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粤港澳大湾区故事,助力湾区发展。这是5月19日在广州举行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当天下午举行的主题为“湾区建设与媒体融合创新”平行分论坛上,众多资深媒体人、专家纷纷为此支招。他们认为,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媒体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合作机遇,不仅要讲好大湾区故事,还要做大湾区发展的推动者。
优势互补合作空间大
“大湾区建设给粤港澳媒体带来了重大机遇。”广东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郑广宁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形成,融媒体丰富传播形式,拓展了传播渠道。湾区内的广电媒体在做对外传播和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优势,发挥的空间也会更大。
来自香港的巴士的报社长卢永雄认为,香港媒体在大湾区建设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他特别提到,香港具有资讯信息中心的优势,国际资讯信息在香港快速流通。粤港澳大湾区要快速发展,比照国际一流的水平,资讯信息相当重要。
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新闻网总裁、南方+客户端事业部总裁胡键看来,在推进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媒体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打造信息高速便捷流通的渠道,“大湾区有资金流、人流、物流等,但信息流是对上述要素流动的支撑,在这方面媒体可以而且必须发挥重要作用。”
澳门商报新媒体集团副总裁张美然建议,大湾区媒体之间应当加强技术、模式、理念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探讨行业间运营的新方式、方法,未来鼓励媒体人最大化地发挥“连接者”作用,以“连接”促发展,在建设大湾区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台湾东森电视台副董事长张璠认为,台湾要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其中媒体也有合作空间。他建议,台湾具有公信力的传统媒体与大湾区的主流媒体合作,开辟全新栏目,针对这个区块,开展报道。鼓励台湾民众探索大湾区、亲自造访、实地了解。
新技术赋能大湾区媒体
“现在传媒学界和业界都在讨论讲好中国故事,特别需要有对象感。换句话说,就是你的对象是谁,在讲故事的时候需要有同理心,站在他们的角度将发展中的中国故事、湾区故事讲得更好。”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说。“要探索对外传播、对青年群体进行传播的新型话语。”张志安表示,要增加两个非常重要的话语:文化和价值。将我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精髓加以强化,因为这是民族的灵魂和我们最重要的资产。具体的新型话语的探索,需要内地和港澳地区主流媒体共同进行创造和努力。
如何利用新技术推动媒体融合创新,成为与会者关注的话题。
去年10月,广东综艺频道调整为4K超高清方式播出,成为全国首个省级电视4K超高清频道。“融媒体丰富了传播形式,拓展了传播渠道,这将很好解决以前粤港澳三地广电媒体之间在传播中存在的障碍。”郑广宁指出。
新技术正在逐步应用到粤港澳大湾区报道之中。腾讯网总编辑李方介绍,腾讯网充分发挥平台创新优势,运用VR、H5等新型传播形态,全方位报道港珠澳大桥伟大建设成果。以恢弘视觉、沉浸体验、趣味科普三个角度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和有效方式,进行产品的设计制作及宣传推广。
“虚拟主播”惊艳亮相
■特写
“大家好!欢迎来到‘湾区建设与媒体融合创新’分论坛。”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的分论坛环节,一位基于真人形象打造,声音甜美、形象端庄的“虚拟主播”惊喜亮相,吸引了在场嘉宾和观众的目光。
这是由科大讯飞最新研发的人工智能“黑科技”。借助语音合成、语义理解、图像处理、机器翻译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人物能够拥有人类的喜怒哀乐,甚至用与真人一样的嘴形和声音说话,实现多语言的新闻播报。
“虚拟主播”的出现为新闻行业的生产方式等提供了新的选择,其能够在特定的报道场景中以更高效、更稳定、更丰富的方式生产并播报新闻,通过“策、采、编、播、审、存”的新闻全链条环节对媒体赋能,帮助媒体从业者从日常的新闻播报任务中解放出来,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更需要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工作中去,向全世界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
目前,“虚拟主播”的智能化程度已经超乎想象。数据显示,其人脸识别率突破99.4%,语音通用识别率高达98%,能够覆盖超过23种方言及外语语种。然而,“虚拟主播”仍不能取代“真人主播”的作用,其在逻辑思考能力、情绪丰富度等方面与人类仍有一定距离,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成熟,“虚拟主播”将会变得更加全能,并逐渐走到新闻机构的日常生产中。
精彩发言
张志安(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主流媒体要与平台媒体合作共赢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所有媒体都会普遍面对数字化技术革命、移动互联和智能传播带来的挑战,这个大家感同身受。”张志安表示。
鉴于此,他建议,从媒体内容生产来说,要进一步以互联网为枢纽,特别是以移动互联网为枢纽来重构新闻生产流程和资源配置方式。
