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来自南岭自然保护区的报告:遍识草木三千种 十年青春伴鸟蝶

2019-05-14 06:46 来源:南方网 郎国华 郑佳欣 黄进 李赫
.

 

  科研团队在南岭自然保护区徒步进行鸟类监测。

  立夏前的一天,南岭大山迎来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南岭保护区科研团队的伍国仪、刘志发像往常一样,穿上深色迷彩服,拄着毛棉杜鹃木做成的拐杖,扛着各种监测设备进山了。他们要去开展新一天的蝴蝶和鸟类监测。

  山路崎岖,杂草丛生,几个人熟练地穿行其间。1981年出生的伍国仪,在这片深山密林里已经待了十年。

  南岭是祖国南方最大的山脉,广东几乎所有主要河流的源头。一亿人口依靠南岭来获取饮用水源和灌溉农作物,被称为“广东水塔”。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南岭保护区”)是广东省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最大的生物物种基因库。作为我省北部的天然屏障,在广东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南岭的地位愈发重要。

  一群像伍国仪这样的“80后”年轻人,用双脚丈量大山,默默付出,不断创新,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片苍翠的“物种宝库”。

  南岭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植物总数已上升到3890种,十年前这一数据为2617种,增加1273种;野生脊椎动物有622种,比十年前的记录多出179种,其中陆生脊椎动物556种,占广东省陆生脊椎动物种类的60%;鸟类物种数现总计316种,占广东省鸟类种数的57.14%……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珍稀野生动物频繁出现在南岭保护区内。

  一个绿色的传奇,在青春与汗水中续写。

科研团队在南岭自然保护区徒步巡逻。

  坚守大山▶▷

  一群“80后”,同向同行

  “种名:黄标琵弄蝶;数量:1;海拔:1020米……”在南岭保护区八宝山管护站附近,伍国仪细心地用手机记录着,顾不上驱赶眼前飞舞的蝇虫。由于蝴蝶生命短暂,他要抓紧时间记录监测到的蝴蝶信息。

  读书期间,伍国仪便经常到南岭调查科考,爱上了这座大山。2009年,他从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硕士毕业,进入保护区的大东山管理处工作,与南岭的缘分一结便是十年。

  十年坚守,伍国仪练就一手绝活——南岭保护区里的500多种蝴蝶,伍国仪能认识240多种,不仅能辨别雌雄,还了然蝴蝶出现的时间。

  作为“蝴蝶专家”,伍国仪牵头负责开展南岭的蝴蝶样线监测。“蝴蝶是国际上公认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指示物种,就好像温度计能测量体温一样,它能指示生态多样性的变化情况。”伍国仪说。

  云雾散开,沉寂的大山渐渐苏醒。距离伍国仪不远,刘志发在同步进行鸟类监测。森林里,鸟鸣此起彼伏。这是它们的繁殖季节。

  “是黑眉拟啄木鸟,它的叫声单调重复。”刘志发兴奋地说。保护区森林茂密,植被多样,是鸟类栖息乐园。

  刘志发2010年从中科院毕业,一头扎进了南岭的大山里。在这里,这个原本学植物生态的山西汉子爱上了观鸟,一发不可收拾。现在,他能闻声辨鸟,是南岭的鸟类专家。

  鸟类监测是一项技术活。鸟儿们活泼好动,尤其是柳莺一类的小鸟,在同一位置不会待超过10秒钟,如果再受到天气影响,要拍到画面清晰、画质理想的鸟照难上加难。在刘志发看来,有挑战,才有乐趣。有时,拍到一张满意的鸟照能让他兴奋好久。

  伍国仪和刘志发所在的南岭保护区科研团队,骨干成员中有3名研究生,2名本科生,全是“80后”。他们大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颇有造诣,在大城市找份高薪工作并不难。谈起最初来南岭的原因,答案五花八门。“向往在清静的山林中工作和生活”“想心无旁骛地去完成人生目标”“趁着年轻锻炼一下自己”……但谈起为何最终留下,大家的答案无不透露着对这份事业的拳拳之心。

  当伍国仪、刘志发向大山深处出发时,“80后”护林员周水金也在巡山路上。

  周水金生在林场、长在林场,是一名“林三代”。1987年出生的他有着10年的护林经验。在周水金看来,南岭是他的家,接过父辈们的接力棒,守护这座青山是职责的延续。

  背上水壶,手拿专业刀具,周水金走向山岭深处。他指着眼前一片苍翠的树林说,保护区从今年初开始实行网格化管理,他要负责约5000亩林地,日常巡护路线最远的一天要走20多公里。

