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2018-06-06 06:35 来源:南方网 吴哲 刘倩 陈晓 谢庆裕

  

  今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湾区不同的独特安排,既带来了亟须创新突破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潜力与多样化的可能性。如何促进粤港澳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便捷流通,成为三地必须共同努力攻克的难题。

  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部署开展的“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九大课题之一。

  回顾去年以来,特别是自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以来,围绕基础设施、市场一体化、国际科创中心等七大重点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互联互通▶▷

  基础设施建设连接大湾区未来

  5月25日上午,虎门二桥建设再传捷报:被誉为“世界第一跨度钢箱梁悬索桥”、跨径达1688米的坭洲水道桥顺利合龙,至此虎门二桥两座超千米级主桥均顺利贯通。虎门二桥项目向2019年上半年通车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内地与港澳交通联系,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内容。近年来,三地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形成。特别是几项跨境工程的开通,不仅有助于区域建成功能完备、及时可靠、通关便利、流转顺畅、经济高效、海陆空并进的门户和枢纽,也改变了粤港澳大湾区内居民的时空概念,区内“一小时生活圈”的愿景照进现实。

  2017年的最后一天,历经14年筹备、建设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亮灯、具备通车条件。“港珠澳大桥打通了三地互联互通的‘任督二脉’。”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罗仁坚表示,港珠澳大桥将实现香港与珠三角西岸地区的无缝对接,并且对接京珠高速、西部沿海高速等交通主干道,使其交通通达性跨越珠江西岸地区,向西延伸至中国西南,从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通道。

  今年4月1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始试运行,距离正式开通的脚步越来越近。此前,广深港高铁广州南至深圳北段102.5公里,已于2011年12月26日通车,目前日均发送旅客14.3万人次,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线路之一。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后,将在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等城市间搭建一条大能力的铁路客运通道,大大增强经济协作和经贸交流。

  4月26日,广州白云机场T2航站楼正式投产,白云机场以“三条跑道、两座航站楼”的大体量展开全新双翼,开启了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发展新征程,预计今年吞吐量将突破7000万大关。同时,白云机场以第四、第五跑道和三号航站楼为主体工程的三期扩建工程已开展预可行性研究工作。白云机场、香港机场、深圳宝安机场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辐射全球的国际枢纽,再有珠海机场、澳门机场、惠州机场以及佛山机场等大中小型机场错位发展的多机场体系,以及规划新建的珠三角新干线机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空港群已现雏形。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海陆空对外通道基本成网,各种创新生产要素进一步加快自由流通,推动产业升级。

  机制创新▶▷

  深化自贸区改革开放打造大湾区合作示范区

  日前,《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出台,官方首次明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

  5月11日,位于广州南沙自贸片区的小马智行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截至目前,南沙已搭建四大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平台,引入了小马智行、同盾科技、零氪医疗等32家领军企业,加快打造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在南沙“1+1+10”产业政策带动下,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连续两年翻番;广汽丰田第三生产线正式投产,带动形成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型金融蓬勃发展,目前已集聚金融类机构3770家,比自贸片区挂牌时增加30倍,并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飞机租赁集聚地。

  “要创新大湾区科技合作机制,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说,随着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粤港澳联合创新资助计划、地方创新券和科研经费跨粤港澳三地使用等举措落实,大湾区产业将迎来发展加速度。

  5月17日,横琴自贸片区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敲定”战略合作,将围绕云计算、政务民生服务、城市治理、电子商务等领域,推动横琴产业发展,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其中,阿里云将携手大横琴科技公司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中心,助力横琴打造国家级双创产业生态和双创基地。目前,该区重点发展商务服务、休闲旅游、科教研发和高新技术等现代服务业,注册企业已突破4.58万家。

  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外商投资“一口受理”升级版等标志性、突破性改革成果有力释放了市场主体活力,为全省全国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探路。

  目前,前海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占比已达95%,特别是累计注册金融类企业6万家,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金融相关服务机构5万余家,成为全国最大的新金融、类金融机构集聚地。

  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广东自贸区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国际贸易新业态、推动金融服务业快速集聚、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等多项举措,截至2017年底,区内累计新设企业21万家,新设外商投资企业9639家,实际利用外资128.5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设立企业226家。

  依托相对高端的产业发展基础,广东自贸区正率先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深度合作探路。

  协同共治▶▷

  建设绿色低碳湾区

  23个站点分布在广东珠三角和香港、澳门三地,公众点击地图上的对应蓝点,每个站点都可以查询6种污染物浓度和空气质量指数,逐小时数据以及日平均数据都一目了然。

  “过去十多年来广东与香港、澳门等地在污染联防联控、环境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密切而有效的合作。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就是显著的成果之一。”省环境监测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事实上,2002年粤港共同发布改善珠三角空气质量联合声明,开启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联控先河。2005年建成并运行我国第一个具有区域代表性并与国际接轨的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从2006年开始,每年分别发表半年和全年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报告。2014年9月该网络的空气质量监测范围扩展至粤港澳三地。

  粤港澳三地一衣带水。一直以来,广东用最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制度、监管措施保护东江,截至2017年12月,累计对港供水240亿立方米,相当于搬运了1个半洞庭湖的水。

  粤港澳三地海域相连。近年来,粤港双方不断推进海洋环境管理合作,开展渔业管理、中华白海豚保护、水产养殖和赤潮预警监测等事项合作,共享互通监测数据和技术。设立粤港海洋环境管理专题小组,建设应对海漂垃圾通报警示系统,严厉打击海上非法倾倒垃圾行为。

  去年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提出,要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建设绿色低碳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不但要打造成产业结构优化、创新发展的区域,也要打造成生态环保最优的湾区,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厅长鲁修禄说。

  目前,粤港两地已签署《2016—2020年粤港环保合作协议》,建立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共同制定两地减排目标、开展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监测、控制船舶排放。

  “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功能上要实现‘错位’的话,那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就必须要实现‘协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大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在于构建一套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和深度的合作网络,并在目标、规划、政策、标准上做到“协同共治”,以此打造优质环境共同体。

  随着粤港澳三地环保合作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天蓝水清、绿色低碳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亮丽名片。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吴哲 刘倩 陈晓 谢庆裕

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