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燕: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 推动国际一流湾区建设

2019-03-05 10:56 来源:南方网 黄叙浩 郑佳欣 龙金光

  “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必须有一个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发展格局作强力支撑。”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燕在接受南方网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的专家,张燕参加过国内多个区域战略规划、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制定起草工作。从区域发展战略的角度,张燕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展开解读。

  他表示,要通过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错位分工,更好地发挥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促进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地区协调联动发展,更好地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进一步提升创新力、综合竞争力,从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谈空间布局▶▷

  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提升综合竞争力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谋划推出了一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也在近日正式对外公布。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意义,粤港澳大湾区相比其他区域发展战略有何特殊意义?

  张燕:其实每一项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提出都有其背景及独特内涵。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这是整个《规划纲要》的重要主线和核心要义。在《规划纲要》中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中,我们都能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看到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影子。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升大湾区的经济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高质量发展,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有利于探索解决粤港澳三地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持续增进粤港澳三地民生福祉,解决一系列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中央的战略意图,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

  记者:我们留意到,《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布局进行了全面规划,提出要“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作为研究区域经济的专家,你怎么解读这种顶层设计背后的内涵?

  张燕: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必须有一个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发展格局作强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空间布局上,通过极点带动、轴带支撑和辐射周边,就勾勒出了大湾区网络化的空间形态和组织关系,能够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增强城市之间的协调联动性。

  纵观世界级一流湾区和城市群,都有自己的核心极点城市,发挥对资源要素的枢纽配置作用,兼具要素集聚与扩散功能,不同城市在湾区之中都发挥着各有侧重、综合性或专业特色的功能作用;其中,特别是核心极点发挥着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有力带动整个湾区或城市群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极点同样发挥类似功能作用,值得引起关注的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极点不是单一城市,而是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形成的联合体。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依托大江大河或重要交通干线将沿线重要城市联系起来,促进经济要素向沿线集聚,便形成了发展轴带,轴带是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形态,也是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的有力支撑。轴带上的重要城市,可以是中心城市,也可以是节点城市,这些城市影响力的强弱、城市势能的高低取决于城市的功能作用,包括综合性功能、专业化功能等。

  我们可以看到,《规划纲要》对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定位,都有明确的部署安排。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到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的发展现状,充分认识到不同城市在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发展基础、城市建设管理、资源禀赋以及城市知名度、影响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对于每个城市,既要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长处,也要看到差距,加快弥补短板,还要顺应新时代新趋势新要求,积极培育新优势、新动能、新功能和新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在差异、特色化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城市功能合理错位分工,进一步增强不同城市之间发展的协调联动性,通过深度合作,积极拓展港澳与内地的双向开放空间,促进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更好地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提升经济创新力和动态竞争力,从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此外,要在更大区域视角上理解辐射周边的含义,即应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带动范围,增强空间布局的开放性,既要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发展,还要辐射泛珠三角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合作发展,以及联动全国其他地区协作发展,特别是要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的部署要求,推动建立区域战略统筹机制,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其他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

  谈科技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更多市场力量推动

  记者: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如何加快推动这一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

  张燕:《规划纲要》的亮点很多,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便是其中之一,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重要支撑。应该说,纵观国内外发展大势,推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能够更好地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有利于更好利用香港、澳门在科技研发、服务经济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优势条件,通过港澳平台积极吸引和对接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也有利于更好发挥广东的产业集群与创新优势,持续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其中,《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是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平台和关键支撑。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提出,充分考虑到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强有力的创新基础、条件与能力,特别是创新走廊沿线布局有科技城、科学城、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基地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和载体,这些平台和载体将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下一步,广深港澳合作推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我想至少要把握几个方面重点:一是强化政策创新,破除制约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汇聚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既要促进粤港澳三地内部的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也要积极吸引全球各类创新要素资源;二是做大做优做强科技城、科学城、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和载体,应有新谋划新布局新举措,在原始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和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狠下功夫;三是对标和借鉴国际一流湾区的先进创新发展模式,协同推动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和营商环境建设,推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发展新生态,打造创新发展共同体。

  记者:由于一些客观存在的原因,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与世界其他知名湾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张燕:这与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系,我们既要承认差距,在提高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率上继续多做工作,也要认识到我们积蓄了力量,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需要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来推动。如何鼓励和引导科研机构更多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参与到成果转化过程中,这很重要。未来可以推动各类科技研发主体、制造企业、金融机构等深度对接合作,这个过程要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主导作用,既要有系统性的路径设计,也要有针对具体科研成果转化的“一对一”方案,加快贯通要素链、产业链和政策链,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全产业链链条打通之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就会有一个很好的输出渠道。此外,当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积极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高品质营商环境,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资源汇聚、信用体系建设、国际市场规则对接等方面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谈区域协调▶▷

  争取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共振效应

  记者:当前,广东正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广东如何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机遇,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全面对接大湾区、融入大湾区,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张燕:我也关注到了广东正在推动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去年11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按照我的理解,广东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就是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有益尝试和创新探索。广东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总抓手”,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带动其他相关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协调好一核、一带、一区之间的生产力布局关系,全面构建新时代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规划纲要》也提到,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广东各市县应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谋划新定位、新功能,争取有新作为、新贡献。从广东的实际来看,内部差异较大,粤东粤西沿海经济带和粤北生态区的建设,可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腹地和配套支撑,通过战略融合发展,促进比较优势发挥,逐步缩小内部区域发展差距。因此,要增加战略政策之间衔接、配套和相互支撑,争取发挥战略政策的叠加效应、共振效应。

  同时,要紧扣高质量发展、完善改革开放空间布局的要求,区域发展战略融合还体现在服务高质量发展、服务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服务中国更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广东在协调实施中央和地方区域发展战略时,要进一步处理好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之间的关系。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高、国际化水平领先、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强,市场作用力量需进一步强化,面向全球配置资源,用深化改革和更加开放的视角来推动落实区域战略实施。

  记者:当前,广东兴起了学习贯彻《规划纲要》的热潮。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起步阶段,广东如何重点发力,开好头、起好步?

  张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定位、目标和任务实现,有赖于重大平台载体、重点项目和重要政策举措的支撑落地。广东在改革开放、在高质量发展中积累了很多先行一步的优势,这为大湾区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从工作层面看,广东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的开局,应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深化与港澳合作,先期谋划推出一批有基础、看得见、摸得着、可落地的重大平台、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全省上下要率先建立健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协调机制,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协调好各项工作,这方面我关注到广东省市层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下一步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强化,特别是要为规划任务实施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其次就是谋篇布局,既要抓重点抓要点,也要兼顾各个方面,充分激发各方面力量参与大湾区建设,扎实推进一些标志性、有重大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合作平台建设,实施一批强有力的政策举措,率先取得点上的突破,以点及面,要让粤港澳三地民众持续切实感受到、享受到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变化和成果。当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伟大事业,要继续发扬广东锐意改革、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稳扎稳打推进各项工作,源源不断集聚新优势新动能,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相信大湾区建设的蓝图必将实实在在的行动中转化为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链接

  上粤港澳大湾区频道看更多资讯

  第一步:如果已下载“南方+”,请打开该APP;如果还未下载“南方+”,请在手机应用市场搜索“nanfangplus”下载APP。

  第二步:进入“南方+”客户端首页,点击顶部导航栏“粤港澳大湾区”频道。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黄叙浩 郑佳欣 龙金光

编辑:杨雪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