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情义、有定力、讲原则、敢担当的中国,必将为世界传递更多温暖与希望,为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信心和力量。”3月7日下午,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掷地有声。
100分钟,27个问题,王毅就中美、中俄、中日、中印等双边关系,缅甸局势和伊朗核问题等热点动态回答记者提问。
27个问题的共性是什么?在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及国际格局不断变化的形势下,中国如何调整策略?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独家连线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贵洪等国际关系、国际经贸、全球治理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进行解读。
中国抗疫国际合作有声有色
3月5日,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下起了小雨。当天生日的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亲赴机场迎接第三批中国国药集团生产的新冠疫苗。隔地中海相望,非洲大陆的许多国家最近也在陆续“收货”。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之下,世界处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格局都在不断变化,经济全球化根基有所动摇,国家间关系的重点也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正如王毅所言,过去一年,中国投入精力最大的是抗疫外交,坚持同国际社会守望相助。
“中国在全球抗疫过程中最重要的作用有两点。首先是以很快的速度控制住了国内的疫情,防控措施到位;其次就是我们把疫苗作为国际公共产品提供给世界,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张贵洪表示。
张贵洪认为,抗疫外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从而尽快地控制疫情。“抗疫外交主要不是为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而是落脚于国际社会的公共利益。当然,做到国家利益和国际社会公共利益的一致性,才是外交成功的象征。”
着眼欧亚大陆,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经受住了疫情和百年变局考验,取得新的显著成果。过去的一年,两国共同应对挑战,人民之间也相互协助、坚定守望。
“虽然出校门比较麻烦,但能感受到学校的疫情防控措施让我们更加安全。我也会给在俄罗斯的家人讲这边的疫情防控。”俄罗斯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克谢妮娅对记者说。
目光投向非洲,近120批紧急抗疫物资,向15个国家派出抗疫医疗专家组,已经并将向35个非洲国家及非盟委员会提供疫苗……当前,帮助非洲各国抗击疫情、复苏经济是中非合作的重中之重。
国与国之间的人文关怀和互助精神折射出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当代国家间守望相助、命运与共的携手合作。
中国坚定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记者会上,王毅强调,多边主义始终是中国的坚定选择,从未因时因事而变。
“多边主义的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它具有工具性,可以通过多边谈判与协商这样的政治和外交手段去解决矛盾分歧;其次我们要意识到多边主义具有的价值,协商体现了民主、平等、包容价值的同时也具备制度、法律价值。”张贵洪表示。
“我们认为,多边主义是旗帜,而不是幌子;是信念,而不是说辞。”王毅在记者会上坚定道。
诚然如此。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多边主义坚定的维护者和践行者。
2020年11月15日,RCEP历经8年长跑后终于撞线。8年来,在东盟领军下,中国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其中。
RCEP签订一个半月后,同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CAI)谈判。比起单一性的投资保护协定,CAI则更加全面。
“RCEP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投资合作奠定了新基础,更强调的是在市场开放、提升区域内贸易便利化水平及服务贸易等方面做出安排。相较而言,中欧投资协定除了市场准入、投资保护条款外,更主要的是在规则上实现了新突破,就是中欧双方接受了很多高标准的国际规则体系,其中有些规则和世贸组织未来的改革方向也是一致的。”霍建国说。
“多边主义取得胜利的关键是效用问题。”张贵洪认为,如果多边合作机制能够有效缓和全球性问题及国际威胁,自然会更受欢迎与支持。
此外,中国也始终坚持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多边主义合作。今年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加入了几乎所有政府间国际组织和500多项国际公约;超5万名维和“蓝盔”在各项行动中铁骨铮铮卫和平……联合国是多边主义的集中体现,对于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以及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中国一贯亮出倡导和维护的态度。
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底色
当被问及疫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时,“在这一年逆风前行,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王毅回答道,疫情阻碍了人员往来,但阻隔不了伙伴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投入和支持。
“疫情让全球化朝着绿色、健康、数字等方面转型,这也是‘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快速发展的重要背景,这不仅会对全球治理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在维护国际稳定发展方面贡献中国力量。”王义桅说。
深圳大学环孟加拉湾地区研究所所长戴永红长期关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重要先行先试项目和中巴合作的标志性工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遭遇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危险。因此,中巴之间的防务合作不断加强,也是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提供安全保障。”
“‘一带一路’是国际合作平台,是全球公共产品,因此可以借助国际组织的力量。利用工业、农业、教科文卫机构的专业化和现有规则帮助项目运行,同时也可以打消部分沿线国家在进行双边国际合作时的外交顾虑。”张贵洪倡导,中国可以考虑与国际组织合作共建“一带一路”。
“我们深耕‘绿色丝绸之路’,加强绿色能源、绿色基建、绿色金融合作,使‘一带一路’成为全球低碳转型和疫后绿色复苏的重要引擎。”王毅部长补充道。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全球性问题。“面对时代之问,保护环境不是可有可无的选答题,而是应全力以赴的必答题。”王毅说。
“中国在气候治理中主要从三方面发挥作用。首先是积极参与《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与实施过程;其次是我们从自身做起,例如最近频频出现的两会热词——碳达峰、碳中和也是中国在气变合作上的担当所在。国家自主贡献方案是《巴黎协定》中最为核心的制度之一。最后,中国同样通过自身经验积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与帮助,不仅是资源援助,还包括资金、人员培训、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张贵洪说。
【记者】钱明雅 龚春辉
【统筹】谢庆裕
【图片】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