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拾荒老兵的纪念馆,时长共3分55秒)
我是孙德山,生于1932年,沈阳人。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我是东北军区警卫二连的战士。美国就像一把火烧了朝鲜,烧到了中国边境。于是,我毅然参加抗美援朝,加入第一批志愿军。
孙德山
上战场前,我最放心不下家人。当时,我结婚成家不久,孩子才刚刚出生。前一年,16岁的我瞒着家人偷偷参军,两个月后家人写信,告知我母亲病逝的噩耗。她就我这么一个儿子,因为担心我的安危,天天哭,眼睛都哭瞎了一只,最后郁郁而终。
对家人,我充满愧疚和不舍。但没有国,哪有家。我只能含泪踏上抗美援朝的战场。那年10月,我随浩荡的志愿军部队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这一去就是五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咱们志愿军在装备上处于绝对劣势。
在朝鲜,我们志愿军可以说是克服了一切困难。到了冬天,气温就零下30多度,朝鲜江多,要是过江打仗,穿着的棉衣裳都得冻成冰。很多人都冻伤了腿,现在我腿的下半截是凉的,都是参战时落下的病根。可以说大家为了保卫祖国这种心情,真了不得。
更艰难的是,除了突如其来的严寒,我们还面临断粮的困境。朝鲜山区里都是土公路,没有哪条公路是好的,路还窄。运输线被美国打得像火龙一样,物资运不上前线,战士吃喝都成问题。
我们在战场上吃的是炒面,有时连炒面都吃不上,常常饥寒交迫。像是打得激烈的上甘岭战役,战士都被撵到防空洞里,物资补给十分艰难。
在朝鲜期间,我当过通讯员、警卫员,也做过驾驶员。白天运输常常会遭到打击,我们就改到晚上进行。车一到,大家都抢着时间卸货,卸不下来的话,美军会一个不剩地全部炸掉。卸完货后他们还要隐藏物资,巡逻检查。
我押运物资时走的都是坑洼泥路,既要确保物资及时运到前线,又得躲开敌人的炮弹。我曾将五车弹药安全地运送到前线阵地,因此立下三等功。
战场牺牲是常事,就咱俩唠唠嗑,身边战友可能一下就没了。大家都是十几二十来岁,你说不怕,那是假的。
有一次我押运完,在返程途中发生了车祸。朝鲜土公路又陡又窄,我们不慎翻下山沟,我的头被汽油桶砸伤,血流满地,是排长拼死把我从车里拽出来。后来,在朝鲜百姓的帮助下,我和战友才能活命。
除了头部,我的肚子上也有道深深的伤疤。肚子中弹后,我被送到防空洞做手术。防空洞里医疗条件恶劣,洞顶下直掉虫子,也没有麻药,就靠战友摁住我的手脚,强忍着痛,取出了弹壳。好在咱们的医生医术高明,不然我也回不来了。
敌机投的炮弹从头顶飞过,随时会落在我们的头上。有一次,美军飞机疯狂扫射,把汽车的大钢板都打了,也没打着我。我都觉着自己命大,能在那样危险到极点的地方,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
但我的团长朱德昌,在美军的飞机轰炸中不幸牺牲了。
那一天,国内运来粮食,汽车在临时火车站停靠。团长晚上带着两个警卫员去检查物资有没有损坏。没料到,空中传来轰鸣声,闪现巨大亮光,几架美军敌机发现了他们,围着车队不断投下冷弹。
冷弹爆炸威力特别大,能把眼珠都能震出来,他们仨都牺牲了。团长被震死,另外两名战友一个崩出肠子,一个炸得腿都飞了,四下都是飞溅的血迹……他们的遗体都是我亲手接过。一张白布一个袋子,就这样帮他们收殓。
团长在牺牲以前给过我一个干粮袋,当时物资紧缺,他看我没有,就送了给我。没想到这个干粮袋,成了他留给我的遗物。这些年,我一直好好保存。
那都是比亲兄弟还亲的战友,十几岁的年纪,前一秒还一起走着,下一秒就在面前血肉模糊。战友的牺牲更激起我们杀敌的勇气,我们都想为他们报仇,那一阵可以说是玩命拼了。
