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国家级贫困县的穷帽子一戴就是32年。2018年9月,尼勒克县实现脱贫,但是少数脱贫人口还没有稳定的增收渠道。因此,巩固脱贫成果成了接下来最重要的事。
库热村位于天山北部的喀什河谷,因为旱涝不均、靠天吃饭,全村170多户一多半曾经是贫困户。如今的库热村已经脱贫,但是驻村干部们的脚步没有停止。当记者来到村里时,他们正在跟村民代表商议旱田改造的事。
新疆伊犁尼勒克县库热村驻村工作队队长 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达·吉干:老海你说。
村民:村队干部把雨龙选上?
达·吉干:雨龙啊,大家看雨龙行不行?
村民:行!
大家正在选的是旱田改造监督委员会的成员,库热村有7000多亩地,其中有一半在浇不上水的山梁上,属于“旱田”,种地往往都赔钱。前不久,国家拨付的600万元农田改造资金到了村里,这些钱将用于引水上山,彻底解决旱田浇水难的问题。按照计划,开春后工程就要动工。
达·吉干:如果现在这个地提水成功,改造成水田,老百姓的纯收入几倍地增加,这是老百姓增收有力的保障,咱们再不靠天吃饭了。
新疆伊犁尼勒克县库热村村委会主任 王鸿飞:靠天吃饭现在这个地一亩地50块钱价值,改成水田就四五百块钱了。
可是改造工程的管线、扬水设施难免要从村民的地里经过,线路怎么走,大家的意见并不统一。
达·吉干:尽量不要给老百姓添麻烦,电线杆子也行,水利管道也行,全部往村集体的地里走,最有效的化解矛盾的办法。
村委会主任 王鸿飞:这样子成本高,代价高。
达·吉干:这次这个工程的钱,不包括赔偿的钱,咱们村集体也没实力赔偿这个事,所以,路线如果遇到有意见的话,咱们做工作。
村委会主任 王鸿飞:我估计你去做工作能做通。
达·吉干:共同努力吧,行吗?
大家初步选定了一条既能少占用村民土地、距离又不至于太长的线路。可即便如此,从水源地到山梁下,仍有两公里的距离,沿途要挖管道、搭电线杆、建蓄水池。其中,村民李善德和蔡邦首家的地占得要多一些,驻村第一书记达·吉干和两名干部一起去跟两家商量。
达·吉干:老李,你好你好。老同志身体好!
库热村村民李善徳:我就十来亩地,没有二十亩地。你走这一过去的话占我多少地啊。
达·吉干:我们这样子埋管子过去以后,回填了。回填了以后影响不大。
库热村村民李善徳:青苗破坏的话你给我赔偿一下。不赔偿不行。
达·吉干:这个工程款里赔偿的钱没有。尽量这一次冬麦收完以后施工的话,冬麦对你影响就不大了。你老大哥嘛,带个头。
库热村村民李善徳:尽量不要把青苗破坏,我们配合。
李善德的工作做通了,可到了蔡邦首家,达·吉干的心里有点没底了。毕竟,工程里最大的土方项目要建到他家的地上。
达·吉干:现在你的地上可能要建水塔和蓄水池。可能要占我们估计两三亩地。
库热村村民 蔡邦首:占得多嘛,赔偿一点。好事情是好事情,问题是大家受益,我一个人总共就一点点地。你给我占掉这么多,我也得生活。
其实,村民们也都通情达理。可这次占的地实在有点多,蔡邦首最终只答应让出一亩地。达·吉干知道他的难处,于是提出了一个办法。
达·吉干:现金方式补偿不了,我给你旁边村集体的地里面补一些,你同意不同意这个事?
库热村村民 蔡邦首:也可以吧。
达·吉干:可以吗?
库热村村民 蔡邦首:反正,大家的好事情我不能耽误。我那是一等地,他那是三等地。他说把那个地给点,给一点就给一点吧。如果现在把水上去,我一亩地每年外包出去值五百块钱。剩七亩地的话,五七三千五。如果水不上去,一亩地五十块钱,十亩地五百块钱,有这么大的差别。
两家最主要的村民都答应了,大家心里都松了一口气。
达·吉干:原则性的问题我们不能让步,但是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还是大部分利益都让给老百姓,让他们更多地来信任咱们村两委班子。
达·吉干是蒙古族,驻村前是尼勒克县税务局的一名科级干部。今年,是他驻村的第六个年头。2017年,当达·吉干三年驻村时间结束,要回到县里的时候,一封印着226个红手印的联名信被递到了县政府。
村委会主任 王鸿飞:老百姓就是想办法把吉队长留下。最后年龄大的一个老百姓说我们联名,签名写一个东西,递给县政府看能不能留下。最后当时就写了一个东西,二百多个人在场的都签名了,然后按红手印。
69岁的海正齐,就是当时提出写联名信的人之一。
库热村村民 海正齐:不同意他走,我们都是压了指印的,不同意他走。
记者:为什么?
海正齐:他是党的一名好干部,我们留下呀,我们库热村能富起来啊。
库热村村民 蔡邦首:说要把他调成个啥处长,他调处长我们高兴得很,把他弄成处长,处长嘛在我们库热村当处长,不要到外面去当处长。
记者:舍不得?
库热村村民 蔡邦首: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