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奔腾珠海:从拱北口岸到港珠澳大桥

珠海

2018-06-05 06:50 来源:南方网 曹斯 陈捷生 林郁鸿 梁涵 曹丹龄

  平静的伶仃洋海面上,港珠澳大桥犹如一条彩色的巨龙横卧其间。即将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将为粤港澳三地合作打开新的空间。全媒体记者 张由琼 张梓望 摄

  解读广东改革密码

  花开盛夏,阳光璀璨。珠海拱北口岸广场人头攒动,“珠海经济特区好”七个大字熠熠生辉。

  这七个大字,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1984年首次视察珠海时给“襁褓中”的珠海经济特区的肯定、鼓舞与鞭策。

  40年来,这个珠江西岸的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中奋勇前行。拱北口岸从当初的一个渔村小关口,一跃成为“全国第一大陆路口岸”。

  从拱北口岸向东眺望,雄伟的港珠澳大桥飞跨伶仃洋。这座“世纪大桥”把港珠澳连为一体,三地人流、车流、资金流、信息流将愈发畅通。随着港珠澳大桥即将通车,加上大湾区、自贸区、自创区建设等国家政策优势交汇叠加,珠海历史性地站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连接点,吹响了“二次创业”的号角。

  改革开放的浪潮,奔腾不息。奔腾珠海,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也靠改革开放赢得未来。

  敢闯敢试

  新特区为改革开放而生

  每年出入境客流超过1亿人次、单日客流量最高达44万人次、单票货物通关时间只要5分钟……如今,珠海拱北口岸已是全国乃至全亚洲最繁忙的旅检口岸。

  而40年前,珠海还是一个小渔村,被指只有“一条街道、一间粮站、一间工厂、一家饭店”。

  1980年8月26日,《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由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通过。正是那一年,珠海360余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上划出了一块6.81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新生事物,无先例可循,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

  “这件事你没有做过,我也没有做过,大家都没有做过,所以不可能按老章法办事。相信你会大胆往前闯的,省委也一定支持你。”当时主政广东工作的习仲勋同志这样勉励赴珠海任第一任市委书记的吴健民。

  这是一条新路,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更要有开放、实干、创新的精神。与港商的首次合作,便给特区建设者们上了重要一课。

  曹光彪有着“香港毛纺大王”之称,是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澳门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在特区还在筹办的时候,他就带着足够的胆识和眼光来了。他提出在接近香港或澳门的地方投资开办一间现代化毛纺厂,由内地负责提供土地,香港永新负责提供机器设备、厂房图纸和人员培训。

  这个大胆的想法成为现实。1978年11月,香洲毛纺厂开始在珠海动工建设,翌年11月正式投产。开业剪彩当天,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记者闻声而至,将香洲毛纺厂称为“中国试办经济特区最早的花朵”。

  然而,工厂投产初期,问题和矛盾暴露出来了:产品质量合格率仅为87%,投产第一年的月平均产量仅完成生产指标的58.8%。珠海方面多方了解诉求、化解矛盾,毛纺厂全面停机整顿。经过整顿,月产量增长18.8%,劳动出勤率达到99.8%,设备利用率平均每天90%。外商评价其产品已经达到港澳地区的先进水平,超过了韩国和台湾地区的产品。

  吴健民曾在其《创办珠海特区五年的回忆》一书中回忆:特区之特,重在解放思想,重在直面问题,“学费是愿意交的,但是,我们也不放弃探求一条少交学费或者不交学费的路子。”

  很快,与曹光彪一样触觉敏感的澳门商人吴福也来了。1979年的珠海没有一家像样的酒店,仅在拱北有一间侨社,在香洲有一间招待所。吴福即与珠海方面接洽,希望把国外先进的酒店管理经验引进国内。

