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广东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科技创新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科研机制改革 激发自主创新活力

2019-01-28 06:30 来源:南方网 吴少敏等

  广东进入两会时间,代表委员齐聚广州,共商大计,畅谈发展。即日起,南方网推出“代表委员大家谈”栏目,每期聚焦一个热点话题,捕捉广东代表委员好声音,充分展现两会现场代表委员的履职热度和民生温度。敬请垂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今年一开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加快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于28日正式开幕。记者走访发现,代表委员热议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家表示,广东要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科研机制体制改革、加大企业创新普惠性支持、加速大湾区创新要素流动,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

  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引起了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议论。

  “这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政策极具前瞻性,非常契合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院长陆华忠说,此前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指科研单位将成果转让给企业,而现在把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取得的净收入,也视同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可留归自主使用。建议进一步强化对科技创新人才的住房等保障,更为有效地引才留才,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广东高校要提高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挖掘和盘活潜在科研资源,加大人才储备建设力度。”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农业质量提升、生态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的技术支持力度,强化岭南特色的文化保护与产业化运作的科技支持,强化农村功能开发、产业开发的科技支撑与建设。

  “科技创新除了本身的科研问题外,还与人才、资金、项目的创新发展分不开,这就要依靠机制体制的创新来解决。”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基础研究管理处处长董美玲表示,广东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政策打通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项目的成果转化落地提供了支持和渠道,有效地提高科研人员参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获得感。

  政策点对点、精准服务到企业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之一,科技创新将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的关键之一,是要有专注如一的工匠精神,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省人大代表、广东昭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凤仪认为,倡导工匠精神是佛山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民营经济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科技创新产业的跨越式转变。建议继续增加对各类科技研发创新的奖励,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持续弘扬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做成广东品牌,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省人大代表、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严伟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的科技产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诞生了腾讯、华为等一批优秀的科技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这些龙头企业的巨大带动效应,聚焦优势领域,持续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应。在引进和培育高科技企业的同时,要建立配套产业链,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一些小微企业,搞不清项目性质,可以获得哪些支持,如何申请项目资助。”省人大代表、深圳市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威建议,各级政府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十分可观,但一些小微企业对政策的理解存在不足。因此,小微企业需要加强对政策的解读,政策的执行方也需要点对点、精准服务到企业,让企业知道可以获得什么样的支持,也要让企业可以及时去申请。

  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要从科技创新中寻找未来广东支柱产业的方向,寻找未来40年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省人大代表、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孙志强说,下一个40年广东要继续当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火车头”,尤其需要注重培育和发展高质量的产业、人才和平台,在共性技术和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建议更好地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原创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基础和完善的金融体系等各方优势,协同创新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步伐。

  港澳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纷纷来广东办学或设立分支机构,大湾区建设加速科技创新融合。省人大代表、友邦保险(东莞)公司总监吴玉菁认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亟需加快形成以科技协同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使大湾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建议将“港深创新科技园”及邻近片区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试验区”,注重协同发展,以起到试点示范作用,同时创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吸引国际高端创新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际科技组织落户。

  “散裂中子源等大型科学装置的集群效应巨大,将会给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带来对标国际一流的大科学装置设施群。”省人大代表、广东(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张书彦说,东莞、深圳光明科学城、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协同合作,是我国在科学基础设施的重要布局。这让科研合作项目不再限于省内,要带着科研项目主动与国内乃至港澳的一线机构联手合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如果未来能够争取到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这对于珠江西岸的人才格局都是一个很大的完善和提升,从长远角度解决中山高水平创新发展问题。”在省人大代表、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看来,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风,珠江东西两岸的融合发展将迎来全新的格局,也给珠江西岸城市提升创新动能提出更高要求。建议通过机制创新,多方合作建设高等教育机构、研究院、实验室、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设立香港、澳门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进一步提升中山乃至广东的科创能力。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吴少敏 胡良光 马立敏 徐勉 陈晓 汪棹桴 王雅铄 陈婉莹 梁涵 罗丽娟 见习记者 何雪峰

编辑:武海林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