在他看来,如今其实很多主流媒体都已经做了增量资产中的新媒体,比如发展了微博、微信、网站和客户端,但是媒体原来的平台,比如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的生产,可能还没有完全跟移动端平台整合起来,下一步如何深入推进对新闻生产流程的重构,重新组织内外部资源,重新塑造传媒面向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内容形态,重新占领和扩大在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力,就显得更为重要。
张志安建议,大湾区主流媒体要根据自身定位、实际需要,在与平台媒体的合作中实现共赢。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推进:渠道运用、技术吸纳、资本融合。
郑广宁(广东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广电联盟”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给三地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郑广宁说,比如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逐步形成,资讯信息大量集聚;5G、4K、AI等新技术带来革命性变化,解决广播电视节目“落地难”瓶颈;而大湾区三地同宗同源、文脉相亲,文化遗迹众多,为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此背景下,郑广宁建议,大湾区媒体要抓住机遇,发挥好资讯传播特色优势,积极利用新技术成果,促进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加快转型,不断推进大湾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
具体而言,他提议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广电联盟”,围绕“大湾区”报道议题设置、节目研发、版权运营、影视人才交流、前沿技术应用、传播渠道融合等方面,深化常态化合作机制,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有大量的文化资源,包括粤剧、武术、醒狮、龙舟等岭南文化资源。据此郑广宁提出,建议粤港澳三地媒体加强文艺精品的合作合拍,共同创作一批反映大湾区历史人文风貌和携手建设发展的、体现岭南文化特色的影视剧、系列短片或融媒体产品。
胡键(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新闻网总裁,南方+客户端事业部总裁):大湾区建设给媒体融合带来机遇
胡键表示,当前媒体融合主要是在同一传媒集团的不同媒介之间进行,具有体制上的优势,推进速度比较快。大湾区建设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就是可以进行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区融合,突破传统资源配置,带来全新发展动能,对促进媒体转型发展有深远意义,前景令人期待。
胡键认为,媒体的关键在于传播。根据技术发展变化,不断涌现新的媒介。比如,印刷加上造纸产生报纸,音视频加上电波产生了广电媒体,互联网加上PC产生了门户网站,移动互联网加上智能手机产生了社交媒体。5G+4K+AI,加上云计算、大数据,会产生怎样的介质,现在还不确定,但肯定是多场景的。这就倒逼内容生产要适应多场景传播的需要。历史和实践证明,媒体发展均基于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我们只有拥抱技术才能通向未来。
李方(腾讯网总编辑):发挥媒体创新优势共筑粤港澳智慧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向世界进行解读。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一过程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受益者,及时捕捉湾区建设要义及近况,离不开媒体报道的跟进。”李方表示,在此过程中媒体应立足正确导向,全方位充分报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情况。
李方认为,不仅要全面精准地报道宣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最新动态,还要破除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壁垒,加强信息互通,可以通过H5等创新表现形式,降低传播门槛,贴近读者,及时解读粤港澳大湾区的惠民新政策;此外,还可以通过打造一系列专业策划,用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呈现发展成果,以此发挥平台优势,在见证粤港澳大湾区繁荣发展的同时讲好大湾区建设故事。
李方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应突出“市场主导、数字支撑、国际视野、多元共存”四大特色。他说:“腾讯成长于粤港澳大湾区,这里也是腾讯走出去的窗口。腾讯将从科技创新、生活服务、人才及创业扶持三个方面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通过打造一个汇聚粤港澳三地社会各界智慧的平台,共创‘湾区家园’美好前景。”
卢永雄(香港巴士的报社长):传播创新理念推动大湾区开放发展
“港澳媒体如果想要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不仅要充分认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了解港澳媒体在其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及自身的局限及挑战亦至关重要。”卢永雄认为。
在卢永雄看来,尽管港澳媒体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克服新环境带来的多种挑战,但在建设过程中仍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要快速发展,资讯信息相当重要。创新的理念可以推动整个地区蓬勃发展。作为新理念的传播者,港澳媒体需要时刻留意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值得学习的先进经验及做法并广泛传播,这将有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卢永雄表示,开放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因此港澳媒体还可以作为“再开放的推动者”,不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