  当年,国家还未制定有关中外企业合作经营方面的法律法规,珠海率先采用“我方提供土地,外商负责资金”的合作经营方式,引进外资兴建涉外宾馆——石景山旅游中心,正式拉开我国中外合作经营的序幕。酒店正式开张营业的第一季度,便获得纯利润70多万港元。

  港澳商人在珠海的大胆尝试,让这个渔村散发出开放的气息。作为祖国大陆的“南大门”,与澳门仅一墙之隔的拱北口岸,感受到的变化最为直观。在拱北海关有着近30年海关旅检工作经历的郭蕾回忆:“一到大忙时节,旅检现场就像火车站般人山人海。”

  彼时,海关检查采取“人人过筛,件件开包”细查细验的方式。面对“国门”打开后的人如潮涌、货如轮转,老办法难以为继。为方便旅客合法进出,从珠海拱北、深圳罗湖等口岸开始,中国海关对旅检监管制度进行了数次重大改革,让旅客在内地与港澳之间顺畅穿行。

  拱北海关的改革,更让全球看到了开放的珠海。1980年,划归海关总署直接领导下的拱北海关,开始承担具有历史意义的任务:对特区需用的进口物资实行优惠税制。

  优惠税制成为搞活特区经济的第一根杠杆,从进口物资到投资实业,三资企业在特区扎根结果、开枝散叶,从形成产业链、引进高科技产业,开放的珠海经济特区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1980年,是珠海经济特区的起步之年。新特区为改革开放而生。珠海一系列“首个”“首办”“首创”“首推”成为这一使命的注脚,凝聚了建设者敢为人先、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担当。

  在大力招商引资、推动发展的同时,珠海却坚持“只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项目,有污染的一概不能进入”。这一思路使珠海成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典范城市。当污染逐渐成为一种城市病,她留住了珍贵的“珠海蓝”。

  从珠海拱北等口岸开始,中国海关对旅检监管制度进行了数次重大改革,方便旅客通行。图为拱北口岸广场。全媒体记者 张梓望 摄

  甩掉包袱

  小平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

  今天的拱北口岸广场,人流如织。在和煦的阳光下,广场上“珠海经济特区好”七个大字熠熠生辉,不时有旅客在此合影留念。

  许多人不知道,这七个大字对特区开荒者而言,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1984年,特区发展进入了第五个年头,一系列改革和建设都在加快推进。但是,由于改革要破除原有的体制机制束缚,在探索过程中也不断面临新问题、新挑战,社会上对试办经济特区出现了不同声音。

  当年1月,在特区发展的关键时期、艰难时刻,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来了。

  《珠海市志》中的《邓小平两次视察珠海纪实》一文提到,中午时分,车子直奔新落成的珠海宾馆。午宴在翠城餐厅举行。考虑小平同志来珠海视察,机会难得,大家都希望他能给珠海题词鼓励,并把提请题词的任务交给宾馆负责人张倩玲。午宴开始前,张倩玲就准备好笔墨、宣纸和写字台。待小平同志坐定后,时任珠海市委书记吴健民紧挨着坐下。趁还没有上菜的间隙,张倩玲轻轻走过来,低下头轻声地在小平同志的耳边说:“请您给我们珠海题词留念,好吗?”小平同志抬起头来,思索着,随后,缓缓地说了一句:“哦,你看写什么?”吴健民一听,知道小平同志已答应了题词,马上说:“对珠海经济特区评价之类的话……”

  小平同志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点点头,随即站起来,健步走向旁边摆着宣纸、笔墨的写字台。他拿起笔,思考片刻,蘸墨挥笔,“珠海经济特区好”七个大字跃然纸上。在场的同志深受鼓舞,报以热烈的掌声。

  “‘珠海经济特区好’的题词,是他对中国创办经济特区决策在经过四五年实践之后的又一次肯定,也是他对珠海特区建设的鼓励。作为特区‘拓荒牛’之一,我感到一丝欣慰。”多年以后,吴健民在口述史《创建珠海特区的甘苦岁月》一文中如是说。

