于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历史故事并呈现。”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处负责同志指出,“这需要通过大量查阅文史资料、深入基层调研收集完成。南粤古驿道及名人故居所承载的历史、故事,是让它们生命力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也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参与保护工作。”

编辑:陈雨昀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