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将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牛鼻子”,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和质量。(资料图片)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率先吹响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号角,启动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片热土蔚然成风。2016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9857家,总量居全国第一,比2012年增加了13000多家;不仅如此,如今广东以科技企业为主体的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居全国第一;2016年,广东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55558件,是2015年的1.5倍……五年来,广东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广东路径”上撸起袖子加油干,锻造出经济加速新引擎。昨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的知名专家评价,广东的发展模式正在快速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部分地区已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
出台政策体系,为创新营造黄金环境
营造创新的环境,需铺起政策的阳光大道。广东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上首开先河,2012年3月,广东推出了中国第一部促进自主创新地方性法规——《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
2014年6月,广东出台《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这是全国第一个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
广东将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牛鼻子”,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和质量。
2015年2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及系列配套实施细则。省有关部门出台了8个配套文件。其中,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投资及信贷风险补偿、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政府购买、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等政策措施均属国内首创。
如今,政策创新红利逐渐释放。记者从今年2月举行的广东创新驱动大会上获悉,2016年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8880家,比2015年增长了78.8%。其中,深圳、广州数量领先,分别达到8037和4744家;广州、东莞、中山等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实现100%以上快速增长。
筑起创新高地,形成区域协同联动新格局
统计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二,珠三角当之无愧是区域创新的“火车头”。
作为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广州不仅迎来了富士康、LG、思科,还牵手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科大讯飞、YY语音……一批互联网科技“大腕”也在穗加大布局。
2016年,在工业、商业和房地产等行业增长趋缓的情况下,广州天河区依靠金融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GDP总量达3801亿元,在全国三大科技强区中位列榜首。
目前,“千年商都”广州正朝着全球创新中心的目标狂奔。“未来广州一定是科技创新引领风骚之地。”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如此“点赞”。
“创新驱动发展,质量成就未来”已成为深圳新的城市精神口号。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深圳市正在实施的“十大行动计划”,囊括科研、制造、人才引进及未来产业布局等方面。
如今,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其他7个地市协同支撑也纷纷“冒尖”,“1+1+7”的创新“雁阵”逐渐成形,并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协同联动发展,建立创新高新区、专业镇对口合作机制,打造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协同创新平台等加速实现创新资源的流动与共享。
加大科研投入,企业建立创新平台成效显著
“东南西北中,创新到广东。”随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源源不断地注入广东,广东高新技术企业也迎来空前增长,数量跃居全国首位,企业孵化育成不断完善。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广东关键核心技术自给率达7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基本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内瓦总部日前发布公报指出,2015年广东的华为和中兴两家通信企业分别居全球企业国际专利申请量第一位和第三位,成为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创新上实现崛起的样本。
华为、中兴以及更多的广东企业在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加大,聚集效应形成。2016年,广东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752家,总量达19857家,跃居全国首位,进入培育库的企业约7500家,累计培育企业超过1.1万家。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达634家,跃居全国第一,提前实现倍增计划。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认为,广东五年来不断加大投入,着力打造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不但有广州的“天河现象”、深圳的南山区创新平台体系,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有49家,而且还拥有东莞散裂中子源、惠州强流离子加速器装置等7个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向晓梅相信,广东将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成为国际化创新创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