  这七个大字,极大地激发了特区建设者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激情和勇气,使他们甩掉思想包袱,全力投入到改革开放的事业中。

  数据显示,到1985年底,珠海共有140多家企业相继诞生。随后,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丽珠制药、凌达压缩机、佳能代工厂等一大批外资、合资、独资企业落地生根,格力电器等一批如今依然响当当的本土品牌企业也孕育而生。

20世纪80年代初,石景山旅游中心建成,系珠海率先引进外资兴建的涉外宾馆。李志均 摄

  解放思想

  首开全国重奖科技人才先河

  “老人家就是路过这里,指着窗外说‘过去这里是一条石头铺的小路……’”省委原常委、珠海市委原书记梁广大曾对南方日报记者回忆起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久久不能平静。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特区发展的迷思再次涌起。

  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第二次视察珠海,并就改革开放的诸多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要讲话,为特区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了珠海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大业的信心。

  那是1992年,又一个春天。1月23日上午,在深圳蛇口,邓小平登上拱北海关902快艇,目的地是珠江西岸的另一个经济特区——珠海。

  “轮到我汇报时,我说,小平同志,你上次来珠海到现在已经8年了,珠海变化很大。你1984年来时工农业产值仅4亿元,现在增加到100亿元……”梁广大曾对南方日报记者回忆,正是在这艘海关快艇上,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特区思想应该更解放一些,胆子应该更大一些,步伐应该更快一些。这些论断成为了小平南方谈话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亚洲仿真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当得知公司研制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科技人员多是硕士以上学历,邓小平再次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在珠海的第5天,邓小平一行来到拱北口岸,登上粤海大厦最高处的旋转餐厅,眺望珠海与近在咫尺的澳门。在这里,邓小平说:“广东发展情况如何,影响很大,我们要用我们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但这有个过程。10多年的建设使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走下去。”

  南方谈话像一股清风拂向珠海,从思想和理论上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扫除了障碍。

  1992年3月9日,遵照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讲话精神,珠海举行了“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励大会”,在全国首次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

  珠海市原科技局政策法规科科长吴寿仁和许亚冰的回忆文章《科技重奖的背景和必然性》介绍,这种“破天荒”的做法让当时起草方案的相关人员心中不免忐忑,“有人说国家级的科技奖励不过一两万元,小小珠海有什么了不起,科技成果值得奖励上百万元?”

  梁广大后来解密,“百万重金奖励科技人才”是当时对小平同志汇报过的,也得到了他的赞成。这让珠海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和非议,使“科技重奖”之举掷地有声。

  那次大会,共5个项目获奖。110多万元的奖金,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可谓相当大的数额。如同平地一声惊雷,珠海“科技重奖”迅速成为国内外关注的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聚焦点,吸引了海内外一大批科技人员、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南下珠海。

  据不完全统计,在大会举行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珠海市科技部门就收到270多封合作开发科技项目的信函。在实施科技重奖的前3年中,共有2.3万名科技人员、8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要求到珠海,共吸引投资8亿多元人民币。

  正是这一年,史玉柱、求伯君、雷军、董明珠……这些被誉为“92黄金一代”创业者们来了。他们在珠海起步,在大时代的变革中发现机遇,收获人生的“第一桶金”,成为中国的创业英豪。如今,董明珠带领的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不仅成为中国首家营收破千亿的家电上市企业,也在世界舞台上擦亮了中国制造品牌,为中国制造代言。

  类似的创客筑梦故事,延续至今。

  2010年,博士张云飞怀抱创业梦想而来,创立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因为他的感觉是:“这里生态环境好,生活成本低,人才政策好,幸福感强。”

  短短几年,张云飞的创业团队先后推出世界第一艘环保无人船、国内领先的海洋调查无人艇、军用无人艇,并在伶仃洋深海兴建世界最大、国内首个无人船艇研发测试基地,培育无人船艇产业链,孵化全球海洋智能创新企业。

