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目前,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如何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推动创新发展?南方日报邀请了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就《规划纲要》的有关内容进行解读。
进一步推动创新要素跨境便利流通
▶规划纲要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和产业优势,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厅局连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强则国家强。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2018年,大湾区拥有20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和超过4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金融、现代服务业优势与制造业产业创新优势互促融合,已经形成了新一代移动通信、平板显示等7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政策全面聚焦大湾区
据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广东积响应国家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粤府2019年1号文发布“科技创新12条”,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创新活力。
广东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半导体、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粤港澳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等阶段探索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强化协同机制建设、推动创新要素互联互通、加速粤港澳资源相互开放和共享的政策举措。
此外,广东还下大决心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迈出新步伐,打造大湾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高地;省政府首次出台《广东省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作为全面系统部署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的政策文件,提出了多项改革创新措施。这些政策措施都面向港澳开放,部分面向全国、海外开放,为凝聚大湾区科技创新力量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
科技合作机制不断升级
良好的合作机制是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基础保障。
2017年11月18日,广东省与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共同签署了《粤港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安排》,进一步推进粤港科技联动发展。同时,把粤港高技术合作专责小组升级为粤港科技创新合作专责小组,并召开了第二次联席会。2018年,广东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签署新一轮协议,启动联合资助计划,深化科技创新合作。
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好合作机制,积极推进粤港澳联合科技攻关,有力推动粤港澳三地产学研深度合作,全面打通和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大湾区的国际技术竞争力。鼓励粤港澳三地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参与国际科技计划和国际大科学工程建设。
与此同时,省科技厅将大力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鼓励港澳青年人才和高等学校毕业生来粤创新创业。借助港澳的国际化平台,鼓励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创新创业合作,加强与欧美日韩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交流。
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流动取得突破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资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有序流动是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
近期,省科技厅联合省财政厅出台了鼓励港澳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的相关政策文件,围绕资金流,率先从省级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流通层面突破,推动湾区内科研经费便利使用,鼓励港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承担广东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促进湾区科技创新资源高效协同。
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推动创新要素跨境便利流通,推动科研仪器设备通关便利,简化研发用生物物质通关审批程序;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用共享,推动广东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向港澳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开放;推动科技创新资源信息开放共享,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互通渠道。
与此同时,省科技厅还将联合港澳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紧优化布局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计划体系,全面支持和促进粤港澳三地科技协同研发和创新,携手港澳加快构建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
让知识产权成为大湾区创新合作的桥梁
▶规划纲要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依托粤港、粤澳及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全面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在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
加强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贸易方面的国际合作,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案件跨境协作机制。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知识产权交易,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有效流通。
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大湾区知识产权信息交换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
▶厅局连线
记者从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了解到,围绕《规划纲要》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要求,该部门专门研究制定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知识产权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思路,并从创新合作机制、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鼓励知识产权创新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周密部署。
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去年12月18日,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挂牌成立,这是广东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良好营商环境,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的重要举措。此前,广东还先后建成中国(佛山)、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为此,广东建立全国首个省级商标维权援助体系平台,推行商标信用监管和信息化监管。同时,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据统计,2018年全省共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3550宗,案值5033.8万元,罚没5021.9万元;受理各类专利案件6611件,结案6501件。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加强知识产权综合执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活动,重点查处制假源头,以及重复侵权、恶意侵权等违法行为;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协作机制,推动完善地方立法,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法定赔偿额度;加快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布局和建设,建立健全仲裁、调解、行业自律等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机制,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维权和应对能力。
创新大湾区知识产权合作机制
近年来,粤港澳知识产权合作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合作机制方面也探索出一些有效途径。例如,成立了粤港保护知识产权合作专责小组、粤澳知识产权工作小组等,并且举办了一系列的研讨交流活动。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三地知识产权人员交流、信息互通和经验共享,推动了三地知识产权事业的共同发展。
“知识产权应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的桥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部门将围绕大湾区建设,探索开展大湾区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机制。例如,指导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商标审查协作广州中心)为香港、澳门商标申请人提供便利化服务,支持该中心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开展商标审查业务交流,推动提升三地商标注册便利化水平。
与此同时,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将探索建立开放的三地知识产权服务信息共享平台,鼓励三地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建立资源共享合作机制。此外,还将继续组织香港、澳门两地考试参加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并持续更新“粤港澳知识产权资料库”,服务粤港澳三地知识产权发展。
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今年1月,由粤港澳三方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共同在珠海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目前,该项赛事正如火如荼地在大湾区全面推进,预计将于6月份举办决赛。
近年来,广东加快建设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据统计,2018年,广东全省商标注册申请量、有效商标注册量、专利授权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连续6年保持全国第一。
如何进一步推进大湾区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和运用?对此,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要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合作,加强知识产权对外合作交流,增强大湾区知识产权品牌国际影响力。例如,联合港澳办好“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品牌展会;支持三地知识产权交易机构开展交流和主题研讨,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商用化联盟,合力促进知识产权国际贸易。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王聪 通讯员 粤知宣
统筹:吴哲 郑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