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我和政法70年丨听茂名监狱老中青三代警察讲那过去的故事

2019-05-15 13:43 来源:南方网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广东省司法厅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精心组织了‘我和政法’70年新媒体宣传活动,充分展现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奋发向上的时代风采,引导全省司法行政广大干警和法治工作者积极投身新时代、拥抱新时代,把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与开创新时代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新局面紧密结合起来,礼赞新中国,建功新时代!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夕阳下,石滩河水泛着金光。2019年夏季来临前,雨天似乎开启了“包月”模式,阳光灿烂成了奢侈品。

  难得天晴,李龙良光着黝黑的膀子在广东省茂名监狱边缘的荒地里砍柴,短裤、水鞋、砍柴刀,十足地道的农民。见到有陌生人,赶紧放下柴刀,擦拭汗水,找短袖汗衫往身上套。

    干部戴草帽 罪犯戴竹笠

  “当警察前,我就是农民。”今年59岁的李龙良说,每天傍晚5:30下班后,他就脱下警服去忙农活。在他开垦的一亩地里,种了生菜、芥菜、油麦菜等7、8个品种,排练整齐,绿意盎然。

  李龙良是茂名市化州人,1978年高中毕业到乡下种田,后招工进入监狱工作,当年工人的工资普遍比干部高,他一直不想考干,直至1994年才考试转公务员。他现在居住的65平米的宿舍是父亲分的,一位服刑的国民党团长设计的,70年代的建筑,没有产权,听说将会改为临租房。

  今年59岁的警察李龙良在所居住的房子前留影。

  “当年算是很好的房子。”李龙良说。茂名监狱1952年创建。没有读过书的父亲到监狱当干部。创监初期条件艰苦,父亲和同事连警服都没有,外出劳动时,与罪犯的的区别看帽子,干部戴草帽,罪犯戴竹帽。

  李龙良说,他离退休还剩一年时间,虽然与父亲一样都没有享受到福利分房,但比起父亲那一辈老警察,自己幸福多了。

    水稻种两造 一百多万斤

  “再苦!也没有父辈那些老警察苦。”今年51岁的狱警蒋日光说,他是化州本地人。父亲蒋亚统,今年89岁,50年代初随部队从广东罗浮山前往海南岛剿匪,途径湛江时,恰逢湛江公安处在公开招人,沙湾砖厂(注:当时的一所劳改场)急需干部,随即报名。

  1971年,蒋亚统调到第三十七劳动改造管教队。当时因战备需要,第三十七劳动改造管教队迁建在阳春县青山农场(注:现广东省阳春监狱的前身)。1972年11月,湛江地区革委会恢复石滩劳改场,更名为广东省第十九劳动改造管教队,蒋亚统随之回到茂名化州。

  今年51岁的警察蒋日光在所居住的房子前留影。

  蒋日光说,父亲那个年代田地多、犯人少,下地劳作十分辛苦,基本是一位干部和一名武警带一个中队,每个中队约100多名犯人,一年两造的水稻收成可达100多万斤。

    劳改场更名 管辖权轮换

  1987年,19岁高中毕业的蒋日光经过考试“农转非”,成为石滩劳动改造管教队的合同制工人。

  1988年1月,石滩劳动改造管教队更名为广东省石滩劳改独立大队。

  原石滩劳动改造管教队的粮油仓库,现在已经变成干警和职工的临时宿舍,宿舍外还剩下几个当年装油的油缸。

  1990年大队招干,40多人报考,10人过关,蒋日光就是其中之一。

  1991年,23岁的蒋日光转为干部。

  1992年10月,广东省政府对全省劳改劳教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石滩劳改独立大队移交茂名市管理。

  1995年4月,石滩劳改独立大队更名为广东省茂名监狱。

  1996年6月18日,茂名监狱挂牌揭幕。

  2012年1月,广东省茂名监狱上划省直管理至今。

    高温吹玻璃 早晚要养蚕

  在32年中,蒋日光在监狱的酒厂酿过酒、玻璃厂里吹过玻璃,带犯人种过桑养过蚕、种过水稻和花生等等。

  “玻璃炉的温度高达1350°,人都快烤化了。”蒋日光说,工作时戴两个沙手套仍觉得烫手,玻璃炉的火是不能熄灭的,每天都车轮转三班倒,每班8个小时不分昼夜。

  1991年转干后的蒋日光先是带班种桑养蚕,每天早晨5点起床到监舍叫醒犯人,6点前到达蚕房工作,夜晚9点还要再去一趟,10点才带犯人回监舍。基本上是一个干警带20名犯人。

