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那时她刚18岁

2020-10-20 07:21 来源:南方网 曹嫒嫒

9月16日,朱锦翔再次回到她和鹿鸣坤恋爱约会的地方。 南方日报记者 吴明 摄

  ■烽火记忆

  朱锦翔打开黑色皮质收纳盒,熟练地拿出一沓老照片,在桌上摊开来。那些尘封的记忆,也再次浮现眼前——1951年,18岁的朱锦翔经战友介绍,与22岁的飞行员鹿鸣坤相识、相恋。那一年,朱锦翔和鹿鸣坤都申请奔赴前线。

  那时的他们,总是畅想着未来,彼此约定着,一个早日当英雄,一个早日入党。到前线后,两人靠书信往来寄托思念,也盼望着战争早日结束。不过,朱锦翔等来的却是鹿鸣坤牺牲的消息。

  在10月25日抗美援朝纪念日之前,朱锦翔去了当年她和鹿鸣坤最后一次见面的地方。那个从前废弃的高尔夫球场,如今成了上海市动物园。

  青青草地,漫天白鸽。坐在公园长椅,朱锦翔再次想起那个等不到的恋人。

  相遇

  1949年,很早便参加了革命的朱锦翔大姐在回家探亲时,提起了自己的心愿——想去上海考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大姐的愿望也点燃了朱锦翔内心的火种,她也想去上海,参军报国。16岁的朱锦翔还在上初中,她软磨硬泡,最终让爷爷勉强同意了。

  从老家到上海要走海路。码头上,朱锦翔看到周围全是离家参军的人。跟着穿黄土布军装的大姐,朱锦翔一路摇晃了两三天,从浙江台州飘到了上海。

  那时,报纸每天都在发布招生和招兵的消息。有一天,她突然发现了华东航空处文工团招生的消息。她以为到了空军,就会跟飞机打交道,便报了名。1949年12月13日,她在报纸上看到了录取名单。手指划过报纸,她如愿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就这样进入空军。

  后来,文工团接到上级命令,要几名团员到战斗部队。一心想着到战斗部队的朱锦翔,到了空二师通讯队当了会计。在那里,朱锦翔经常可以听到战机的轰鸣声。看着蓝天呼啸而过的影子,她心生向往。

  1951年年初,经战友介绍,朱锦翔认识了鹿鸣坤。第一次见面,两人就认定彼此是自己理想的爱人。那年,她18岁,鹿鸣坤22岁。

  战场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战友们热血沸腾,强烈要求参战,朱锦翔也受到国内高涨的爱国主义思潮感染,希望能去前线。

  起初,由于条件有限,飞行员在航校只飞过几十个小时就分配到了作战部队,飞行训练任务很重,朱锦翔和鹿鸣坤虽然都在空二师,但基本一星期才能见一次。见面时,两人聊得最多的也是战场的事。有一次,鹿鸣坤提到上前线,自己也许当英雄回来,也许就牺牲了。朱锦翔听了立马哭开了——她从没把战争和死联系在一起。

  “他笑话我像个孩子,说自己在陆军和日本人面对面拼刺刀都没有死,现在还有飞机这个大家伙保护着,还有我这个保护神。”从那以后,鹿鸣坤再也没在朱锦翔面前提过牺牲的话题。

  离上前线的日子越来越近,部队的训练越来越密集,见面的次数也屈指可数。知道机群快要转移了,鹿鸣坤和朱锦翔在那个废弃的高尔夫球场见了面,两人说着前线的事情,也计划着回来后见家人。分别时,鹿鸣坤和朱锦翔约定,自己争取当英雄,朱锦翔争取早日入党。只是那时,他们都没料到,这一次见面,会是永别。

  很快,部队驻扎到东北,朱锦翔安顿好后,也开始惦记鹿鸣坤的近况。趁着外出采购时,她到机关打听消息,收到了鹿鸣坤到前线后给她的第一封信。

  “他说他们在大孤山野战机场,还说他们马上要发跳伞纪念章,这枚纪念章准备送给我。”信里附上了两张照片,是鹿鸣坤和战友几人刚到大孤山时的合影,朱锦翔保留至今。

  此后,两人靠着书信往来寄托思念。书信一来一回总要十来二十天,朱锦翔不敢打扰鹿鸣坤,分散他精力,说的都是鼓励他的话。而鹿鸣坤说的,多是对这场战争胜利的自信,从不提战友牺牲。

