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开放佛山:融入全球创新

2018-11-29 08:24 来源:南方网 赵越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机遇下,一张以佛山为起点的国际创新网络正在铺开。 戴嘉信 摄

  近日,广东省制造业协会等机构发布《2018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研究报告》,其中佛山的抢眼表现备受关注:佛山上榜企业总量达到109家,在21个城市中,直追深圳,高居全省第二名。从企业数看,佛山上榜企业比去年猛增了51家。

  面向全球开放创新的佛山制造业企业,用优秀的表现,证明着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强大的活力,也成为佛山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而孕育了这些企业的佛山,也是如此特殊:她在地理上不属于沿海地带,也不是传统交通枢纽。但四十年前,她把握住机遇,一路披荆斩棘、走向世界,闯出了一个普通地级市扩大对外开放的成功路径,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四十年前,佛山顺德容奇大进制衣厂成为国内首批“三来一补”企业。此后,佛山一次次走到了广东对外开放的“无人区”,在没有前人走过的路上先行先试。回顾四十年来广东对外开放的历史,佛山的地位不可替代。

  今天的佛山,以发达的实体经济闻名于世,工业总产值排名全国第六。迈进新时代,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机遇下,一张以佛山为起点的国际创新网络正在铺开。

  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佛山正在加快构建具有更强国际竞争力和自主性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佛山市委书记鲁毅说,佛山将着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广东建设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作出佛山贡献。

  向洋而兴▶▷从一间制衣厂到万亿级制造集群

  浩荡的珠江水系,起源于云贵高原,从广东奔腾入海。千百年来,珠江不仅冲刷出富饶的珠三角,也孕育了佛山人敢于开放的精神基因。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1978年,顺德容奇大进制衣厂与港商签订协议书,成为国内最早的“三来一补”企业之一。

  在百废待兴的年代,佛山率先扛起了开放的大旗,不断解放思想,打开新局面。

  国家级景区西樵山见证了那段历史。1981年10月,南海县政府在西樵山天湖举办了停办多年的龙舟赛,邀请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回乡过节观光,成功掀起了投资热潮。

  “山顶划龙舟”式的开放创举,折射着佛山人改革开放的勇气和智慧。四十年,一万四千多个日夜。在开放的大潮中,外来的资本、技术、商业模式逐步在佛山找到合作空间,一起点燃星星之火。

  实体经济是佛山的立市之本。而佛山对外开放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把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作为核心。

  1981年,佛山市无线电四厂与香港运高电子产品有限公司合资经营“佛山电子有限公司”,佛山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由此诞生。

  纺织、家电、食品饮料、电子、塑料、机械、五金、建材……一条条生产线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走向现代化。仅仅1980到1985年,佛山就从国外引进了各种设备10万台(套),生产线100多条。

  这是一段向洋而兴的历史。内地第一批彩釉砖生产企业、全国第一个以买方为主的技术市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佛山就屡屡创造了全国制造业的第一次。

  开放,赋予了佛山人民创造财富的机遇。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佛山全市工业总产值为24.02亿元,经济总量在国内城市之中名不见经传。而到2017年,佛山地区生产总值已经高居全国第16位,工业总产值达2.2万亿元,上市公司市值排名全国第七。

  开放,赋予了佛山不断深化改革的动力。早在1992年,由国家统计局等部委共同组成的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心就已将佛山评为“中国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之一。围绕吸引国内外经济要素进入佛山的需要,佛山不断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优化营商环境,成就了佛山改革先行地的美名。

  佛山市市长朱伟说,佛山要在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开放,赋予了佛山向特大城市成长的能量。改革开放之后,人流、物流等经济要素不断流向这座城市。佛山在敞开怀抱的同时,持续提升城乡建设水平。1982年,佛山常住人口为242万人,而2017年佛山常住人口已超过765万人。近期百度地图发布的数据显示,佛山人口吸引力高居全国第八位,领先众多省会城市。而佛山市下辖的五个区,均常年跻身全国“百强区”榜单。

  向上突围▶▷对外开放路上的三次跃升

  近日,佛山飞驰汽车宣布,明年3月,马来西亚的公路上将迎来首批佛山制造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这意味着,中国氢能汽车出口“零的突破”,已经由佛山企业完成。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四十年披荆斩棘,佛山对外开放的力度、层次、范围和形式都已经今非昔比。在这一过程中至少曾经发生过三次重要的跃升。

  受益于对外开放的佛山产业发生了跃升。产业从低到高、资源从有形产品到无形技术的变化不断上演。

  1985年,佛山市合同利用外资已经超过2亿美元。佛山市志显示,佛山市无线电厂的电容器、南海化肥厂的线路板、三水县的易拉罐都是当时引进的产品。虽然这些项目极大改善了佛山的产业面貌,但技术和价值仍然不高。