  1993年后,蒋日光负责带犯人农队种水稻和花生,每次带30、40人左右。“当时茂名监狱的种植土地达1000多亩。”蒋日光说,早上7点出工,中午回监舍休息;下午2点半出工,5点半返回。遇到农忙时节,中午就没法休息。

  2000年后,所有服刑人员不再外出劳作,转为高墙内劳动。

  时至今日,蒋日光已是监狱内卫队的副主任科员,负责监狱的AB门安检。“现在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太金贵了。”蒋日光说,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部队好战士 地方办大案

  听说省里有人来采访,吕应清比平时起得更早,忙完地里的农活后赶紧回家换衣服等候。

  今年76岁的退休警察吕应清在所居住的房子前留影。

  今年76岁的吕应清是广东高要人,身材瘦削笔挺,目光炯炯有神,记忆清晰。他原本只是应付式地回答问题,连家里的旧照片都不想拿出来。随着采访的深入,他的话匣子逐渐被打开,之后不断翻箱倒柜,把珍藏的奖章、证书、老式警服、警号、自行车执照等宝贝都拿了出来。

  退休警察吕应清当年使用过的军衔、警衔和警号等。

  1963年12月,吕应清参军,在陆军55军属下的特务连当通信兵,1963至1965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任正班长。

  1966年退伍后,吕应清到湛江地区公安局保卫组从事技术侦查工作,1969年抽调至湛江地区革委会办大案要案。

    干部没警服 工资几十元

  1974年吕应清调广东省第十九劳动改造管教队工作,当事务长。

  “当年我没有警服,穿的是地方的普通便宜布料衫。”吕应清说,干部与犯人的区别是干部戴手表、留头发,犯人理光头、没手表。生活条件很差,住的瓦房只有3、4平米,只能放张床,没有卫生间。1976年后才有警服。

  1976年至1979年间,吕应清任分队长,不管日晒雨淋,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11点,都带领犯人下地干农活,种植花生、水稻、甘蔗等。收成先保障监狱的伙食供应,多出的花生则榨油,大米放粮仓和酿酒,甘蔗榨糖。

  “当年花生产量高,所榨的花生油在当地很出名”,吕应清说道。

  1969年至1979年间,吕应清的月工资是38元,1980年后升至43元,平均每月伙食开支18元,猪是农场自己养的,过节加菜,吃猪肉不用钱。

    警戒警力少 户外易逃跑

  “不怕条件艰苦,不怕工作劳累,最担心的是工作危险。”吕应清说,在他带领犯人外出务农的日子里,发生过两起犯人越狱逃跑案件。

  当年缺乏警力,基本是一名干部和一名持枪武警战士带犯人户外劳动,划定方块形劳动区域,方块的四个角插上红旗,干部和武警战士呈对角线站位警戒,如有犯人靠近警戒线则发出警告;如突破警戒线则会鸣枪。

  1978年秋的一天,吕应清和往常一样,与一名武警战士带130多名犯人到户外铲草,他在靠近厂部的卫生院这头警戒,武警战士在靠近营房的那头警戒。

  开工一段时间后,一名犯人向武警战士报告要大便,得到同意后跑到草丛边缘脱裤子蹲下,趁武警战士不注意和草丛的遮蔽随即逃跑。

  武警战士发现犯人逃跑,即刻发出警报。吕应清和武警战士立马朝犯人逃跑的方向追去。在武警营房门口值班的一名班长听到警报冲了出去,跑在追逃最前面。

    负重追逃犯 牺牲石滩河

  追至石滩河边,武警班长发现逃犯已经跳进了河里,立即鸣枪并喝令逃犯回来,逃犯却继续往对岸游,武警班长立马跳进了河里追。

  “他是海陆丰地区的,从小在海边长大,水性好。”吕应清说,武警班长值班站岗时间长本身就劳累,身上还背了4颗手榴弹、30发子弹和一把五六式冲锋枪,全副武装负重游泳,游到河中央最深点,脚一抽筋就沉下去了。

