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如何打通民企融资 “最后一公里”?

完善激励机制、厘清“免责边界”、构建小微企业融资商业可持续性

2019-02-18 06:36 来源:南方网 陈颖

  如何进一步完善机制,让基层分支机构“愿贷”、让基层员工“敢贷”;如何创新手段,让民企服务构建商业上的可持续性,让银行“能贷”……

  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要求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重点解决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的问题。这也是广东各大商业银行行长的跨年命题。

  民营经济大省广东如何疏导机制,打通民营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如何切实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南方日报记者带着问题调研发现,打通民企融资“最后一公里”,既离不开宏观层面顶层设计、中观层面金融机构的激励考核,更离不开微观层面激发具体信贷审核人员的内在积极性。

  广东在行动▶▷构建银企命运共同体

  去年10月下旬以来,围绕民营融资的各类政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广东省也快速响应。11月8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民营经济十条”;广东银保监局筹备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推动广东银行保险业真正树立起“银企命运共同体”意识;人行广州分行联合广东银保监局启动“访百万企业助实体经济”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项行动。

  作为服务民企融资的主要力量,广东银行业迅速行动起来。农行广东省分行行长朱正罡透露,该行第一时间组织民企融资调研,并很快制定出一系列支持民企融资的具体思路和办法。除此之外,自去年11月份以来,各家银行机构也纷纷“出招”,强化对民企的信贷支持。

  对于民企而言,融资政策落地离不开商业银行具体信贷审批人员——从政策到民营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决定了政策红利能否精准抵达民企手中。

  广东银保监局筹备组组长裴光表示,广东银保监局从制度到落实两个维度入手,积极推动和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真正树立“银企命运共同体”意识。

  来自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数据显示,在各项政策措施作用下,广东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量降价成效显著。截至去年12月末,广东民营企业贷款余额3.89万亿元,同比增长11.4%,比年初增加4718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增量的61.8%;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364亿元,同比增长29.6%。

  破解“不能贷”▶▷小微融资须实现商业可持续性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个老问题。一位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曾表示,从贷款不良率看,大企业1.19%,中型企业2.55%,小微企业3.39%,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是6.46%。商业银行资本成本是2%—3%,运营成本是2%左右。这意味着,贷款给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保本至少是10%。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加大民企融资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实现金融机构商业上的可持续性。当前,符合小微企业发展特征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有待构建。金融机构也基本尚未建立针对小微企业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这导致小微贷款经营风险偏大。

  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广东部分银行已尝试创新管理机制,针对民企制定新标准制度。如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按小微业务在综合绩效考核的权重占比考核经营行,在二级分行班子评价体系中增加“普惠金融业务”专项评价,将加大小微融资“号召”变成了“刚性”约束。同时,部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民营企业的信贷审批效率。

  董希淼认为,要破解“不能贷”的问题,在风险防控方面,应构建匹配民营企业风险特征的审批机制和风险控制手段。在绩效考核方面,对民营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实行差异化考核,适当提高其不良贷款容忍度。

  破解“不愿贷”▶▷实施中长期穿透式考核

  事实上,考核激励机制的不健全恰是制约银行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多位银行人员在调研中提到,现有的考核激励机制,从事民企业务的员工所付出的精力、所承担的风险远大于所享受的考核激励,这是基层银行、业务员造成 “不愿贷”的主要原因。

  “改善激励机制”成为破解的关键词。裴光在采访中表示,应将监管考核目标达成与享受免税优惠政策挂钩,提高银行利润留存;推动银行针对民营和小微企业业务特点,优化绩效考核机制,激发业务人员内生动力。

  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庞辉建议,可考虑在当前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情况下,支持银行通过多种方式补充资本,在信贷考核方面给予银行更大的空间,给予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力度较大的银行更多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支持。同时通过实施中长期穿透式考核,引导分支机构减少短期行为,提升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近期看,“正面激励”政策正在不断加码。如在资本金补充上,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政策暖风下,永续债等新型银行资本补充工具发行已经提速。

  破解“不敢贷”▶▷设立尽职免责正负面刚性清单

  朱正罡认为,破解“不敢贷”“不愿贷”要落实提高对小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为此,广东银保监局明确要求各家银行建立可操作的授信尽职免责“正面清单”和容错纠错制度,提高民营企业授信业务考核权重。一家国有大行普惠业务部负责人表示,目前该行已进行相关规定修改,完善授信尽职免责制度。

  一家国有大行相关负责人建议,当务之急是尽快设立尽职免责的正、负面清单。明确信贷投放过程中的主、次要责任,对于关键程序等合法合规性问题,进行从严管理;而对于风险影响不大的流程性问题,予以从轻或免予问责。

  除了完善容错纠错和尽职免责机制,针对民企风险相对较大的特点,银行人士及专家认为,改善民企融资环境不能仅靠银行等金融机构。董希淼认为,要进一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的小微信贷担保体系,改善风险补偿环境,构建针对小微企业的征信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提升小微企业的信用基础水平,改善小微金融的信用环境。

  记者观察

  厘清信贷“免责边界”消除后顾之忧

  从宏观政策到具体配套措施的落地,民企融资环境的真正改善,离不开银行执行及具体信贷审批人员的落实,他们构成了从银行信贷到民营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若不能解决终端的内在动力,政策红利抵达民企手中将打折扣。

  因此,要助力民企翻越“融资高山”,既离不开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中观层面金融机构的激励考核,更离不开微观层面激发具体信贷审核人员的内在积极性。其中,中观层面要解决金融机构的内在动力问题,打消金融机构对民企信贷顾虑。微观层面要建立民企信贷尽职免责制度,尤其是要厘清民企信贷的“免责边界”,消除其后顾之忧,真正打通信贷从金融机构流动到民企手中的“最后一公里”。

  案例

  广东银保监局:打造“银企命运共同体”

  为了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真正树立起“银企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广东银保监局从六个方面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加大民企融资服务,具体包括:

  一是坚持公平原则。同等条件下民营企业信用贷款准入标准不高于其他企业,信贷审批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平,适当提高民营企业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比例。

  二是为民企“量体裁衣”“雪中送炭”。由“坐商”转向“行商”,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民营企业融资满意度;多方式、多预案帮扶民营企业化解风险、走出困境。

  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增强内生动力。要求建立可操作的授信尽职免责“正面清单”和容错纠错制度,提高民营企业授信业务考核权重。

  四是单列民企信贷额度提高民企信贷增量占比。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单列民营企业信贷额度,辅以量化监测,逐步提高民营企业信贷增量占比。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推动“僵尸企业”出清,释放更多存量资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五是推动民企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降。要求严格落实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压降目标,完善贷款定价机制。

  六是改进系统流程提高民企融资效率。增加授信户所有制类型标识,使民营企业服务质效可测、可评、可考核。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陈颖 实习生 陈影

编辑:李润芳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