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仿佛被收藏在这间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民宅里。屋内三个柜子放满了各类文件:有1999年国庆节当天的《人民日报》;有纪念香港回归的《广州日报》;还有新中国成立后增城县首任县长罗声的诗文选……纸张多已泛黄,推门进屋甚至还有微微的霉湿味道。
现年92岁的老党员莫振英怡然自得居住于此,常年与青灯黄卷相伴。他是这些文件材料的主人。曾有人想向他索要珍贵历史节点的报纸,一向慷慨大方的老人却婉拒了。
他需要不时查阅自己珍藏了数十年的报刊书籍,以“剪报”的形式将重要内容影印出来,免费分发给当地的中小学,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素材。他将剪报内容排版成页,统一冠名为《莫振英剪集》,并按印发顺序标明了“××××年第×期”。
从1998年着手这项工作至今,《莫振英剪集》已印制了近1700期。
经年累月为下一代传播正能量
“为园丁和下一代传播正能量,共圆中国梦”的字样,印在《莫振英剪集》大标题的正下方。老人说,这是他坚持剪报的信念之所在。其中,无论是“正能量”还是“中国梦”,对于莫振英却丝毫不显陌生。
莫振英的书架上,一部厚重的中国领导人治国理政的书籍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中共一大至十九大”的相关材料,放在书格的第一间。此外,根据不同内容,莫振英还分门别类地整理了“党政人物”“增城党史”“市、镇、村志”等资料。
在他看来,做剪报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历史脉络的洞察,这样才能既把握住“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又做到“以史为鉴”,用过往的历史观照当下时事。
近期,莫振英正在收集国内报纸对五四青年节的过往报道。“青年是祖国的未来。”莫振英说:“五四承载了青年人的报国期盼和责任担当,国家也对青年寄予了厚望。这个日子值得纪念。”
为了整理素材,每天清晨6点,莫振英起床后,就会戴上老花镜,伏案读报、摘录,并做笔记。在他剪报的字里行间,偶尔可以看见用直尺辅助画就的线条。他将整理汇总的材料,按照特定的主题集纳在一张纸上,力求做到图文并茂、重点突出、便于阅览。
这些内容被打印出数十份,莫振英用信封装好后,分发给附近的中小学。他最自豪的是:“增城区3400多名退休教师中,只有我一个人在持之以恒地做剪报、分发工作。”剪集的内容贯古通今、不一而足,既有增城史话,也有党建历程,还有人文风俗。
剪集做出来以后,印刷、邮寄的相关费用,很大一部分出于老人的退休金,莫振英却乐此不疲。“近年来,每年我都要花费几千块钱做这些工作。家人说我‘傻瓜’。但我很清楚我是在做什么。”莫振英笑着说:“作为一名老党员,为下一代讲讲过去的故事,让他们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意涵。这是我在退休后,依然可以为国家作贡献的方式。”
用剪报讲述先烈的战斗故事
尽管当前手机、网络等早已成为年轻人的“标配”,莫振英却执着地认为,传统书刊报纸有其独特的魅力,文字赋予人们的力量并不逊色于光影视频。出身小学语文教师的他在校园里看到,中小学生的“校园手抄报”,正是以文字为载体。他希望自己编排的《莫振英剪集》为手抄报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作用。
在“信仰文字”的莫振英身上,可以看出传统文人的作风。尽管年岁已高,每当在交谈中遇到关键的人名、地名,他都会索要纸笔,一笔一划地将相关信息写出来以确保准确。
尽管通讯业已经很发达,他仍然保持着书信沟通的习惯,记者采访结束时,他特别要求留下通信地址以便寄送文件。搜集整理历史材料千辛万苦,他依然想方设法获取最原始的素材,将其影印复刻后,无偿分发给感兴趣的人们。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正是莫振英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常年阅览《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和《增城日报》等报纸。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他便通过报纸关注代表委员如何共商国是。
在莫振英看来,当地人不可忘记两个重要的日子。每年3月29日,是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中新镇走出的民主革命家郭继枚的日子。郭继枚在新婚之后不久,便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斗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19岁。每年的10月13日,是中新镇取得解放的历史纪念日。莫振英曾多次登临增城当地著名的鹧鸪山,缅怀当年在此顽强斗敌,为解放事业而流血牺牲的英烈们。
为了掌握仁人志士的事迹,上了年纪的莫振英多次走访广州地区的纪念馆,并求助于自己早年教过课的、在市政系统工作的学生,拿到了一手历史文献。“我们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过来,深知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莫振英说:“不能让后人忘记了先辈们的浴血战斗。”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李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