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迈向碳中和:“十四五”是一个关键时期

2021-03-14 07:5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林伯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正值“十三五”收尾之际,同时也处于“后疫情”时代的经济重建过程中。当前正处于“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做好经济社会复苏与低碳清洁转型的有机融合将是“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碳中和目标下引导经济结构、能源利用和清洁能源发展将是重点任务,碳达峰则是工作布局中的关键一环。2020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从不同行业的碳排放来看,作为一个高度工业化国家,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于发电和工业端,此外,交通部门的碳排放也占有较大的份额,而农业、居民、商业和公共服务等行业的碳排放相对较低,电力和热力生产部门贡献了超过50%的化石能源碳排放。从工业端来看,能源加工行业、钢铁行业以及化学原料制造业等相关高耗能行业不仅是煤炭消费的重点行业,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行业。在除去电力和热力生产行业之外,其它工业行业贡献了将近30%的化石能源碳排放。最后,从交通行业来看,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交通行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也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交通行业以石油消费为主,目前贡献了大概10%的化石能源碳排放。

  短期内由于煤炭仍然是主体能源,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长和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发电和工业端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可能保持一定的增长。另外,目前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非常低,仅为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左右,未来交通部门的能源需求增长空间依然很大,短期内交通碳排放还将可能持续增长。

  迈向碳中和的短中期目标是尽快实现能源总量控制下的碳排放总量达峰。“十四五”期间需要关注以下两点:一是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耗规模,逐步替代发电和工业端的煤炭消费,控制高耗能和重化工业的发展和排放,推进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引导生产生活方式低碳转型。二是加大清洁能源体系建设力度,可再生能源、储能行业、节能行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等相关低碳、零碳以及负碳行业需要加速推广。

  “十四五”规划应为十年之内的“碳达峰”目标提供一个可靠的政策参考框架,并为之后碳排放的逐渐下降创造有利条件。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了全球经济衰退,大规模封锁造成的经济中断对生产、就业和投资造成了严重影响,挑战了许多国家的经济基础,也对全球气候行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应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尽快恢复经济活力。然而,在日益严峻的气候形势下,摆在全球各国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将复苏经济发展与低碳清洁转型深入融合?中国承诺“碳中和”目标以来,许多国家陆续提出加快减排,尽早实现本国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决定了经济重建不能再“走老路”,后疫情时代致力于“绿色经济复苏”逐渐成为世界共识。除了积极推进贸易全球化,中国还需要积极倡导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化。

  “十四五”期间将面临的现实问题是:疫情期间能源供需基本面并未发生改变,疫情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可能反弹。为了保障“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十四五”是一个关键时期,中国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是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将碳中和目标纳入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中,完善气候变化相关的立法工作,不仅可以将碳中和愿景提升为社会行动共识,同时可以保障碳中和承诺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另外,还需要加快构建统一有效的全国用能权、碳排放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二是“十四五”需要重点完善能源科技创新政策,开始布局和推进关键零碳和负碳技术发展。重点关注发电、工业、交通等相关领域零碳和负碳技术的创新发展,争取从产业链和技术上走在世界前列。

  三是倡导气候变化应对全球化,以贸易全球化支持气候变化全球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中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无疑会加快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进程。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上增强国际对话合作,可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还可以通过贸易全球化实现不同国家之间在节能减排、低碳、零碳以及负碳等相关技术上的互补,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四是需要进一步推进节能。广义的节能应该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循环经济,和产业结构向更低能耗转变。还需要通过碳交易市场和电力市场改革,通过价格和成本来提升清洁能源和清洁消费的竞争力,抑制能源消费,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林伯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编辑:陈雨昀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