  他的创新创业故事,是珠海全面配置人才资源、优化创新生态的缩影。

  数据显示,2017年,珠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50件,居全省第二。

  近期,珠海又推出人才新政“珠海英才计划”“5年投67亿广纳英才”“人才先落户后就业”,向全球创新精英抛“绣球”,为特区新一轮大发展注入智力支持。

  书写新篇

  港珠澳大桥打开三地合作新空间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即将出台,港珠澳大桥通车日益临近,珠港澳三地间的沟通交往愈发频密。此刻的珠海,历史性地站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连接点,新的机遇扑面而来。

  在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之初,许多海内外的投资家、实业家曾兴冲冲来到这里,一看珠海是个“无机场、无港口、无铁路”的“三无”城市,转身离开。

  创办特区后,机场、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一连串决定珠海长远发展的“命运工程”与“奠基工程”相继建成。

  因为珠海的交通无法直接对接香港,只能隔伶仃洋相望,因此错过了不少发展机遇。为什么不可以在伶仃洋上修座桥?1987年底,在实地考察了世界著名的跨海大桥后,珠海方面提出建设珠海与香港的海上通道的设想。这座桥正好跨过伶仃洋水道,所以叫伶仃洋大桥。

  时移世易,当年的“伶仃洋大桥”的建设构想,如今已经升级为横贯于珠江东西两岸的港珠澳大桥。

  2017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平静的伶仃洋海面上,港珠澳大桥犹如一条彩色的巨龙横卧其间。当晚,大桥55公里的主体工程宣告基本完工,正式具备通车条件。港珠澳大桥将珠海与香港、澳门历史性地连接在一起,通车之后,珠海至香港的车程将由3个多小时缩短至约30分钟。

  “期盼很久了!”得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的消息,在珠海横琴创业的香港青年马颂新满脸兴奋,大桥将让珠江东西两岸联系更为便捷紧密,这意味着他公司的产品将迎来更大市场空间。

  横琴也华丽转身为澳门资本投资和澳门青年内地创业的首选。首批入驻横琴创业的澳门青年周云贤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他从美国留学归来,2015年被横琴创业谷的环境、扶持政策吸引。短短两年多时间,其团队由最初的10余人发展到100多人,平台年盈利超千万,促成海内外贸易额超过3亿元,成为珠澳电商领域的一匹“黑马”。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已孵化项目231个,其中多个项目均是澳门创业团队;在横琴注册的澳资企业1118家,落地的澳门产业投资项目28个。

  日前,横琴新区对外发布《横琴新区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并给予优胜团队研发费无偿资助的暂行办法》,宣布自今年起每年举办一届面向全球的创新创业大赛,每届评选出1支特级优胜团队,并资助1亿元无偿研发费用。

  新时代的横琴故事,是站在新起点上的珠海展现出的新风貌、新气象。

  如今,珠海“二次创业”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改革开放40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珠海将高举改革开放旗帜,重铸特区精神,再燃改革激情,在广东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新征程上勇当时代尖兵。

  大桥经济区建设已拉开序幕。横琴将与保税区、洪湾片区等实施一体化发展,为香港现代服务业“西拓”提供广阔腹地,打开粤港澳三地合作的新空间。

  打造“独角兽之都”的重要步伐已迈开。珠海计划重点建设全球前沿产业“独角兽”超级总部基地,推动“独角兽”企业的集群式发展。

  “利好消息让人振奋,改革的鼓点激动人心!”珠海“创客”四维时代董事长崔岩说,“企业走出的每一步创新突破,都与珠海特区的基因不无关系,我们的选择没有错!”