  但朱锦翔是知道的。每隔一段时间,她总能从战友那里听说有飞行员牺牲的消息,时常提心吊胆。后来,与鹿鸣坤同属一个大队的大队长也牺牲了,这让朱锦翔更加担心。三大队一共只有3个大队长,一大队长牺牲后,就只剩鹿鸣坤和二大队长。

  1951年12月,朱锦翔收到鹿鸣坤的来信。只有短短一段话,写得很急。在信里,鹿鸣坤说战斗任务越来越重,但他们的斗志依然不减,还鼓励朱锦翔要为实现诺言而努力,等到战争结束那天,再高兴地畅谈未来。

  也是那个时候,师部突然收到指示要回撤。很快,部队打包好,朱锦翔随队坐了3天直达专列,返回了上海。

  牺牲

  回到上海后,部队换了驻地。一安顿下来,朱锦翔便到留守处的战友那里打听消息。

  闲聊几句后,战友突然说:“听说三大队……”话没说完,意识到自己失言的战友没再往下说。朱锦翔那时已紧张得不行了。“我问她,是不是鹿鸣坤怎么了?她马上把话咽下去了,说鹿鸣坤没事,不信你回去就给他写信,保管他笑话你。”两人没继续往下聊,朱锦翔心里已经十分不安。

  回到宿舍,朱锦翔立马给鹿鸣坤写信,问前方仗打得怎么样、大概什么时候回来。“我告诉他,我很想他,等他一块回来看他妈妈。”朱锦翔有了不好的预感。

  第二天外出路上,朱锦翔遇到战友,又聊起前线的情况。战友提起,牺牲了个大队长,朱锦翔立马问他是哪个单位,看到朱锦翔十分紧张,战友也不往下说了。

  朱锦翔始终记得那一刻自己心如刀绞的心情。回到宿舍,她把工作上的事情交代好,然后就躺下了,不吃不喝一连躺了三天。

  给鹿鸣坤的那封信,也没有寄出去。

  部队领导知道情况后,看实在瞒不住,就正式找朱锦翔谈话,承认鹿鸣坤已经牺牲了。

  那段时间,朱锦翔像是换了个人。鹿鸣坤飞行图囊里的小照片,留给了朱锦翔。她常常对着这些东西,还有鹿鸣坤送自己的一支金笔发呆、落泪。想到鹿鸣坤还没有开始新的人生,这么年轻就孤单离开了世界,还想起他的家人,朱锦翔头痛欲裂。

  “第一次见鹿鸣坤,我就把他当成心目中的英雄。往后越了解,越欣赏他的品德,他是一个纯粹的人。”朱锦翔说,鹿鸣坤总是寄希望于未来,寄希望于战争结束,可惜他再也没有机会看到战争结束的那天。

  诺言

  日子过得很快。后来部队调整,朱锦翔到师部组建的文化补校当了一名文化教员。再后来,为了响应号召,朱锦翔转业到了华东统计局。

  工作一两个月后,机关撤销,朱锦翔想到了考大学上新闻系,写下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幸好有文化补校打下的基础,朱锦翔复习了两个月,如愿考入北京大学新闻系。

  8月放榜时,朱锦翔在报纸上的北京大学新闻系录取名单里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那一刻,她高兴得想和人分享,可是心爱的人已经不在。

  朱锦翔也一直记得,最后一次见面时,鹿鸣坤提出等抗美援朝回来后,一块到山东老家看看他妈妈。

  1958年毕业时,朱锦翔分配到了兰州,成为一名记者,成了家,后来又在兰州大学任教,直到退休。

  她一直记得当初的诺言,不过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行。退休后,朱锦翔先去了北京和同学一块编书,在家人和孩子的劝说下,2006年回了上海。

  回到上海的朱锦翔,感觉物是人非。“特别是走到虹桥机场附近的时候,很伤感。”朱锦翔决定,要实现当初的诺言,立马买了张火车票,从上海到了山东——鹿鸣坤的老家。

  鹿鸣坤家原来的房子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后来,在别人的帮助下,朱锦翔找到了鹿鸣坤的姐姐,在她家里一住就是8天。也是那一次,朱锦翔去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鹿鸣坤墓地就在那里。扶着墓碑,朱锦翔默默哭泣的样子,让身旁很多人也都落泪。

  如今,朱锦翔没有其他愿望,今年参加完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活动后,她准备搬到老年公寓。

  飘飘荡荡的一生,如约而至的暮年。只有那份18岁的感情,等不到的恋人,深深刻在了心底。

  南方日报记者 曹嫒嫒 发自上海、沈阳

编辑:陈雨昀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