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砥砺奋进的5年·广东篇】粤创粤新不停步

2017-08-30 10:39 来源:人民日报

  站在下一个5年的关口回眸打量,今日之广东,虽仍是面向全球的“世界工厂”,但早已不是当年“三来一补”的前沿重镇,更不再是低端制造的大本营。经过5年的砥砺奋进,广东已全面迈进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

  过去5年,广东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17%升至2.58%,接近创新型国家(地区)水平;研发人员规模突破70万人,长期保持全国第一的优势;拥有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接近2万家;《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占全国半壁江山,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2016年,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达634家,国家级孵化器达83家,孵化器总数跃居全国第一……

  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广东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从技术到成果,再从成果到产品,科技创新转化成经济效益这条长长的路,需要成熟的市场才能充分孕育。市场和产业历来是广东的固有优势。得益于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及社会资本的踊跃迸发,目前,广东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已达180家。这些机构犹如一剂强力催化剂,对接科技和市场,促进地方经济与企业主体的“化学反应”,为创新驱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创新驱动,实现发展动能转换。以深圳、广州为创新龙头,以珠三角各城市为产业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正推动广东产业迈向中高端。(贺林平)


    中国之芯全球四强

  创新亮点

  在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2016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1%,是全国平均水平(2.07%)的两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80.09件,达欧美日韩发达国家水平;《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9648件,连续13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名。

  “这是我头一次购买国产手机,这款手机使用软件、玩游戏都很流畅,续航时间也很长。”深圳手机“发烧友”小柯说的,是他手里的一款华为手机。“过去,我总觉得国外品牌好,但华为却给了我一个惊喜。”

  这款手机能让小柯眼前一亮,离不开它的“中国芯”。该机型所使用的手机芯片,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麒麟960移动设备芯片。

  “麒麟960是华为全球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协作、辛勤研发近10年的成果。”华为副总裁艾伟介绍。有了这块芯片,手机上网速度更快,拍照对焦更准,续航有保障,支付也更安全。

  早在2004年,华为就开始着手手机芯片研发,但直到10年后麒麟910的出现,才让华为手机芯片跻身业界主流。

  “曾经有段时间,外界对麒麟芯片的争议很多,但我们一直强调,坚持才有突破。”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执行官余承东说,“结果怎样,市场和用户会给出答案”。

  2016年,海思麒麟芯片的销量已超过1亿。根据第三方报告,截至2016年,华为海思已是全球安卓手机芯片四强之一。

  随着麒麟芯片的强大,这个来自深圳的手机品牌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追捧。2016年,华为手机出货量达1.39亿台,稳居全球第三,占据全球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的14%。

  “得益于旗舰产品的热销,我们在全球高端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余承东说。接下来,华为将积极布局未来智慧产品,勇于创新,力争率先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本报记者 吕绍刚)


    机器换人智造升级

  创新亮点

  在东莞,设立研发机构和拥有自主品牌的加工贸易企业,分别从84家、988家增长至1596家、2001家,“ODM(承接原始设计业务的制造商) OBM(代工厂经营自有品牌)”产品出口比重从40.8%提升至74.6%。目前,东莞已经拥有智能装备制造企业400多家,从业人员5.5万人,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60亿元,涉及数控机床、机器人装备等十多个行业;与此同时,传统制造业的比重则从2010年的22.9%下降到18.8%。

  走进洁净明亮的智能化车间,只见自动导引运输车送来各式材料,80多台蓝色工业机器人对材料准确识别后确定相应工序,数百台高精钻攻机床全自动运转,为数不多的工人在显示“红色警报”的机床前进行检测……这是广东东莞劲胜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无人工厂的场景。

  过去30年,代工企业在“世界工厂”珠三角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2014年以前,劲胜一直在做塑胶手机壳,占全球出货量的1/10。2015年以后,由于技术的变化和冲击,整个行业陷入困境。

  转型阵痛袭来,东莞劲胜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提议:“我们能不能转型升级、搭上智能化列车?”

