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是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出发前往北京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日子。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安然,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开始认真准备议案建议了。
在安然的办公桌上,放着去年提出的几份议案的答复函,还有一份摊开正在圈读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绘就最大同心圆,讲好中国故事,是从事国际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安然说,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她将带着满满的责任和担当参会。
关注广东华侨华人资源
作为海外归侨,安然特别关注华侨华人问题。6000万海外华人,其中不乏高端人才,作为拥有3000万海外侨胞的华侨大省,广东应积极倡导推动国家在这方面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更广泛地吸引海外华人及其后代回国创业和投资。
2018年3月,安然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三份建议,关注华侨华人出入境、在华停留和居留的便利化问题。大会期间,她还在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为海外华人发声,建议给予他们优先享有中国永久居留权,为他们回国返乡提供更便利的制度政策。
履职建议从课堂中来
2004年,安然放弃了在英国取得的永久居留证,离开英国雷丁大学,作为高级人才受聘华南理工大学,成为该校国际教育学院创院院长。
“在国际教育学院里任何一个班,学生都至少来自15个国家。有些班级的学生甚至来自30多个国家。如何将有不同文化的学生们拧成‘一股绳’是我一直钻研琢磨的事情。”安然在华南理工大学工作的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多元文化交融的开放式课堂,让留学生主动地形成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认同。
在安然的教学科研中,“认同”(identity)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她今年主要关注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认同”问题,就是从教学科研中获得的“灵感”。她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还需要进一步做好“软件”联通,让文化交融成为“湾区人”的粘合剂。
▶记者手记
从“饺子”“熊猫”到“知华友华”
“看着学生们毕业回国,继续传播中国好声音,我感到欣慰和自豪。”每当谈起留学生的点点滴滴,安然如数家珍。十多年来,她带领的教学科研团队建立起多元文化共享教育理念,构建了“认知—认同—践行”全过程思想教育模式。
“留学生对中国的印象如果还停留在饺子、长城、大熊猫上,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工作没到位。”安然说,她每年亲自带着学生走出校门,坐高铁、看企业,去感知当代中国。
据了解,在安然团队的教育和引导下,该校每年都有200名来华的国际学生和中国同学一道,参加义务献血、走进福利院、送教下乡等志愿者活动。久而久之,留学生自觉地对中国文化有了认同感,当他们毕业踏出华南理工大学、离开广东和中国时,世界上又多了一些“知华友华”的友好使者。
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 杜玮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