  而今天,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佛山推动对外开放的主要手段。截至2017年底,共有6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佛山投资116个项目,投资总额95.4亿美元。从新能源、新材料,到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佛山制造业在开放中创新,在创新中升级。

  在这一过程中,佛山追求的资源,从资本投资扩展到高科技人才、高层次技术。今年9月,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吕克·蒙塔尼在全球建立的首个国外实验室花落佛山。在此背后,佛山正在成为国际创新创业团队成果转化的新目的地。

  企业“走出去”的故事越来越多,这是佛山对外开放的又一次跃升。

  德国、日本、意大利、以色列……近年来,以美的集团成功收购德国库卡为代表,以佛山为原点,多个企业走出国门,将一批智能制造、先进装备等领域的企业收至麾下。频频“出海”的佛企,成为国际创新资源的整合者。

  印度、越南、坦桑尼亚、加纳……随着综合实力的壮大,科达洁能、伊之密为代表的一批佛山企业加快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生产基地,与当地合作共赢,迈开了建设跨国公司的全新步伐。

  佛山对外开放的合作形态,也发生了深刻转变。与佛山牵手的外来投资者,早已从投资生产线,扩展到参与建设面向全球的研发平台、产业园区、乃至会展平台。

  在佛山顺德,一所将牵手“欧洲麻省理工”亚琛工业大学建设的大学正在酝酿之中。根据今年4月签署的协议,佛山市政府将与亚琛工大合作,由亚琛工大组建专业团队,按照德国工业大学模式,合作共建高水平的“佛山理工大学”。这标志着亚琛工大在全球独树一帜的产学研协作方式将在佛山落地。

  “顺德是亚琛工大在中国找到的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它是出名的制造基地,能够提供很好的科研平台。”亚琛工业大学机床实验室主任罗伯特·施密特说。

  走进潭洲国际会展中心,该场馆从建设之初就牵手德国会展巨头汉诺威公司,展开深度合作,已经成长为佛山会展经济崛起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佛山的国际性工业会展,也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汉诺威米兰展览会(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国良说,每年在佛山举行的“互联网+”博览会已获德国官方支持,成为德国经济部在全球范围内支持的百个展会之一,“明年德国企业前来参展有望获得当地政府补贴”。

  拥抱湾区▶▷建设面向全球的三个“新环线”

  对外开放,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事业。

  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对于佛山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016年,佛山市委宣布,佛山将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对外开放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这一代佛山人的肩头重任。

  站在佛山市南海区三山片区看向广州南站,这座巨大的建筑触手可及。初到此地的人们,难以分清广州与佛山的边界。

  靠近广州南站,面积约93平方公里的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正在规划建设中。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三龙湾被佛山市委、市政府定位为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平台。

  以三龙湾为创新极核,佛山面向全球的创新网络正徐徐铺开。在这一网络中有三个全新的环线,将对佛山未来的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个新环线中,一环创新圈处在佛山内部。根据2018年初佛山公布的建设规划,一环创新圈以佛山一环及其西拓、南拓线等重要交通干道为基本骨架,拥有南三产业合作区、广东金融高新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和临空经济区等五大创新平台。

  当前,众多新兴产业项目正在涌入一环创新圈。佛山计划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科技创新圈,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之路。

  第二个环线将佛山包裹其中。今年9月、10月,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一条举世无双的大湾区交通环线悄然形成——从香港、澳门到珠海、深圳、东莞、广州、中山等地,完成一次环线式的通行仅需几个小时,堪称一条“黄金通道”。而拥有佛山西站、紧邻广州南站的佛山,已紧密融入到这条环线中。

  面对距离空前拉近的香港、澳门等地,佛山将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前不久,佛山提出将全面落实“香港+佛山”机制,鼓励佛山企业携手香港贸易、金融等优质服务资源,“并船出海”开拓国际市场,并争取尽快开通佛山至香港的高铁路线,打造香港—佛山1小时生活圈。

  今年10月,在佛山举行的中德工业城市联盟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德国汉堡市等城市正式加入联盟,联盟成员增加至41个。2016年,佛山发起组建中德工业城市联盟,目前已成为中德两国重要工业城市的国际合作平台。这一联盟背后,是佛山面向全球的又一条环线。

  围绕这条环线,以“出海”的企业为主力军,佛山计划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带头打造对外贸易投资平台,推动相关行业企业抱团“出海”。

  同时,佛山将加强对德、对欧合作,建设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园。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佛山瑞洲科技自主研发的智能切割设备。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高端视点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与投资研究室主任王海峰:

  佛山抓准三次全球化机遇

  闯出改革开放创新独特道路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佛山依靠宽松的政策构建了亲商的环境,牢牢抓住三次全球化机遇,闯出了一条独特的改革开放创新之路。

