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供给侧改革成就“新深圳速度”

2017-12-08 17:59 来源:南方网 张光岩 向雨航

  近年来,深圳主动对接国家、广东省242项改革任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突破,生动诠释了“改革是最好的发展红利”。从“平均一天48件发明专利”的新深圳速度,到平均不到3天就推出一项制度创新成果的前海开发阵势,从向区级政府下放事权144项,到401万居民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改革为深圳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之源。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新时期深圳必须始终牢记中央创办深圳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切实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深圳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改革释放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

  行政改革

  简政放权打造“效率之城”

  走进深圳前海,塔吊林立,高楼拔地起,这片热土上潜藏的发展激情让人动容。近年来,前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以来,片区注册企业从5215家增长至2016年底的12.46万家。今年1—9月,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注册企业实现增加值1509.3亿元。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四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整体产业规模已经迈上千亿级。

  “制度创新比GDP贡献更重要。”前海管理局首任局长郑宏杰曾感慨。先行先试,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前海几乎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项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不仅影响着GDP,更影响着这座城市面貌的变迁。

  2012年,深圳福田区一所已鉴定为危房的小学在开学前开拆引发质疑,当时的福田区教育部门和建筑工务局互相指责对方耽误工程进度。各级政府每年都有很多工程项目,传统政府投资模式审批时间长、流程复杂、进度滞后。

  今年3月,福田区推出全市场化的代建制改革。代建制改革的核心是:政府投资引入高水平企业代建,提高项目建设品质。并通过代建合同设计厘清权责,创新引入商业保险等市场化风险管控机制,保障代建责任全过程履行和后期维修责任到位。实现“市场能做好的坚决交给市场去做,专业的事情坚决交给专业机构去做”。

  正如“代建制”的核心是相信市场一样,“简政放权”近年来成为深圳各级政府改革发展的“高频词”,在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列入年度改革计划。如今,旨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深圳市“强区放权”改革已步入深水区。

  “2016年,深圳市共向各区(新区)下放各项事权108项。”深圳市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0月,深圳又向各区(新区)下放公园管理、工程质量监管、公安消防及社会管理等事权。截至目前,深圳市今年已向各区(新区)下放各领域事权36项,去年和今年共下放事权144项。

  《深圳市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要点(2017—2018年)》提出,今明两年,深圳在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方面将持续发力,提出重点在投资项目建设、外商投资、科技创新、人才服务、教育医疗、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等领域,清理阻碍创业创新的审批事项,全面梳理企业办事、项目推进的流程,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能精简并联的一律精简并联,切实缩短审批链条和时间。

  针对“开个证明跑断腿”现象,开展“减证便民”工作,对基层证明类申请材料进行专项清理。“一枚印章管审批”,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工作要点》提出启动《深圳经济特区简政放权与行政审批若干规定》立法研究,总结深圳20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继续在全国简政放权改革中先行先试。


  市场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筑巢引凤”

  11月23日,第五届深圳自主创新百强中小企业颁奖大会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深圳经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首次突破1万家,达到10988家。仅2017年以来,全市就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0多家。

  从平安金融中心一路向西至前海,云集了平安集团、腾讯、招商银行、正威国际、恒大集团等商业巨头的总部大楼。加上总部位于盐田的万科和总部位于龙岗坂田的华为,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在深圳诞生,走向世界。

  为什么这么多“牛企”选择深圳?在深圳市电子商会执行会长程一木看来,一个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意义非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哪里的营商环境优、投资成本低、服务质量好、办事效率高,企业就会到哪里发展,资源就会往哪里聚集。

  现在在深圳,一家公司要取得营业执照需要什么程序?答案是只要有一台电脑,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企业注册登记、变更、备案等所有商事登记业务,经过1—3个工作日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营业执照。

  以前要跑5个不同部门取得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刻章许可证和社保登记证,现在只需由商事登记部门发放一张记载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创业者跑断腿”的不合理情况得到大大缓解。