“如果要找到港澳媒体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定位,可以回顾、参考港澳地区过去所扮演的角色。”卢永雄指出,在改革开放初期,港澳地区是广东省发展的促进者,为广东省带来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支持,带动了广东省尤其是广东制造业的发展。“到了新时代,港澳地区与广东省乃至三地媒体应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同心协力整合各自强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步上新台阶。”
张美然(澳门商报新媒体集团副总裁):媒体人应由“记录者”转变为“连接者”
张美然表示,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发展的奠基之年。在此背景之下,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规律,媒体人的角色应逐渐由“记录者”“传播者”转变为“连接者”,以“连接”带动区域融合,促进湾区发展。
张美然认为,澳门是大湾区三大增长极中的重要一极,在文化引领、产业引领等方面责无旁贷。作为澳门媒体,澳门商报应当助力推动平台、内容及技术领域的相互连接,充分发挥与湾区之间,与葡语系国家之间,与国际之间的桥梁作用,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姿态来错位发展;与此同时,不断加强与湾区内媒体的合作,从多维度出发讲好“湾区故事”,全面构建“湾区画像”。
如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迭代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的生存挑战,但也为整体行业的生产及运作方式带来了新的启发。张美然建议,在未来,媒体之间应当加强技术、模式、理念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探讨行业间运营的新方式、方法,未来鼓励媒体人最大化地发挥“连接者”作用,以“连接”促发展,在建设大湾区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璠(台湾东森电视台副董事长):以融媒体平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台湾非但不会在大湾区的发展中缺席,甚至有机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张璠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中,台湾居于重要辅佐功能的侧翼地位,可以连结、可以衔接、可以加工中转,也可以发展策应。台湾应该积极参与,为自身开创更好的未来。
以融媒体平台,“融入”大湾区。张璠建议由传统媒体打头阵,与大湾区的主流媒体合作,开辟全新栏目,针对这个区块,全面开展报道。之后将这些素材转交新媒体部门,根据不同平台受众进行包装后,进行分发,并根据受众反馈,提供采访团队进行议题规划、重点调整。同时,经营大湾区粉丝团,鼓励台湾民众探索大湾区、亲自造访,强化双方互动。
高文(网易传媒总编辑):优质内容生产者的价值会更加凸显
“当技术足够完善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在镜子、冰箱等新的场景做内容传播,这会给媒体增加很多传播渠道。”高文认为,这其实对内容生产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需要提供更直观、更专业、更优质内容。在这个前提下,真正优秀的内容生产者的核心价值也将进一步凸显。”
关于如何讲好大湾区故事,高文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内容本身,“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网易新闻一直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在讲故事,也在探索怎么将故事讲得更好,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内容本身,包括准确性、真实性,以及要传递出的观点。如果内容本身不具备吸引力,无论是H5、动漫、视频等新媒体手段,都只是包装形式。”
谭卫儿(香港南华早报总编辑):要用“听得懂”的方式来讲好湾区故事
南华早报作为香港主流英文媒体,有70%的读者来自国外,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进行了很多相关新闻报道,也受到很多海外读者的关注。
“当前,传媒讲好大湾区故事,首先要清楚什么才是好故事!”谭卫儿认为,一方面既要报道大湾区的“热点”,阐述发展机遇,同时也要报道大湾区的“痛点”,推动问题的解决;而另一方面,则要注意讲故事的语境,尤其是面对海外英文读者,需要用他们“听得懂”的方式来讲好大湾区故事。
王玮(科大讯飞消费者BG副总裁):通过跨界融合,人工智能将改造媒体流程
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可以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在科大讯飞消费者BG副总裁王玮看来,至少可以扮演学习者、赋能者和催化剂这三种角色。
作为赋能者,随着深度神经网络的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快速从海量数据中抽取规则、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不管是感知智能还是认知智能,都可以做出各类应用型产品,让人们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王玮同时指出:“上升到人文价值观认知,特别是思想性、创造性的内容,仍然需要人们去创作。”
“此外,技术还可以作为催化剂,通过跨界融合,为媒体融合技术赋能,改善原来的内容采编播审存流程,让这个过程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甚至还有可能碰撞出更多的商业火花。”王玮说。
采写: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黄应来 李凤祥 黄叙浩 许隽 郑洁琳
统筹:陈韩晖 郑佳欣 黄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