  佛山制造业基础雄厚、民营经济发达,构成这座活力之城最鲜明的底色。改革开放迈入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佛山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要求佛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认识自身优势的变化,找准未来发展定位。

  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其他城市相比,佛山的独特优势在于民营经济的勃勃生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佛山应继续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为大湾区建设谱写新的独特篇章。

  在对外开放中形成“三大经验”

  回顾四十年改革开放历程,佛山属于对外开放合作探索较早、较为成功的幸运之城。这还得归功于佛山对外开放创新的“三大经验”。

  首先,佛山顺应时代的变化,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与经济全球化的三次浪潮相契合。第一次是改革开放之初,第二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三次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佛山抓准这三次机遇,在改革开放创新方面走出了独特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培育出美的、碧桂园等多元化民营企业发展样本。另一方面,形成了顺德、南海等多种差异化发展模式。

  其次,佛山善于寻找和把握机遇,不断对标学习。佛山的第一个标杆是深圳。尽管享受不到经济特区政策,但佛山一直将深圳作为学习的标杆,着力营造开放的政策环境。第二个标杆是港澳,为佛山吸引和利用外资提供了政企关系的样本。第三个标杆是德国。通过对标制造强国与地区,佛山的发展视野与格局越来越高,逐渐形成适合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亲商的营商环境。

  最后,佛山还善于利用和发挥市场活力,尊重企业自身选择。1992年之前,佛山更多地通过“放水养鱼”的模式,大胆放权,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只要有利于市场竞争、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佛山各级政府都会积极努力地去落实。

  这种服务企业的良好施政习惯,蕴含着历届佛山政府对于机遇的敏锐把握与良好的政策理念。过去四十年中,很少有地方政府能做到佛山这样“持之以恒、不忘初心”的地步,这也是值得思考和推广的重要经验。

  最大底牌依然是民营经济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佛山政府多次强调要重振改革开放精神,不断总结经验,继续探索改革创新新举措。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佛山发展模式和经验逐渐受到外界关注,这也帮助佛山政府与企业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视野、更深的层面进行全面反思和政策调整。特别是在国内经济换挡减速的大背景下,佛山市区镇三级政府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宏观政策环境变化,在复杂环境中找准自身定位,塑造新的优势。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全面展开并推向深入。对标香港、澳门以及大湾区其他城市,佛山最大的底牌依然是民营经济。

  不同于其他地区民营企业“小富即安”的心态,佛山民营企业保持着“持续创业、不断进取”的激情。对佛山的企业家来讲,创立企业生存下去是一次创业,做大做强走向世界是二次创业,成为具有技术品牌文化的全球500强是三次创业。佛山企业家这种“三次创业”的精神,在全国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因此,佛山传统制造业能够孕育出美的、碧桂园这样千亿级全球500强企业,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佛山要在大湾区建设中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担负新的历史使命,继续保持自身独特优势,就必须支持更多的民营企业做强做优走向世界。目前,很多佛山企业处于第三次创业初期,对技术、质量、人才、品牌和企业文化有更高的要求。

  应该看到,佛山已有不少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但技术、质量、人才、企业文化仍需进一步提升,才能在大湾区建设中走在前列。这既要求企业更好地对标全球科技创新型企业,也要求各级政府对标科技创新型经济体,大幅度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同时,在政府层面,佛山应该向德国学习,提升服务效率,优化营商环境。

  ■样本解读

  建设中德工业服务区 打造对欧合作大平台

  在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方面,对德对欧合作是佛山的重中之重。在国内,不乏城市作出近似的选择;却很少有城市能像佛山一样,在中心城区高规格建设一个对德对欧合作的重大平台。

  2011年,佛山市提出在佛山新城建设中德工业服务区。次年,中德工业服务区被广东省委、省政府列为省重点建设的六大重大合作平台之一,并作为中德两国面向未来的合作项目,写入中德两国签署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双向投资的联合声明》,由此跻身国家级合作层面。

  经过多年建设,中德工业服务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今年10月,中德工业城市联盟第六次全体会议在中德工业服务区举行,来自两国的9个代表城市共同探讨工业城市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类似这样的中欧对话不断上演,中德工业服务区正在成为中欧城市的常态化交往平台。

  推动国际经贸往来、创新合作是中德工业服务区建设发展的落脚点。今年4月,在德国汉诺威工博会期间,佛山组织60多家企业、超200人的代表团赴德国开展经贸交流活动,共有6个中德合作项目签约、5个项目现场推介、9个细分领域精准对接。

  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让中德工业服务区成为新兴产业项目的热门落脚点。今年,中德工业服务区管委会聚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军民融合、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积极推动新兴产业招商,截至目前引进项目12个,投资总额近38亿元。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