  从拱北口岸到港珠澳大桥,越来越多的特区新“拓荒牛”,正在书写新时代创新创业新篇章,为珠海特区“二次创业”注入强劲动能。


  ■亲历者说

  与珠海经济特区共同成长,珠海市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讲述独家记忆

  回望1984:“南山速度”媲美“蛇口速度”

  展望2018:“二次创业”续写特区精彩

  “我父亲是珠海县最早的建设者,也是特区初期的建设者。从懂事起,我对家乡的巨变印象非常深刻。”文博工作者杨长征,现任珠海市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1953年珠海建县时,他的父亲从惠州奔赴珠海,从此便在这座“渔村”扎下根来。杨长征也因此,一出生就与这座日后发生巨变的特区,相伴而生。

  “每次登上石景山顶,俯瞰特区山河巨变,40年的激情与岁月仿佛就在昨天。”2018年,珠海提出“重燃改革激情,推动‘二次创业’”,让这位“珠二代”心中有了更多的期待。

  “当年全家一个月电费才6角钱”

  “1953年,父亲记忆里的珠海,是一个小渔镇,吉大和拱北都还是农村模样。”杨长征说,当年父亲从惠阳县奔赴珠海,还是为了响应“去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创业”的号召。

  到了1979年,珠海撤县改市,家住香洲为农街的他清楚地记得,“家里就几个电灯泡,全家一个月电费才6角钱。”

  但一年之后,1980年,珠海吹响了兴办特区的号角,改变从此发生。

  “那些年,拱北宾馆、步步高大酒店先后落成。”刚刚在珠海市博物馆参加工作的杨长征爱好爬山,时常登上石景山顶向下俯瞰——山下特区仿如一个巨大的工地,空中吊车不停作业,马达声日夜轰鸣,城市建设加速,一幢幢高楼平地而起。

  彼时,珠海的每个创新举动,每个项目建成,都吸引着外界的目光,香洲毛纺厂、石景山旅游中心、珠海宾馆等的建成,受到了全国的关注。

  “1984年,小平同志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当时在政府工作的父亲分外激动,常在家里给我们念《南方日报》,我印象最深的是‘南山速度’一词。”杨长征说。

  “南山速度”指的是1984年小平同志第一次视察珠海后,特区上下燃起亢奋的建设激情——在珠海吉大,23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半年时间内就火速矗立起5座工厂、13栋标准工业厂房、25栋职工住宅楼等,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被命名为“珠海南山工业区”。

  这一“激情速度”,就是被当时的舆论称赞为足以媲美深圳“蛇口速度”的“南山速度”。

  珠海空气可以“罐装出口”

  全国的人才因此闻声而来。

  “1985年至1986年感受特别明显,那两年新建的住宅小区特别多,住的大多是外地干部、建设者,算是首批特区‘人才公寓’!”杨长征说。

  与此同时,人们生活也日益富裕起来。以杨长征为例,他的月薪提至163.5元,比一年前涨了两倍多。

  他所在的珠海市博物馆是当时珠海第一家博物馆,面朝珠海当时最宽的道路——九洲大道。杨长征每天上下班必经此处:“那时九洲大道建成不久,有些路段达到双向八车道,是全国最宽敞的道路,珠海当时也没有几辆车,简直可以飞飞机!”

  和杨长征一样,当时很多人对九洲大道的超前设计表示不解。不过,历史证明了当时建设者的胆识和魄力——这条贯通珠海东西城区的道路,目前仍是珠海最繁忙的主干道。

  这样超前的规划思维与胆识,是特区敢为人先精神的另一种体现。而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则贯穿珠海发展的始终。“当时流行一句话,说珠海的空气是可以罐装出口的。”杨长征说。

  如今,整洁的城市、干净的空气,也成为40年发展留给珠海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与特区相伴而生,杨长征也从一个青涩少年成长为珠海文博专家,经他手编校的珠海文史类图书已有20余册。

  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这位仍坚守在岗位上的“珠二代”,期待着“二次创业”的珠海,续写更精彩的篇章。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曹斯 陈捷生 林郁鸿 梁涵 曹丹龄

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