一提到牺牲的战友,我都会忍不住掉泪。我怀念战友的心情太深。很多人不能理解,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战场的日子,也不知道我们之间的情谊。
为了胜利,197653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牺牲了。当年参加抗美援朝的,大多是十几岁的小孩,哪里见过炮火连天的战场?说不怕,那是假的。但大家都是怀着远大的理想,为了保家卫国,前赴后继,毫不犹豫地走上战场。
在力量悬殊的处境下,我们志愿军战士顽强抵抗,战斗2年零9个月,彻底打出国威。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停战后,我又执行命令留在朝鲜帮助重建,两年后才回国。
说实话,我从没想过能安全回国。我幸运地从朝鲜回来了,而我许多战友却从此长眠异国他乡。
当年和我一起去的抚顺战友,叫做唐树超,在朝鲜西部的黄州牺牲。牺牲时,他的肚子被击中,肠子突露出来。70年过去,我还没有找到他的墓。
看见现在国家变得富强,人民生活变富足,我时常觉得欣慰。可惜,我的战友看不到这种繁荣景象了。
我的团长朱德昌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我几乎每年都会前去祭拜。我家在沈阳浑南区旧站村,距离陵园近30公里。每逢清明,我都会坐两个多小时的公交去陵园扫墓,只有这样做,我才会安心。
9月27日,中韩交接第七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这一天,我也去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迎接战友回家。
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那天,孙德山前去迎接战友回家
我在村里务农,退休后偶尔会参加一些抗美援朝纪念活动。可是后来,我发现很多年轻人并不太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
有一天,我穿上那件胸前别着勋章的军装出门,一个年轻人看到之后,上前指着勋章问我:“呦,这是在哪买的?”我听了之后很不是滋味,这是我们用血肉换来的荣誉,却被这样调侃。
孙德山正在整理军装
为了怀念战友,80岁那年,我想到要办一个抗美援朝纪念馆。
听到我说要办展馆,家人都说我疯了,个个都不支持。
办展馆是个大工程,我一个人要建,在他们看来就是个天方夜谭。他们说我一把年纪,退休金只有一千多元,没有资金来源,也没人帮忙干活,不应该折腾。
我不办,谁来纪念那些逝去的战友们?他们都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献出自己的生命,多伟大,我们下一代真要牢记。对咱们国家来说,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得跟上。如果不跟上,国家再富再强,人的水平没有不行。
一开始,根本就没形。我把屋外100多平方米的院子都腾出来做展馆,我和老伴就挤在十多平米的房间,够住了。
但办展馆不是说办就办,得费很大心血。为了攒钱,我开始去捡破烂。
工地、垃圾堆、河沟,都是我最常去的地方,只要有木头棍、塑料布、废铁桶、旧砖头,我就当宝贝一样捡回来,能用在棚上就用,不能用就卖掉换钱买东西。
只要有人告诉我哪里有建筑垃圾,我就会拿上我的大铁锤,差不多16磅的样子,蹬车过去。把水泥块敲碎,能砸出废钢筋来卖钱。虽然我右手有打仗留下的残疾,但还好能使上劲。以往天还没亮时,我就会出门砸铁。
我能哐哐哐地砸上一天,有时候干到天黑没回家,家人都担心得到处找,怕我出事。这样一天下来,能换出十来块钱。