  自2013年3月1日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以来,从全流程网上登记,到改前置审批事项为后置许可,再到“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登记以及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信用体系等,深圳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不断“加码”。商事主体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由原149项削减为11项,其余的取消或改为后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的有114项。

  随着深圳创业的制度成本不断降低,营商环境也得到持续优化,市场主体的活力不断激发。一大批有创业想法的人,不再受到繁琐手续的限制,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去。

  据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深圳市累计实有商事主体2619028户(包含分支机构),同比增长27%,其中企业1476846家,个体户1142182户。如果按深圳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深圳常住人口1137.89万人计算,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30户,每千人拥有企业130家,“创业密度”居全国首位。

  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执行会长、秘书长王理宗说,政府的商事制度改革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设立、运营发展,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如果规章制度过于繁复,就会分散创业者的精力,使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发展企业或创新。“深圳很多企业是处于供应链下游的小微企业,商事制度改革有效增强了它们的活力。”

  民生改革

  投入优质资源力补教育医疗短板

  11月28日下午,罗湖渔民村村史馆里,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的幸福渔邨长者生日会,寿星是渔民村40多位长者。玩游戏、唱生日歌、送祝福、分享生日蛋糕,寿星们与村里居民玩得不亦乐乎。

  在这些长者中,76岁的老村长邓志标是最高兴的一个,他没想到自己还可以来现场参加这次与老邻居们的聚会。原来,今年7月,原本因脑梗塞后遗症右边肢体麻木的邓志标突然又发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动更加不便了。知道老人每天只能躺在床上后,他的家庭医生、罗湖医院集团渔村社康中心全科医生赖东波立即帮他建立了家庭病床,每周上门三四次帮他针灸、推拿做康复,2个多月后,邓志标终于可以下楼走路了。

  “有家庭医生真好,有病痛再也不愁了。”邓志标感慨地说。

  像邓志标老人一样,深圳已经有401万居民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服务是解决当下中国医疗体系“顽疾”的重要一环,背后体现出的正是深圳医改思路的完全转变。

  众所周知,深圳民生事业最大的短板在于医疗、教育。为了“补课”,2013年以来,深圳以“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为主线,在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道路上念好“改”字诀,推行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打破医生铁饭碗,实行岗位管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整合基层医疗资源,推动医疗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医务人员和病患者的获得感。

  与医疗一样,深圳的教育欠账也很多。基础教育方面,深圳小学一年级学位2016年、2017年、2018年的缺口约达到3.6万个、5.2万个、7.7万个。高等教育方面,深圳在全国排在30名开外,高校数量与在校生规模偏小、办学层次和水平有待提高,与深圳的经济地位不匹配。

  为此,深圳近年来一方面新改扩建学校,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教育资源的增量。另一方面探索均衡发展的多种模式,加快缩小区域差距、校际之间的差距,实施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方案,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创新民办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民办教育优质课程发展……

  一座城市不仅需要优质的基础教育、高精尖的研究型高等教育,也需要职业院校去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于是,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方面,深圳“坚持开放式办学”,建设“没有围墙的大学”。

  今年9月,深圳技术大学(筹)首批226名新生正式开学。深圳技术大学是深圳市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建立的一所全新大学,与传统研究型大学不同,深圳技术大学以先进制造、高端制造领域的工科教育为主,重点培养本科、专业硕士层次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深圳的目标是要建成“适应城市高端产业发展需求、世界一流的应用技术大学”。

  不仅如此,人们印象中的“高等教育洼地”深圳,近年频频传出与大学有关的消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落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本科开始招生、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成立、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落户、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开学、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开建……深圳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通过医疗和教育改革,深圳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不断提升,家门口的学校多了,社康中心更好了。近5年,深圳新增中小学学位13.2万个、幼儿园学位14.8万个。新增医疗卫生机构1497家、病床17433张,逾六成居民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一串串亮眼的数据,正加速把深圳人对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美好向往变成现实。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张光岩 向雨航

编辑:李润芳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