  追逃过程中多增加了一项救援任务。一时间找不到武警班长的身影,吕应清和武警战士只好过河后继续追捕逃犯,一直追到8公里外的同庆镇时,逃犯已被镇里的民兵抓获。武警班长的失踪令追逃的武警战士悲愤万分,用冲锋枪顶着逃犯的脑袋说要毙了他。吕应清立马制止,说政策不允许,随后押逃犯回监狱。

  年轻的武警班长因追逃罪犯而牺牲,逃犯被法院判刑加刑10年。

  白天在农场 夜晚去作案

  1988年冬季,吕应清发现所管教的一名外宿犯人白天脸色难看,即向上级提出要将犯人收回监狱管理。

  吕应清说,当年劳改场养了不少的猪、牛、鱼和三鸟,早晚都要有人看护。有少数刑期将满的犯人被安排在户外住宿。那名脸色难看的犯人是高州人,还有2个月就刑满,后因犯案被破获,与他一起在外住宿的犯人才反映,晚上发现他的床是空的,早晨才见到有人。

  原来该犯人白天在农场劳作,晚上外出伙同他人盗窃,竟用货车将一个商铺的所有布匹、商品全部盗走。案件破获后,被盗物品全部追回,该犯人也被法院判处重刑。

  监狱工资低 干警往外跑

  1989年,吕应清调到场部机关工作,先后从事纪检、生产经营等工作,还当过“三高”农业示范场的场长,于2003年正科级退休。

  1980年,吕应清的大儿子吕龙桂到石滩劳改队当了监狱警察,他的二儿子吕龙起和女儿吕龙群随后在1986年当了监狱警察和监狱会计。

  1991年至1995年期间,茂名监狱干警职工的工资很低,比社会上的平均工资低很多,而且单位常常要向外借款和贷款发工资。当年要求外调的干警职工不少。吕应清的二儿子和女儿因工资太低,生活压力大而离开监狱系统。大儿子则坚守至今。

  “父亲为人正直,两袖清风。”今年56岁的吕龙桂说,现在监狱警察的待遇比父辈那个年代好多了,警力也比以前充足。

  1982年3月3日,出席广东省第十二次劳改工作会议石滩劳改队代表合影。

  每月一情书 语录不可少

  在繁华的化州城区一处“握手楼”地带,我们找到了已退休的原茂名监狱副监狱长梁兴的家,其妻子李华凤也是一名退休的监狱警察,她一早就在路边等候,满脸笑容。

  今年72岁的梁兴和71岁的李华凤都是退休警察,夫妻俩在所居住的房子前留影。

  这是一栋自建的4层楼,一楼摆放着一排鸡笼,浓烈的鸡粪味扑鼻而来,穿过一楼时,鸡笼里会发出“咯、咯、咯”的声音。我们上到二楼的会客厅,梁兴已坐在一木沙发上等候。

  今年72岁的梁兴和71岁的李华凤都是化州本地人。

  1965年12月,17岁的梁兴参军,成为一名空军报务员,此后随部队调动,先后到过上海、南京、山西大同和内蒙古411师,期间完成了提干,由台长、副指导员、指导员到副教导员(注:营级干部)。

  1975年,梁兴回化州找对象,经同学介绍认识了李华凤。

  “除了毛主席语录,其它的,他一无所有。”李华凤说,谈了三年的恋爱,每年才见一次面,三年里,梁兴没有请她吃过一次饭,但每个月会收到一封情书,每封情书的开头必有一段毛主席语录。当时李华凤在公社当党委书记,三年后换届,所以与梁兴约定三年后结婚。此前,李华凤还在石宁生产大队当过副主任,在上良生产大队当过团委书记、民兵营长。