建筑物料齐全后,我就自己蹬梯子,钉棚子,压砖头。展馆的房梁、棚顶遮雨的塑料布,都是我从外面捡来,再一块块拼起来。家人看我在梯子上爬上爬下,担心我摔着,只好也来帮忙。
弄完棚子后,我就开始收集材料,比如复印照片、材料等。我打听过,在我家这边复印需要一元钱一张,而在沈阳市内如果印得多,只要两三毛或五毛一张。所以,我都是坐公交车去市里复印材料,一趟能省十多块钱。
家人常叮嘱我,路上买个面条吃。但我舍不得,有吃面条的钱,还不如多印几张纸回来。我上沈阳从来都是不吃饭。
为了再现当年战斗的情景,我还会去抚顺市找人画画。从家到抚顺,来回上百里路程,我都不敢花钱搭车,推着小车就去了。骑了一整天才回来,累得腰酸腿疼。有时有机会出远门,我都会去当地市场找材料。再苦再累,看着展馆一点点成形,我心里高兴。
平时,我和老伴也是舍不得吃穿。吃肉太贵,我和老伴就一天三顿吃咸菜。吃得少没关系,当年在战场饿着打仗,不也过来了吗?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我还开了一片荒地种粮食,包括土豆、青菜、小豆、花生……到现在快90岁了,我还能每天去菜地干农活。
省吃俭用的孙德山和老伴常吃咸菜、窝窝头
孙德山走在前往菜地的路上
孙德山在自己菜地查看庄稼长势
起初那几年,我连出门穿的鞋都是人家给我的。别人去世留下的棉鞋我也要,不怕吉不吉利,能穿就行。这些年,外面有不少人议论我,说那么大年纪还去捡破烂。捡破烂不可耻,我为了我展馆搞好,我也再苦再累我也要这么做。
我每个月一千多元的退休金,捡破烂卖的钱,全投在展馆上了。就是这么东拼西凑,一点点把抗美援朝纪念馆建了起来。
十年过去,我的“革命历史及抗美援朝爱国教育馆”已经逐渐成型了。墙上四周贴满关于抗美援朝的照片,还有一些文字材料。展厅摆放了数十个玻璃展柜,摆放了抗美援朝时的衣服和物品,以及相关书籍等等。
孙德山正在擦拭展馆内的玻璃展柜
我从朝鲜战场上带回来的物品,也安放在这里。像是战友留给我的遗物干粮袋,美国飞机的牌子,还有打仗挖战壕用的小铁锹,我都很爱惜。
不少展品还是手工做的,展柜旁的几幅展现抗美援朝的战场画作,都是根据我的回忆,请画家还原的。虽然现在展馆看起来还有些简陋,但我布置得很用心,每天都会收拾干净。
孙德山向参观者介绍抗美援朝的历史
直到现在,我已经投入大概十万元,虽然花光了毕生积蓄,但我觉得值得。为了我死去的战友,我付出是应该的。
我不图名利,就是希望大家都能来免费参观,记住那段历史。
我的抗美援朝展馆,现在已经成了不少单位的爱国教育基地。职工、学生、幼儿园小朋友等都来过,一些老兵、游客也会慕名而来。我时常带孩子们参观,讲当年打仗的故事。
还有小学给我捐了8个凳子,还有4个桌子,还有小孩拿着东西到学校卖,完了捐点钱,咱们也很受感动。这小孩都能这样做,他不也是支持吗?我都记在心里。
活到现在,我现在耳不聋,眼不花。现在住院有报销,身体好着也不吃药,所以我这个心情还是挺愉快的。
我在展馆放了一本笔记本,专门给参观者留言,里面记下了他们参观后的感悟。大家写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不要忘记”。
现在国家强大,百姓生活变好,是来之不易的幸福。为了我们国家和人民,抗美援朝的先烈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国家作出很大贡献。没有他们,就没有今日的安定。我们下一代真要牢记。
我89岁了,有时候也会想,我要没了,展馆怎么办下去。但我看我的体格,还能活多几年。假如我不在人世,有纪念馆继续替我,给孩子们说当年烽火。
我相信,也会有人,替我永远怀念战友。
【南方日报记者】欧楚欣 曹嫒嫒
【摄影/拍摄】吴明
【剪辑】罗斌豪
【实习生】马思泳
发自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