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贵州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原第一书记周成军:总书记的话带火一片产业

2020-08-05 12:01 来源:人民日报 温素威 程焕

  “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考察,连片的向日葵花开正艳,总书记风趣地赞扬花茂村的生态环境。

  “总书记一句话带火一片产业。”陪同总书记考察花茂村的时任驻村第一书记周成军,从此做起了“乡愁”文章。

  热衷“非遗”文化的张胜迪被请回村,开起了“花茂人家”古法造纸工坊。每遇游客来访,张胜迪的自豪就溢于言表:“用河边和山上的花朵、植物在纸浆里创作,能创作中国的梅兰竹菊,也能创作梵高的《向日葵》。”

  户户有脱贫门路,家家有增收项目。2016年,花茂村实现整村脱贫;山水乡愁引客来,全村每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00万元。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85万元。

  总书记关心村里产业转型

  2015年3月,周成军到花茂村任驻村第一书记。5年多时间,他记了满满3大本《花茂村日记》。

  “2015年6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村‘党员群众之家’下车。总书记问,你们这里以前村民们种植什么?现在又种植什么?我回答,以前种水稻和油菜,现在种经济作物。”

  总书记的问话,也让周成军和村干部意识到,搞乡村旅游的乡亲毕竟是少数,让大多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必须向土地要收益,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2016年,依托引进的现代农业企业,花茂村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流转3000多亩土地,让村民“流转得租金、务工得薪金、入股得红金”。村里的枫香九丰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打造核心蔬菜基地300亩、露地蔬菜示范基地3000亩,带动周边乡镇种植露地蔬菜2万余亩。

  “要帮助农民适应新的种植方法,给村民提供新技术、新品种和市场信息。”周成军说。

  “以前一亩地最多产6000斤黄瓜,如今引入新技术,产量翻一倍。”种植大户王文宽喜上眉梢。村里通过合作社培训贫困户350人次,带动300多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农田变成农业园区,农民变成农业工人。“这叫‘1.5次产业’。”周成军笑言。

  “土地流转给公司了,每亩一年租金800元;我平时在园区上班,每月收入2000多元。”43岁的万永香一早起来,给老人孩子做好饭,房前屋后收拾一番就去园区上班了。

  曾经,靠天吃饭的花茂村,外出打工是年轻人的首选。现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山清水秀,外出的人陆续回来了。2012年外出务工3356人,2019年减少到485人。

  “那天,总书记来到枫香九丰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智能温控大棚,走到一盆名叫‘碰碰香’的花前,听说手一碰就会沾上香气,用手碰了碰,当闻到手上真有香气时,笑着说‘还真没见过’。”周成军回忆。

  如今,花茂村的乡亲们都说,总书记碰过的“碰碰香”是“科技之花、致富之花、幸福之花”。

  “总书记的这一金句,就是在我家院坝说的”

  那天,周成军陪同习近平总书记走在乡间小路上,左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右边“小青瓦、坡屋顶、白粉墙”的村舍错落有致。

  总书记感慨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从此,村里人称这条路为“乡愁小道”。

  沿路走上不远,就到了村民王治强的“红色之家”农家乐。“‘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总书记的这一金句,就是在我家院坝说的。”回忆当天场景,王治强既感动又自豪。

  院坝里还是当年的陈设。新添置的读书角,是周成军请人设计的。

  虽然不是旺季,午饭点上,王治强家的农家乐还是订出去4桌。

  院子里有不少游客在拍照。王治强告诉记者,“红色之家”农家乐年收入二三十万元。目前,村里有乡村旅馆14家、特色农家乐18家、电商10余家、特色产品店28家、陶艺作坊3家,乡村旅游带动就业300余人。旺季时,村里卖烤红薯的村民一天能赚近千元。

  “那天,总书记走进村民母先才的陶艺作坊,饶有兴致地看着地上的土陶罐子,随后拿起一个土陶酒瓶说,这个买回家,可以装剩下的酒,瓶子很土、很有味道。”周成军说。

  花茂陶瓷始于清光绪年间。如何既传承传统陶艺又让陶匠们赚到钱?周成军动了一番脑筋。

  他带领大家打造陶艺一条街、联系母校遵义师范学院艺术系结对帮扶、从网站搜索资料打印给母先才学习……

  “以前我做生活用陶品,周书记让我做观赏性陶艺,一开始我还有些犹豫,没想到生意这么好,价格也高了十几倍。”母先才说,“制陶工具升级换代了3次,数量由原来的10台增加到50台,人多的时候还是不够用。我还花了8万多元,把火窑改成了无污染的电窑。”

  2019年,陶艺馆接待1万多名体验者,卖出1万多件产品,创造利润超过30万元。

  “村里旱厕是否都改成了抽水式”

  早上7点多,程文碧老人给镇城管办主任古小波打电话,说他们村民小组的垃圾箱满了。30分钟后,垃圾被清理干净。花茂村垃圾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方式,全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总书记十分关心农村人居环境。那天,总书记问我,村里旱厕是否都改成了抽水式?我回答,80%都已经改了。总书记听了很欣慰。”周成军说。

  如今,村里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工作都已完成,全村累计新建改建黔北民居1000余栋,串户路硬化率达100%,安装太阳能路灯300余盏,新建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池4个,种植绿化树木2500余亩,治理生态景观河道8.8公里。

  “我们要把村庄作为景区来打造。”周成军说,他最操心的是村民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

  “周书记点子多,他发动村里的女干部走进农户家里,手把手教主妇收拾屋子,然后组织村民互相串门、参观,谁家脏乱差,自然面子不好看,也就自觉勤快起来了。”村民涂华琴告诉记者。

  如今,已经回到原单位工作的周成军,平时还会抽空回花茂村走走看看,“老式木屋、石板路、土院墙、稻草垛,这些都是总书记说的乡愁,我们一定要留住这份记忆。”

编辑:许萌萌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