  1978年,李华凤与梁兴结婚随军,她到部队军人服务部做出纳。

  牛棚必漏雨 台风要躲避

  1985年5月1日,梁兴转业,原本分配到阳江劳改队,后组织考虑到夫妻俩都是化州人,改分配到石滩劳改队。

  回到地方,梁兴降了两级,在劳改场二中队当副指导员;妻子李华凤则到劳改场的服务公司当出纳。

  初来乍到,没有房子,梁兴夫妻被分配到原先养牛的牛棚居住。70平米的牛棚住了三户人家,每户之间砌砖隔开,房顶是相通。第一户人家放个响屁,第三户人家都能听得到。牛棚低矮,有时不经意起身伸个懒腰,手就能把房顶的瓦片顶开。牛棚逢雨必漏,蛇虫鼠蚁出没都是小事,最担心的是台风。每次台风过境,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人都要跑出牛棚外,避免牛棚倒塌出意外。台风过后都要对牛棚加固修补,重新补上瓦片。

  图为梁兴当年在部队所住的营房,转业到石滩劳改队后住牛棚,住宿条件十分艰苦,与此前部队营房形成强烈的反差。

  住宿条件的艰苦,与此前部队营房形成强烈的反差。梁兴说,当时看到快60岁的老同志能在这样的艰苦环境坚持工作,坚信自己也能克服困难。

  上学是难题 雨天半身泥

  石滩劳改场离化州市区较远。梁兴的儿子上学后,两夫妻要经常骑自行车到市区接送他,都是土石路,雨天一身水半身泥。儿子一上初中,梁兴就为儿子办理学校寄宿。当年儿子经常埋怨,为何别的同学可以天天见父母,他却不能。

  1998年,梁兴花了1万多元在化州城区买了一块75平米的地,又花了17万元起了4层的房子,就是现在的“握手楼”。

  在可以享受福利分房的年代,茂名监狱干警都没有享受过,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住房。

  2004年,李华凤在副主任科员任职上退休。

  2007年,梁兴在副监狱长任职上退休。

  谈到过去的经历,梁兴和李华凤都乐呵呵地说,我们比起老一辈的监狱警察条件好很多,很满足。谈到现在新晋的监狱警察,梁兴和李华凤说“希望年青干警要珍惜,要努力工作,把监狱建设得更好。”

  父母来参观 笑脸变愁眉

  “父亲曾问过我后不后悔。”今年32岁的曾博宇说,他是江西省吉安人,毕业于南昌大学科技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当年报考监狱警察的同时也报考了赣州的选调生,两边都被录取,在选择去向的时候,在县城当老师的父亲拍板要他当监狱警察。

  今年32的警察曾博宇在所居住的房子前留影。

  2011年9月,曾博宇到茂名监狱工作。

  “生活条件比较差,场部都是70、80年代建的房子,还有个别60年代的。”曾博宇说,自己年青,一心想干好工作,很快就适应环境了。现在所住的房子是一位老同志租给他的,20平米的“猪笼房”,是前国民党一团长设计的,仿苏联式建筑,每季度租金500元。

  2013年,曾博宇的父母第一次从江西到广东茂名监狱看他。当看到他的生活环境时和了解到工作的危险性时,父母的脸上都失去了笑容。愁眉紧皱的父亲问他有没有后悔,他说没有。

  在父母参观监狱后,曾博宇专门带他们到广西桂林旅游,以缓解父母的心理压力和情绪。

  婚后分两地 妻儿难见面

  “最大的难题是与妻儿两地分居。”曾博宇说,女朋友研究生毕业后就与他结了婚,婚后曾到茂名监狱与他一起居住,曾想在此落地生根,无奈水土不服,住了半个月天天生病,一回到老家吉安,病就自然好了,因此放弃了在化州生活的念头。

  曾博宇说,现在儿子已经1岁多了。妻子要独自照顾孩子还要兼顾工作,十分劳累。她在单位有晋升的机会也不敢报名参加,怕晋升后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今年春节初七过后至今都没有见过妻儿一面。”曾博宇说,很愧对妻儿,自己只能加倍努力,积极配合监狱新的建设规划工作,希望石滩河旁的监狱有翻天覆地的改观,希望新晋的警察努力工作。现在新的备勤房已经建设,住宿条件在改善,相信监狱的各项设施和环境会越来越好。

  来源:广东司法行政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润芳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