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广东省探索社区戒毒帮扶救助新模式,记者走访多个就业帮扶基地

用劳动打破吸毒死循环

2019-06-27 06:49 来源:南方网 关喜如意 吴珂
.

  6月下旬,“龙舟水”刚过不久,广东便到了收获丝瓜、豆角的季节。在江门恩平市牛江镇的小康农场,阿杰一早便来到这里耕种。太阳下山,他手捧刚摘下的新鲜豆角满载而归。

戒毒康复人员阿杰向我们展示了今日的收获

  多年前,阿杰在朋友的引诱下染上毒品。2017年离开强戒所后,他来到小康农场学习耕种技术,如今做起了自己的农业生意,日子简单而幸福。

  复吸——戒毒——复吸,这是瘾君子们与毒品博弈时最害怕陷入的死循环。如何让他们从强制戒毒后顺利回归社会,彻底摆脱毒品的折磨?近年来我省不断提高社区戒毒康复的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让一批批“瘾君子”重获新生。

  农技戒毒实现“再就业”

  走进位于江门恩平市牛江镇的小康农场,20亩的农田尽收眼底。蓝天白云下,成熟的玉米刚被收割完毕,玉米秆一堆堆睡在田埂边。

20余亩的农田,是牛江镇的小康农场。一位戒毒康复人员在农田里喷洒农药

  “把地膜都撕了吧,这才好种其他的。”当天下午2点多,烈日当空,阿杰和其他几名工友戴着帽子,弯着腰就开干,汗水湿透了衣背。

  2017年5月,小康农场正式建立。作为牛江镇“农技戒毒、生产康复”孵化示范基地,这里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农技培训、种苗化肥和相应免费的技术指导。

  “我本来在家什么也没做,不会种地。”以前是大货车司机的阿杰在2014年染上了毒品,曾“二进宫”。2017年戒毒后,他来到小康农场学种植,逐渐掌握了种植技术,陆续承包了50亩地。

  “刚刚从所里出来时,觉得很空虚,不知道能做什么。”阿杰说,在当地社工的帮助下,他成功申请来到农场,不仅能获得每天100元的工资,还能学习种植技能。

戒毒学员阿杰在收割红豆角

  现在,阿杰已经成为农场里的“模范毕业生”。在他自己的农场里,也有不少戒毒康复人员,大家把心思全花在了如何提高农业技术,栽种更好的农作物上。

  “以前我是悄悄做人,现在我靠自己的劳动,光明正大了。”阿杰说。

  据牛江镇党委书记冯亮稂介绍,根据戒毒康复人员在家耕种的面积比例,他们可以免费获得化肥和种苗。“比如耕作两亩以内农田的,可以获得对应耕作面积的种苗和200斤肥料。”在此基础上,连续2年尿检合格的戒毒康复人员,还能再奖励1000元生产发展扶持资金。

  目前,18名戒毒康复人员定期在小康农场种植果蔬或接受农业培训。仅去年一年,农场共先后面向社会举办农技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培训班13场,受训人员共600多人次。

  不止是小康农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参与”的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模式已成为一种新尝试。

  在江门,市禁毒办牵线搭桥,鼓励发动大型企业接纳吸毒人员就业:恩平市牛江镇农技帮扶项目、开平大沙“8.31”就业帮扶项目等一批就业安置基地正吸纳越来越多的戒毒康复人员。

  为打通信息渠道,江门还搭建人社部门与戒毒所、各镇(街)社区戒毒康复中心信息沟通平台,并发挥社工作用,将戒毒康复人员纳入网格化管理服务,建立帮扶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免费推荐就业。

  数据显示,目前江门已建成就业安置基地45个,帮扶戒毒人员2067人,安置就业512人。

  让他们相互督促摆脱“毒圈”

  在江门台山市水步镇靠近高速公路的一座祠堂里,40岁的阿鹏一手捋着塑料藤条,一手拿着钉枪,一把塑料藤椅已现雏形。离开强戒所后,他在这家藤制家具厂工作了3年,技术愈发熟练,一把完整的椅子只需3个小时就能做完。

  阿鹏留着一个寸头,双耳都挂着金耳环,手臂上还有纹身,这是他年轻时闯荡江湖的印记。

  “以前人嚣张得很,做什么工也做不长,后来染上了毒品。”年轻时的阿鹏做过焊工、装修工,但都不长久,现在的工作已经是他干的最久的一份了。

水步镇里有个藤制家具工厂,戒毒康复人员在这编织藤制家具

  还在强戒所时,阿鹏就认识了自己现在的老板。“他在戒毒所里教我们技术,当时我就下决心,要彻底戒毒来他的工厂工作。”阿鹏说。

  阿鹏的老板林泽民,做藤条家具已有12年。在他的工厂里,和阿鹏一样戒毒康复人员有10多个。

戒毒康复人员在编织一张藤椅

  去年,台山市出台专门办法,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招录用本地户籍戒毒康复人员的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在政策红利下,林泽民也加入其中。

  “戒毒最关键的是要戒掉‘毒圈’。”林泽民说,为了让戒毒人员安心工作,他把他们分为5人一组,互相监督,“谁想复吸我们立马就知道”。

  在祠堂里,员工们同吃同住,每人每月平均工资能拿到4000多元。来到这里后,阿鹏体重增加了10公斤,手上还练出了肌肉。“在这里,有力气干,怎么会没得吃?”

藤制家具工厂现场

  当然,除了戒毒康复人员之间的相互鼓励,关心他们的还有社工。每隔7到10天,社工会上门走访,了解阿鹏和工友们的健康和心理状态。遇到难过的“坎儿”,社工还会与他们聊天,倾听他们的苦恼。

  夏至日当天,水步镇的禁毒社工阿星如期来到祠堂,与10多名戒毒康复人员开展定期访谈。结束了一下午的工作后,他们还一起聚餐,谈天说地。

  目前,江门全市禁毒专业社工组织已有24家,配备254名持证社工,按照对每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至少发展2名志愿者的原则,已建立了一支2万余人的禁毒志愿者队伍。他们成为了戒毒康复人员的“灵魂摆渡人”。

  让戒毒人员重新被社会接纳

  在江门台山市,经营一家家具厂的汪靖峰乐意接纳戒毒人员来厂里工作,但现实的情况是戒毒人员的流动性大,安心工作的不多。

  原来,很多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后,通常缺乏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走上复吸的道路。

  来自广州的阿继也曾受过这样的困扰。1993年他开始吸食海洛因,2016年从强制戒毒所进行社区戒毒康复。出所前,阿继担心不被家人和社会接纳。

  由于吸毒多年,阿继的妻子早已放弃他,拒绝与负责跟进阿继的社工陈晓琳一起帮助其戒毒。

  陈晓琳通过禁毒办和居委会,多次走访,打动了阿继的妻子,并说服阿继接受社工的辅导介入。

  介入过程中,陈晓琳一直坚持陪伴阿继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给予他鼓励。“儿子为什么会疏离我?”“妻子为什么不相信我?”对于这些问题,陈晓琳引导他自己反思。

  在陈晓琳的努力下,阿继和家人的关系得到改善。妻子会陪自己接收美沙酮治疗。“儿子马上要当爸爸了,女儿偶尔还会给我买新衣服。”阿继说。

一位戒毒康复人员载着今日的收获归家

  如今,阿继身体健康状况稳定,还加入了禁毒志愿者队伍。他说:“我希望能帮助更多人,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文中阿杰、阿鹏、阿星、阿继为化名)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关喜如意 吴珂 通讯员 梁志勇 策划:洪奕宜

编辑:杨雪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