  与科研团队的配合,也是周水金的工作。“我们有时要去安装野生动物红外检测仪器,上山两个小时,下山可能要三四个小时。”周水金却从无怨言。

  称架管理处护林员黄剑华,和周水金一样是一名“80后”。在南岭保护区最远的管护点,黄剑华默默守护着一片片珍贵的森林。森林管护是常年性工作,黄剑华几乎每天早出晚归巡山,走遍了这里的每一条沟沟坎坎。

  黄剑华算了一笔“账”:每天巡护一个来回要走8公里山路,十年时间,同样的巡护路线,他走了近两万公里。

  山路寂静,黄剑华乐在其中。“我喜欢这片绿水青山,能为保护好它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很值得。”黄剑华说。

  走进大山深处,一群年轻的科研团队和年轻的护林员,共同坚守着这片绿水青山。

  这群相向同行的年轻人,有时会在巡山路上偶遇。伍国仪说,彼此打个招呼后继续向前,心里倍感踏实,“一路上并不孤单”。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坚持创新▶▷

  一套科学机制,筑牢生态屏障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行至半山腰,雨水骤降,南岭多变的天气让人猝不及防。“这是常见的‘小气候’,雨很快就会停。”杨昌腾熟悉山里的气候变化。

  然而,仅仅凭借经验,满足不了当下的管护要求。

  扎根山里的年轻人,为这座千百年来屹立的大山,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四年前,南岭保护区管理局将分散在各个管理处的技术人员集中起来,组建科研团队,提高保护区自主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并且决定选择鸟类和蝴蝶作为对象进行监测。“我们要通过监测来发现问题,用数据来支撑我们的管护。”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朝阳说。

  1981年出生的杨昌腾接过重任,成为科研团队的领队。2004年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后,杨昌腾来到南岭。他曾跟随华南植物园和南岭保护区组成的团队,无数次进入南岭腹地。

  有一次,杨昌腾到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学习,见识到了该所白鹇野放科学规范的操作。“原本以为动物野放只要将它放归大自然就行,没想还有那么多科学道道。只有科学研究做支撑,才能更好地管护。”

  这次学习让杨昌腾深受启发。他决定把科研宣教工作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并把这种理念带到南岭,为保护区注入了科学的元素。

  更科学的机制,更先进的技术,正在筑牢广东的生态屏障。

  “86万亩,仅靠人工管护肯定管不过来。”张朝阳告诉记者,保护区引进了先进的网格化智能巡护系统,对保护区实行网格化的管理。

  整个保护区设计被成35个网格,187条巡护路线,226个打卡点。每个护林员都有一台巡护的手机,每次巡护都有详细的记录。“现在,我们做到了区内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张朝阳说。

  “广东生物宝库”的“家底”,在监测中越摸越清。多年监测下来,保护区科研团队收获颇丰,发现和记录了不少珍稀物种。

  “濒危物种莽山原矛头蝮、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金斑喙凤蝶、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腹角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脚渔鸮……”说起这些年的发现,杨昌腾如数家珍。

  这更坚定了人们保护好这片青山的执着。

  “大山不会辜负我们,总是给我们带来一个个惊喜。”在杨昌腾看来,南岭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有很多新物种还没被发现,需要不断深化调查研究。

  在这群“80后”科研人员的带动下,南岭保护区的科研监测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每年,科研监测年报如期发表,细致扎实的工作让科研院校专家连声称赞。

  坚定信念▶▷

  一个共同目标,保护绿水青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位于南岭的广东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站在峰顶,视线范围内皆是绵延的群山。

  山峰下,密林里,刘志发和团队成员刘宗君、谢勇正在与时间赛跑。鸟类监测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分别在1月、4月、7月、10月进行,刘志发和团队要完成近20条固定样线的监测,每次至少3个星期。“夏天早上六点起来,泡面当早餐,一出家门就是一星期,到哪儿调查就住在哪里(监测样线最近的管理处)。”刘志发说。

  “80后”刘宗君,2007年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后走进南岭大山。一次进山监测经历,让这个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小伙子毕生难忘:为了拍摄到更好的镜头,他追着鸟儿溯溪而行,上游骤降暴雨,洪水咆哮而下,等刘宗君反应过来时,洪水近在咫尺。“我本能地抓住岸边的一根树藤,往山上爬,如果反应稍微慢一点,我就被大水冲走了。这些都不敢跟家人说,怕他们担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宗君还有些后怕。