  2015年开始,以借鉴世界标杆企业经验为基础,劲胜决定向智能制造方向进攻,并大胆选择国产化道路。目前,来自深圳创世纪公司的高精钻攻机床、华中数控公司的控制系统和华数机器人、开目软件公司的工业软件等,已在劲胜“嫁枝结果”,以国产智能装备、国产数控系统、国产软件为特色的智能化车间初具雏形。

  “以前,我们用的都是日本企业的数控机床设备,现在,我们整个车间都用自己子公司深圳创世纪生产的台群精机。2016年,这款数控机床设备全球销量领先。”王建说。

  如今,劲胜每年投入2亿元研发资金,已成为东莞智能制造行业标杆。2015年5月,工信部批准劲胜智能制造示范点开工建设。为打造智能制造生态产业链新高地,东莞要求全市把劲胜的智能制造示范线作为榜样。(本报记者 吴 冰)


    测霾神器填补空白

  创新亮点

  孵化器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效载体、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实施“孵化器倍增计划”,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截至2016年,全市孵化器已达192家,其中国家级21家、省级15家;国家级孵化器优秀数量全国第一。

  治理雾霾不必等风来。一款“测霾神器”能够监测空气质量,分析污染来源,精准提供对策,助力蓝天重现。

  “神器”名叫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其背后是一支来自广东的科研队伍。环境、药物、食品等事关经济发展和国民生命健康的领域,都离不开质谱仪。这样一款重要科学工具的生产研发,彼时在国内却是一片空白。

  2004年,怀揣“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的梦想,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工作的周振回到广州,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业质谱公司——禾信仪器。质谱仪研发的难度超乎想象,这条光荣的荆棘路,周振和他的团队走了整整8年。最困难时,公司账上只剩下2万元,一度陷入困境。

  转机出现在2009年。这一年,周振入选了国家“千人计划”,享受到政策支持。与此同时,广州市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提供了第一笔股权资金500万元,公司的燃眉之急得以缓解。

  走进位于广州科学城的禾信仪器研发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在使用一台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测试空气中的PM2.5成分。空气一穿过,仪器屏幕上快速地显示出多种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的变化信息。

  “没有质谱仪之前,我们检测空气的PM2.5污染源,不仅耗费巨资,而且时间长。”指着跳跃的质谱仪屏幕,周振介绍说,“现在,通过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分析污染物特性,1小时内就能精确地捕捉到空气中的污染源,从而精准施策”。

  “不仅如此,我们每研制成功一种质谱仪器,进口仪器价格就会随之降低。”周振笑道。禾信仪器的产品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还远销美国、俄罗斯和德国。

  如今,禾信仪器已在100座城市应用,用于监测空气中的PM2.5污染源,为国家治理环境节约上百亿元。(本报记者 郭舒然)


    风电伴侣助力节能

  创新亮点

  在广东,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成果迭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识。目前,广东每用2度电,就有近1度来自清洁能源。全省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42%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1%以上。2016年全年,广东共计消纳清洁能源电量约2515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8224万吨。珠三角煤炭消费总量从2010年8800万吨的峰值,下降到2016年的6520万吨。自2008年起,广东电网启动优先调度可再生及清洁能源,预计2017年非化石能源电量占比将继续上升。

  盛夏的太阳炙烤着这座小岛,温度计直指38摄氏度。在广东南澳县多端柔直金牛换流站进行高温特殊巡检的值班员苏晓艺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多端柔直”到底是什么?即便是电力专业毕业的苏晓艺,刚来的时候也摸不着头脑。“柔直”是一种能破解可再生能源波动问题的新生代技术,好比帮助风力发电渡过“难关”的“伴侣”。

  过去的台风季,迅猛的风电出力可能引起跳闸,“实践证明,柔直系统就像一个灵活的水阀,只要风电场送电量在允许范围内,就能消除狂风带来的波动,稳定输送清洁能源”。

  2013年底,该项目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首个掌握多端柔直核心技术的国家。

  在苏晓艺巡检的金牛换流站,3层楼高的巨型阀厅里1320个换流阀像巨大的钢筋编织网,源源不断将海岛上200多台大风车的风电输向陆地。老前辈告诉她,工程投运以来,已经接待了国内外近2万人次来访。

  数据显示,近5年来南方电网广东公司共计消纳清洁能源电量约94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75000万吨。同时,通过实施节能发电调度,该公司5年来共节约标煤超103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2763万吨。

  苏晓艺感慨:“很多人说我工作很枯燥,成天对着电脑和设备。我却觉得,我们的工作让广东的天更蓝、水更清,这便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了。”(本报记者 邓 圩)

 

编辑:郭昊奇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