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如何为传统文化插上“活化”之翼?

2019-03-12 08:09 来源:南方报业全媒体 周豫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是建立和坚定文化自信、用明德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一环。这几年,《朗读者》《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节目掀起收视热潮,故宫更是首开“夜场”一票难求,其创新运营思路与全新文创频频引发讨论,成为文博界“网红”。

  今年全国两会,关于如何留住优秀传统、留住记忆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如何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抢救和保护?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承接下来并发扬光大?如何深挖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的广东人文精神,服务于新时期广东文化建设?带着这些问题,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连线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听听他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焦点1: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版权局)巡视员黄玲: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宝贵财富,尽管时代变迁,但其精神内核却历久弥新、长盛不衰。那么,究竟应如何最大化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作用?

  “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要利用好,通过打造成文化旅游阵地,让古祠堂这类文化载体‘活’起来。”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版权局)巡视员黄玲认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也需要在当下生活中找寻出新的契合点。祠堂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祠堂的保护及祠堂文化发掘活化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部分祠堂建筑也已列入政府文物或历史建筑名录予以保护。

  “遍布全国城乡的祠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延续文脉的元素符号,具有深厚的人文根基,我们应该充分发掘活化祠堂文化,发挥其留住记忆、记住乡愁的特殊功能。”黄玲说。由于对基层祠堂文化的发掘活化缺乏正确引导,社会各层面参与度相对不足,且形式单一,目前许多乡村祠堂普遍闲置,活化方式大多只是作为老人活动中心或村居图书室,部分地方出现了将祠堂设施出租给私人承包作商业用途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祠堂保护及祠堂文化发掘活化。

  “各地对包括祠堂在内的传统文化发掘和研究的深度、广度还远远不够,尤其是一些依附于历史建筑的相关文献,以及多类型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正逐渐丧失,使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黄玲认为。

  “当下,我们应该探索出一条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期美丽乡村、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相结合的路径,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黄玲说,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政策与配套措施,建立相关的活化指导机制,引导民众从其特色功能出发,鼓励社会各界拓宽筹资渠道、多元投入,通过开展民俗教育、文化旅游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活化利用。

  焦点2: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年轻人同频共振?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曾小敏:将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上升至素质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得到更好的弘扬,必须针对现代年轻人的文化消费习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群体中得以传播,历久弥新、再创辉煌。

  在传承和弘扬这个问题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曾小敏把优秀传统文化比作“种子”,“在中华大地这块厚重的历史文化土壤上,我们可以种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但这颗‘种子’在现代社会要深根发芽,就需要阳光、空气和水,而与时俱进、科学创新才能使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戏曲作为我国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陶冶,已成为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瑰宝。身为戏曲工作者的曾小敏发现,地方戏曲所遭遇的当下困境,其实问题并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戏曲普及和推广还未上升到素质教育和大众传播层面。

  文化的传承,除了一代代戏曲人执着的奉献,其中最直接的动力,还在于它与现实中的人发生联系。“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唤起全社会的关心与参与;另一方面,也要让地方戏曲融入当下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主流文化领域,让戏曲更有社会影响力。所以,今年的全国两会,我特别关注地方戏曲社会化考级和戏曲电影传播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曾小敏说。

  曾小敏建议,开展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社会化考级活动,通过相关部门和组织,制定详细、规范的统一标准和制度,鼓励学习者学习、传承、传播地方戏曲,并按照学习水平或程度进行考核定级,合格者获得相应等级的资格证书,而这个证书在某些方面可以证明该学习者的艺术水平,从而获得某些方面的奖励和益处。

  “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社会化考级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发展地方戏曲,而传承和发展需要人来完成,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毕竟是极少数,而开展地方戏曲社会化考级工作,势必会对专业化人才培养和爱好者培养起到巨大的社会影响。在社会化考级中的人员,部分艺术天赋高、专业能力强的孩子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从事专业工作;而更多的孩子可以通过学习来了解和喜爱戏曲艺术,从而培育出大量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传播者。”曾小敏说。

  焦点3:如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艺术不光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

  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广东人文精神的重要支撑,也为广东文化建设提供着重要精神滋养。当下,广东的文艺创作无论是技艺、风格还是表达上,都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姿态,但内蕴是一脉相承的,体现的都是岭南传统文化精髓。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但时代也造就着每一个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艺工作者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在开放包容的创作氛围里,文艺创作有了更多的新灵感,我们应该用更多的好作品服务老百姓。”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说。

  “文艺创作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许鸿飞说。一直以来,他的作品并没有囿于展览馆,相反,户外多元的环境反倒是最常看到他雕塑的地方。

  时代发展、城市变迁为文艺工作者带来了更大的创作空间,许鸿飞常常穿梭于街区、乡镇之间,观察市井生活,为当地人设计雕塑、地标。他敏锐地抓住了在社会变革中广东人精神世界的变化,将改革开放之后人在衣食丰足后开始崇尚身材苗条的心态用“肥女”表现了出来。

  “肥女”的体形并不完美,但她自信自得、快乐洒脱,充满了乐观、朴实、幽默的精神,这也是岭南文化精神和国际文化潮流的共通之处。正因如此,许鸿飞的作品能在世界各地举办30多场个人展览,得到国际认可。

  “艺术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走进当地的主流社会里去,才能真正展现中国文化精髓。”许鸿飞认为,目前的对外文化交流多局限于团体、单位形式,“群体的表演、展出或能代表一派风格,但并不能真正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烙印,在国际上打响知名度,致使‘走出去’变成了‘走过场’。不如多开展‘团体+单位+个人’的多元形式对外文化交流,更容易形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大格局,产生持续的国际影响力。”

  此外,许鸿飞认为,传统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大家。“一个世界级文化名家,一旦‘走出去’就在宣传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他建议,政府制定鼓励个人对外文化交流的相关政策,向个别艺术造诣高、具有成熟项目方案的文艺界人士提供资金援助,为他们走向国际创造条件。

  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 周豫

  摄影: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辉 朱洪波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