  山林里往往危机四伏。“我们经常碰到各种毒蛇,竹凹样线最艰难,一个来回需要走4个多小时,而且很多山蚂蟥;山里还有很多蚂蚁,被咬到很痛……”刘宗君说。

  坚守背后,有着太多不为外人所知的付出。周水金回忆,去年他妻子临产前,他接到任务,要去制止一起非法采矿。爬上山后,护林员们的手机须全部调成静音。山路上,开矿后的碎石一路往下滚。“我小孩随时可能出生,家里不断打电话给我,但又不敢接,家里见我不接电话,以为我出意外。”周水金说。像这样的艰险时刻,还有不少。

  对家人亏欠太多,陪伴的时间太少,是这群“80后”共同的遗憾。“现在出来时间一长,7岁的女儿会经常发短信说,爸爸我想你了。”刘宗君声音有些哽咽。

  坚守背后,是这群年轻人共同的信念和理想。

  “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保护南岭的绿水青山。我们的抱负、我们的梦想在南岭。”谢勇认为,简单重复的工作,坚持一年都实属不易,更何况是十多年。但是,只要在这里扎下来,他们就会扎得很深很深,心甘情愿为这片绿色付出一切。

  “青春的时光要激情的唱一唱,只要心中有灿烂的太阳。”在笔记里,谢勇这样记录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

  在周水金看来,南岭的保护需要所有人的努力。他们也在努力提升附近村民保护森林的意识。一有时间,周水金就会到村里,用大喇叭播放护林知识、发放宣传册。“如今森林保护的制度和队伍愈加健全,上山偷盗砍伐树木的行为几乎绝迹。未来,我希望继续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

  “未来的南岭会越来越美。”张朝阳表示,南岭保护区将加快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探索和积极推进生态修复,打造全国示范生态文明区和示范自然保护区。

  从周水金的办公室窗户望出去,就是茫茫林海。有时累了,他习惯性地会望向那座巍然耸立的大山。那里有父辈走过的前路,有一群和他一样不忘初心的身影,一路向前。

  科研团队经常要沿着监测样线徒步好几公里,一路上汗流浃背是常事。

  蹲点手记

  凝聚生态文明共识,建设“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

  南岭保护区南北宽约38公里,东西长约43公里,总面积达5.84万公顷,坐落在韶关市的乳源、乐昌市和清远市的阳山县、连州市境内,“一山连两市跨四县”,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在上世纪60年代,南岭大部分地区仍保留着原始森林的风貌,生物多样性之丰富,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不少林场老工人记得很清楚,当时南岭还有大量老虎、山兔、山猪等野生动物。

  经过二三十年无休止的砍伐,老虎逐渐变得稀少。1998年,国家天然林保护政策出台,林场全面禁采。林业工人放下手中的斧头和油锯,从砍树转向护林。然而,2008年,一场冰灾如其来,刚刚得到“休养”的南岭再次受到重创。据初步调查评估,南岭有近45万亩森林被损坏,因灾死亡了大量的野生动物,其中鸟类比以往减少的幅度可能超过50%。倒木清理、生态修复、救助放生……一时间,南岭的恢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今,走进南岭保护区,记者被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水、湛蓝的天空所震撼。在地球上同纬度的地区,拥有大片原始森林的山脉,仅南岭一座。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越来越多保护区附近的村民意识到保护好绿水青山的重要性。太平洞村村民黄细莲曾以砍树为生,如今她种了20多亩种茶叶,年收入超10万元。“保护好这里的山水,我们才有出路。”黄细莲说。

  新技术、新方式为南岭的保护注入新的内涵,政策层面也为保护绿水青山保驾护航。新一轮的国有林场改革将我省国有林场在改革中75%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3%定性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标志着我省国有林场正式告别砍树为主的经营模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保护好广东的绿水青山。”省林业局局长陈俊光说。

  南岭是所有人的南岭。南岭不仅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赓续。在南岭的蹲点采访中,我们看到一群年轻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坚守与追求,看到了社会各界正在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开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伴随着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建设,这片青山绿水之间正凝聚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和合力。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郎国华 郑佳欣 黄进 李赫 通讯员 林荫 发自韶关乳源

  摄影: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肖雄 实习生 王俊涛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